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潛移默化

朋友兩周前在這專欄讀到“冬天里的幸福便當”一文後,笑問我把我家Cool-coo1虎帶到台灣這麼遠去,除了學會“吃飯”,還有學到甚麼嗎?

我隨即告訴他接下來的故事,當我們在台灣結束了“人文之旅”的教育考察後,就在台北享有全天侯的玩樂時間。然而那天去到名聞遐邇的“伍角船板”餐館用餐時,面對傳說中用環保用品設計的裝璜,以及精緻典雅的餐具,我在挾菜時腦海里浮起的念頭竟然是“這些食物用完後,處理餐具時會不會很麻煩?”

當場就脫口而出對同桌者說:“一會兒我們用完餐後,可能會忘記這里是甚麼地方,所有人自己拿餐具去清洗了。”,大家聽了哄堂大笑。

為甚麼這麼說呢?這源於進行考察期間,每個人都要自備環保餐具,餐後不管大人或孩子都要自己清洗餐具,並把碗里的殘渣吃光或分類處理。所以有時看見一些菜餚可能會在餐後留在碗里形成難以處理的菜渣,我就有些遲疑。

這並不是大家笑的重點,而是從中我們意識到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大,只因為我們連續幾天都習慣了自備環保餐具、自己清洗和務必把菜都吃光的概念,所以這種概念就植於腦海中,一時轉不回來。

後來我們在街上遊走,向路人問路時,年輕教師問完後很自然的鞠躬致謝,而Cool-coo1虎更笑說:“媽媽差一點脫口說‘感恩’!”

是啊,那幾天從早到晚我們一直看見周圍的人鞠躬及口說感恩,耳濡目染下再印証了潛移默化對人帶來的影響,即使只是短短幾天,我們看見了甚麼叫做以行動來“縮小自己”的謙卑。

從到台灣慈濟中小學、大學、技術學院的人文教育考察中,發現他們在每個年齡的學習課程中,都持續不放棄的灌輸感恩、惜福、靜心、幫助弱勢、環保等人性化價值的教育。可以想像一個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都不間斷的在如此氛圍中學習和成長,人文價值以行動付諸生活化,“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就自然發揮。

最近帶Cool-coo1虎外出用餐時,只見她都會向遞送食物上桌的侍應生說“謝謝”,而我們一家人之間也常常會向對方說更多“謝謝”,並且了解到人們對我們的付出,其實並不是理所當然,而更值得珍惜。

這是“吃飯”之外,我們學懂的東西。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禮物里的感受


一條黃繩子擺弄出不同的圖案造型,能表達出多少心思?

一個孩子用黃繩子擺弄出一個繫上蝴蝶結的四方禮物造型時,你猜得出他要表達甚麼嗎?

假期里,我和我家Cool-cool虎參與學校的,“人文之旅”教育考察團,從寒凍的外頭回到暖暖的酒店,在會議室里有個分享會,但Cool-cool虎“不安於室”的心繫於到外頭和同學在一起,因此顯得不太開心。

母女倆悄悄的爭議關於她留或不留在分享會後,她妥協地選擇了留下。

一開始一位教師先發給每個人一條黃繩子,要大家擺弄出不同造型,然後說出自己對這趟連日以來的考察參訪過程,所帶來的感悟。

Cool-cool虎擺弄出一個打上蝴蝶結的四方禮物造型,然後大家分組分享感受時,Cool-cool虎起初並不想分享心情,校長看得出她不想留在分享會的困惑,就鼓勵她先把這個禮物造型欲表達的心情說出來,然後就可以馬上讓她離開,去和朋友會合。

由於了解到Cool-cool虎向來頗抗拒在團體聚會中分享心情,我這個媽媽自作聰明的想協助引導她,就向她提起之前曾向她表達過,帶她參與這趟旅行當作是獎勵她過去一年在學校各方面都有不錯表現的禮物,而自以為是的把這事件和她用黃繩子擺弄出的“禮物”作出聯想。

不過,校長繼續鼓勵Cool-cool虎坦白講出感受,然後Cool-cool虎就很委屈,且有一點要哭出來的樣子,說起在一些拘謹的場合中進行參訪活動時,冗長的講座會讓她覺得真的很悶,她在紙上寫劃了很多東西,但是還是很悶。

校長和大人們聽了,都感受到了她的委屈,校長委婉的向她表示歉意,認為大人們都忽略了隨團參訪的6名孩子。確實專為教師安排的教學心得和講座課程,也許還適用於家長,但對十多歲的孩子們來說,的確是很悶且難以明瞭。

校長坦誠的感謝Cool-cool虎讓她明白了孩子們真正的感受,然後Cool-cool虎就綻開快樂的笑容,蹦蹦跳跳的跑出去和朋友們會合。

這時候,我想回她的那個“打上蝴蝶結的四方禮物造型”,或許正在反映出她彷彿被困在四周都是牆壁的沉悶空間,而且上面還被打個結,很無奈的揪住心情,不能隨意離隊。

從這小小的領悟,我們大人意識到關注別人的感受是重要的,把不同的人放在相同的地方時,卻是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心情和感受。每個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只有坦白的說出來,並且獲得對方以開放包容的心誠然聆聽和接受,才會化解猜疑、焦慮而皆大歡喜。

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冬天里的幸福便當



走進冬天里的台灣,我和我家Cool-cool虎來到花蓮慈大附中展開董家教及教職員參與“人文之旅”第一站,迎接我們的是一盒精美溫暖的“幸福便當”。

色香味俱全的素便當,對不慣茹素的“肉食派Cool-cool虎”來說,是入鄉隨俗的能耐考驗,當然後來我們都看見老虎乖乖在吃素。

由於大家都被提醒感恩惜福,不要浪費食物和資源,因此便當份量雖然太多,但每個人都很努力的盡量吃完。平常在家里一句“我吃不下了”,就把食物推給她爸爸的Cool-cool虎,卻也不敢放任。

平常不是每餐都吃飯的我,耳邊聽<7740>感恩歌曲,靜靜的品嚐每一粒飯時,慢慢地領悟到在“吃飯”這回事,自己一直都沒有作好榜樣。

靜靜的吃飯,沉澱的心情慢慢地產生對食物感恩的心情,莫名的感動慢慢地縈繞心頭。

冬天里的幸福便當,一度讓我們對份量過多苦惱。後來在下一餐時,我們母女共享一份便當,結果在不浪費任何一粒飯、一根菜的情況下,把幸福都暖暖收進胃里。

當然,有人或許會說,不過是一個便當,怎麼想這麼多?而且,這有甚麼好講的?

然而,在便當背後我頓悟到品格教育從家庭做起的失誤,以及身教所帶來的潛移默化影響。我想到自己很少會認真的吃飯,這和自己成長的原生家庭中,並沒有強制每天一定要一家人圍<7740>餐桌一起吃飯的習慣有關,所以對吃飯這回事的觀念就不強。

後來當了媽媽,有時Cool-cool虎吃不完的食物,我也拒把自己的身體當“回收桶”,因此沒有認真的以身教來引導孩子對食物的惜福,往往最後彼此都不願再往肚子里填的食物,就白白被浪費。

“吃飯”,本來就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對於物資缺乏的國家,能夠填飽肚子是快樂而感恩的大事,可是長期不缺乏食物的人,卻在安逸中忽視了對食物的感恩惜福,所以連最簡單的事情都沒有搞清楚。

如今,世界糧食危機正在醞釀,我們不知道未來還有多少年,還可以繼續安逸的選擇食物。

冬天里的便當,裝載的是感恩惜福的溫暖提示,希望在一時的感動之後,我和Cool-cool虎都不會忘記。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朋友跟我一起走

父母和孩子做朋友,這是最理想的關係,尤其青少年孩子。

某次聆聽台灣親職專家游乾桂的分享:“父母跟孩子的緣份有多久?前面12年孩子是自己的,12歲之後中學時孩子是朋友的,大學時是愛人的,成年後是孩子的伴侶和家庭的,有些人一年見不上父母3次。”

心有戚戚焉。

我家Cool─cool虎已跨到“屬於朋友的”那個階段,不過慶幸“醒覺”得早的老媽我,從婚後到為人母後,從來都沒有放棄過朋友,所以青少年孩子不再纏身時,至少還有很多朋友分享生活喜怒哀樂。

不過,在我和Cool─cool虎之間,另存有一種“幸福的關係”,由於我和年少時期的數名好友長期都保持友誼的溫度,彼此相識於當年“屬於朋友的”年齡,然後如今都各自是一兩個孩子的媽媽,但卻仍會相約一起出遊、喝茶。而我們的孩子之間卻變成“第二代的朋友”,使到媽媽和孩子可以同時共享“兩代朋友”的聚會。

假期中,當年在學院時的好友攜帶兩子來到檳城,我和Cool─cool虎前往相聚,我們在升旗山上悠閑喝下午茶時,看見Cool─cool虎和朋友的4歲小兒子如姐弟般親密的互動,心里竟有寬慰的感覺。

次日我們用完早餐後驅車趕回家,原因是Cool─cool虎約了她小學同窗,已升上中學的她和老同學已分佈不同學校,但仍時時把握重聚機會。

孩子們的約會,Cool─cool虎卻央求我把數名她的朋友一起載送到約會地點,原本我以從檳城趕回去的路途,直接去約會地點比較近為由,建議她通知朋友自行去。

豈料,她卻嚴肅的提醒我說:“之前我們問你時,你已經答應要把所有人載去,現在怎麼可以反悔呢?”

大人不可對孩子食言,這是專家說的,所以我只好遵守信用。

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和她一樣重視她年少時相交的朋友。

走過的路,此時回首,總覺得可以和年少時期結識的好朋友再相聚,而且友誼沒有被時間的河沖斷,原來是幸福的事情。不管中間相隔多少年,不管彼此在這些年已經做了甚麼、變成甚麼,但在最純樸的年代所認識的對方,若在多年後仍以當初最簡單的情懷來相處,是非常幸福難得的,所謂朋友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不是嗎?

所以,偶爾生活有挫折時,因為相信世間仍有真心相待的朋友,而產生了正能量:其實我們都生活得好好地,我們有真心的朋友,我們不必說謊,也不必討好別人,不必偽善, 所以我們都很快樂。

我希望,未來的Cool-cool虎,也這樣。所以,我不應該吃她朋友的醋。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人文之旅起飛前

話說我家Cool-cool虎於年中偕班導和同學到吉隆坡進行“班遊”後,興趣勃勃的和我約定下一個假期一起出遊,當然我一口就答應了。

對我來說,工作是為了孩子,為了孩子才工作,所以陪孩子渡假是重要的事情。由於沒有特別出遊計劃,適逢她的學校董事會組織“人文之旅”,我們即興就參加了。

這趟“人文之旅”不只是遊玩,也包括到台灣慈濟各相關組織如慈濟中學、技術學院、大學、人文志業中心(大愛台)、醫院、環保站進行人文教育考察。

這是一趟新體驗,和我們過去純粹玩樂的旅遊性質不同。想到平常“大動作”的我們,可能在考察活動中必須學習輕聲細語,處處履行環保,必須把心“收一收”,也真考驗能耐。

我們是基督教徒,然而這趟人文之旅只是取經學習人文價值和環保知識,沒有宗教元素。以坦然的胸懷準備踏上旅程,也讓孩子有機會探索其他宗教中包涵的優點,學習在不同宗教的圓融中包容,畢竟世界上每個宗教教義中,總有一部份都是同樣強調人文價值觀,只是詮釋的方式不同而已。

在Cool-cool虎小時侯,我偶爾帶她到慈濟屬下的“靜思書軒”看書。而在慈濟舉辦的義賣會,我們的固本不是換取食物,而是拿去買書。我一直都非常欣賞慈濟以生活化方式灌輸人文價值。

有一次,書軒的師伯發現我們長時間靜靜的看書,前來和我們交流後卻發現我們是基督教徒時,彼此之間就有了一種在不同宗教之間尋求共識的諒解和欣慰。

而作為一個記者,我是在書軒和師伯交流後,獲得啟發而在撰寫新聞或專欄時,關注以人為本及給予社會帶來心靈正能量的角度。

這里有一所小學的董家教曾在兩年前主辦“人文之旅”,到台灣慈濟取經並把所學到的人文和環保教育實施於教育理念。那所小學的校長曾告訴我,雖然是到慈濟學習到這些新知,但實施起來的人文教育完全沒有任何宗教元素,因為辦學並不適合受局限於宗教形象,否則會影響到不同宗教的人卻步。而通過生活化方式潛移默化灌輸的人文價值,卻適合於孩子們的品格發展。

這趟“人文之旅”成果如何未知,但我知道這是一個讓孩子學習在尊重和包容中瞭解自己宗教以外新知的最好機會。生活在多元種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大馬,如果都有一顆圓融寬宏的心,每個人的心靈就會發揮正能量,政客就不會有機會乘虛而入制造種族、宗教和文化衝突。

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情有“獨中”的答案



彷彿昨天才看見我家Cool-cool虎初到中學報到,瞬間卻是學期結束了,當真是“快樂不知時日過”,我們都驚嘆時間怎麼過得這麼快。

“為甚麼Cool-cool虎選擇在獨中求學?”

這是年初常常有人對我提出的問題,最近更有不少爸爸媽媽這麼問我,有些是朋友,有些是讀者。他們從過去一年在這里的分享,發現在獨中求學的Cool-cool虎生活多姿多采,而這些家長在國中、國民型中學和獨中之間遲疑面臨選擇時,就好奇的想瞭解更多關於獨中的辦學實際情況。在北馬這個求學氛圍中,很多人對獨中辦學、學習範圍、出路都相當陌生。

這一年來,不只Cool-cool虎在校園的學習環境中探索新鮮事物,身為媽媽的我也從中學習到很多新的認知,尤其是國民型中學畢業生的我,對獨中的好奇和探索,就從全年盡量參與各種學校活動中有新感悟。

Cool-cool虎參與學校各種公開活動時,常會問:“你要不要來看我?”。不願錯過孩子任何成長見証的我,暗暗竊喜於步入青少年的她還願意讓我分享其生活剪影,自然義不容辭參與,而有機會見識其不同的學習活動所帶來的觸動。

如果見証一年的學習要有結論,明顯地我看見Cool-cool虎脫胎換骨的蛻變,通過學校啟發創意和需要團隊力量的“班級經營”概念,孩子的組織能力和面對人群的信心都已增進,這是課業以外的收獲。

孩子們在學習中玩樂,在玩樂中學習。校長、教師、學生都像在一個“家”這般,該嚴肅的時候嚴肅,鬆弛下來時如家人一樣,所以孩子們都很快樂,因為喜歡學校,就喜歡上學,隨時都願意回去學校做很多事情。快樂的學習,是最重要的動力。

至於教學,從Cool-cool虎的課業中,顯然以母語媒介教學延續小學時的學習慣例,學習過程更順利,而教學內容程度其實比國中的水準更高,尤其數理方面。深化英語也導致Cool-cool虎常常笑我這個媽媽的英文好爛。

至於未來出路,我只覺得不管政府是否承認統考文憑,並不是獨中學生升學和就業機會的阻力,除非誰想要當大馬公務員才需要擔心政府不承認統考文憑。

而華裔學生每年在“固打制”競爭下欲爭取政府提供的獎學金之際,另一邊廂獨中生其實每年都有很多機會爭取國內私人界或海外大學、大專提供的獎學金或全免、半免學額深造。

看回年初在這專欄中寫過的“情有‘獨中’的看法”,現在寫的是一年下來初步的“情有‘獨中’的答案”。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那些年,像螞蟻那樣

九把刀讓“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喚起許多人年少時期青澀愛戀的回憶。而我呢,這一年來看著我家Cool-cool虎多姿多采的生活剪影,許多似曾相似的中學時期沉澱的回憶,不期然的浮現。

好友問我,看見Cool-cool虎,會不會好像看見當年的自己?

確實,當她正享受穿梭於各種校園活動,一下子抱著吉他和同學一起排練歌曲,一下子快樂而認真的排練歌舞時,我也漸漸的掉入回憶中最美好的歲月,那些年我和我的同學們、學長學姐們也是這樣在忙碌中留下了種種生活足跡,多年以後的今天回想起來,一切如此純真珍貴。好懷念。

在Cool-cool虎參與活動過程中,比如最近校內舉行的“班歌比賽”,她和同學因為非常認真投入,所以放學後留校排練仍意猶未盡,甚至幾乎每個晚上都跑回學校排練,而載送她期間,也聆聽她細述排練過程的心情和進展。

我觀察到每次這些孩子們在進行團隊合作的活動時,過程中一定難免會有意見分歧,有時會影響孩子們的心情,或互有微言,然而到真正演出或比賽的那天,這些分歧的意見都已逐漸整合,每個人都有共同的目標,然後使出渾身解數盡力配合得最好,發揮了團隊力量帶來的驚人爆發力。

結果,我也發現在很多涉及群體的比賽或演出中,評審者鑑賞的標準,團隊合作精神帶來協調均勺的成果是非常重要的條件,沒有人是不重要的。

上周我第一次觀賞了校內“班歌比賽”,看見每班的青少年孩子們都付出了努力,不管那份力是多是少,表現出來的成果無論是很好還是有待改進,我覺得那些都是每一群孩子最終凝聚力量呈現出來的結果,都值得珍惜每個過程,其中令人驚喜的是一些孩子滲入的創意和革新元素。

Cool-cool虎的團隊享受到甜美成果之際,來自其他班的一名學生在面子書表達了讓我很感動的看法,那個學生覺得並不是自己班的同學不夠努力,雖然想想不甘心,但卻也在研究現場錄影的片段後,真心讚賞Cool-cool虎班團隊的創意和團隊力量。

相繼的有看見其他留言的學生,也以正面的思維強調比賽成果的勝利或失敗,並非突出個人的好或不好,反之最重要的是團結凝聚的力量。

這樣的思維,比起賽果更加“讚”。

我相信很多年後這些青少年都長大,在社會和職場浮沉時,回首想起這一段單純的付出,就會發覺人生里最值得珍惜的,就是這些足以緬懷一生的力量。

在比賽中,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班學生,他們在進場和退場時,都以一種像螞蟻群聚成“一個圓球”的方式移動。我想起曾讀過的資訊,螞蟻在面對大水沖來時,如果形單
只影就會馬上被沖走送命,但深知團結就是力量的螞蟻就是這種“群蟻聚成一個球”的方式隨波逐流,而得以保住大多數螞蟻的生還機會。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做你自己就好

我家Cool-cool虎小時侯,最不喜歡人家問她:長大後是不是要像媽媽一樣當記者?

那時侯,她一下說要當太空人,一會兒說要當電腦遊戲設計師,甚至說要去當全職媽媽,要當“小明”和“小華”的媽媽,也不要當記者。

升上中學後,校內校聞刊物招募學生記者,Cool-cool虎卻自動宣佈說:“我要當學生記者”,看來是基因遺傳發揮了效用。

後來,她得心應手的在學習中進行學生記者的任務,偶爾卻會莫名其妙的問:“妳說,會不會因為妳是記者,人家才給我機會?”

我總是很肯定的告訴她:“因為你是你自己,所以才把握到可以發揮的機會,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

眼看比她年長的表哥表姐,都面對中學畢業後的未來升學選向,她偶爾也盤算自己的未來選擇。

“媽媽,妳說我以後要唸甚麼好呢?”

我說:“唸甚麼都好,你就根據你自己的意願去做你喜歡的事情,你不必因為要滿足我或任何人的期望而作出決定,你只要做你自己就好,不必成為任何人所期望的你。”

曾有人問我,對Cool-cool虎在寫作路上有什麼期許?可有想過栽培她成為作家?其實我對Cool-cool虎沒有特別期許,因為我相信她在很自然的閱讀環境中,以及常常一起到處去遊玩而自然吸收到的生活閱歷,就是她所有寫作的自然資源。她不需要為了滿足任何人的期望而去寫作,即使不當作家也可以寫作,即使她覺得不要寫作也無所謂,這是她的選擇。

最近讀到一個小故事,一名從小到大學都被媽媽投予過高期望的男生,成長過程中只被要求讀書,不允許玩樂,他感覺失去了自己。結果在考到博士文憑的那天,男生留下文憑和遺書,以展翅的姿勢從天台往下飛去。

他在遺書中告訴媽媽,已完成媽媽的願望考到博士,但是很累很辛苦,所以決定根據自己的意願飛……。

我們周圍其實也有這樣的父母,不自覺的根據本身的虛榮和意願對孩子抱持過高的期望,並且總認為這是為孩子好。

讓孩子做回自己就好,不要讓孩子最終變成那個想飛的博士。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他們又為了誰的孩子

常常在跟人說話時,都會錯口講成“去學校”,使我想起一名學校家教協會主席有感而發說:“因為孩子,我們又回到了學校。”

某天我在等Cool-cool虎放學時,碰見一名67歲的董事,他解說在校園種樹的概況,原來這些年來都是他和另一位年長董事,定期到學校進行美化校園的植樹工作,以讓孩子們在綠意盎然中有更好的學習環境。

聊了半天,年長的董事忙著離開學校,因為他要去為學校近期舉辦的義賣會向商家徵求報效產品,談起一些人熱心慷慨解囊,他的臉上就神采飛揚。

目送年長董事的背影,心里無限感慨,即使我還有孩子在學校內求學,比起一個個不是因為自己的孩子而出入於學校,並且盡心盡力為學校出錢出力及對外籌募資源的長輩們,覺得自己變得很渺小。

很多很多的人,當中有些早已不是家長了,但他們卻是長年為華教默默耕耘者,其中不少甚至是六、七十歲的長輩,但他們放著清福不享,卻比在籍家長更落力為教育和學校,付出心力。

他們也是“因為孩子,而回到了學校”。

讓人動容的是,他們為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別人的孩子。默默地長期付出,沒有名利可圖,完全不計回報,也沒有掛在口邊。這股力量支持的是一代又一代的教育發展,有些甚至長期需要出不少錢,更多時候要付出很多心力,為了學校發展和教育問題,憑添不少憂愁。

年長的董事慈祥的說,家長應該要讓孩子們參與類似義賣會的籌備過程,比如讓孩子自己去賣票,從對外的解說中,孩子們才會更瞭解辦學的不容易,從而更加珍惜學校的資源和發展。

後來,我聽見一位年輕的教師滿臉光采的敘述,他把學校里的一些孩子,帶到一間做熱鬧的廟外賣票時,孩子們意識到老師都在忙於優先幫學生把票賣出去,突然就跑來跟他說:“老師,你自己的票還沒有賣,來,我們幫你賣。”

這是一幅很美的畫面,老師和他的“孩子們”,讓年輕的老師和學生的生命,都悄悄發出了不一樣的光采。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愛”,考幾分?

年底是孩子們考試的季節,大考小考政考統考,從幼稚園一直考到大學去。

我家Cool-cool虎若有所思的聊起,假如自己以實力考試得到某個分數,反之有人卻一起作弊而考到更高的分數,心里會覺得很不是味道。

我關心的是:“那你有作弊嗎?”,她說沒有。

考試的目的,是測試所吸收到的知識,懂得了多少。作弊是自欺欺人的作法,常常作弊的人終有一天會被“抓包”,以這種方式取得高分的作法是不實在的。

人格比分數重要,畢竟分數是一時的,人格卻是一輩子的。

向來我對Cool-cool虎的分數並不在意,但介意學習的過程中是否負責任和曾經盡力,當年自己不是“考試的奴棣”,如今也不要求孩子在分數主義下承受學習的負擔。

這份心情,就在前幾天於台灣親職專家游乾桂的“向善飛行──教育不能缺德”講座會上,更有進一步感觸。如果天下家長和教師都懂分數不是學習的目的,不該讓分數決定一切,甚至可能造成孩子喪失人格道德,我們的教育就不會像今天如此沉重。

最喜歡游乾桂這麼說:“考試分數不能當飯吃,太注重分數,愛會不見。現在就要教孩子‘愛’!”

他覺得好老師(我想應該也要包括家長吧?)會看見孩子不同的面向,不會只看分數,而是看孩子的專業、優點。教育工作者是鼓勵孩子造夢,教育是把孩子放在夢的天堂。(我想如果能這樣,孩子的學習會多麼快樂啊!)

深情的游乾桂對孩子最動人的期盼是:“教育中要求第一名是別人的事,最重要孩子快樂健康、要愛我!”(這句太棒了!)

如果孩子成績驕人,考試分數頂呱呱,卻不健康、不快樂,甚至連父母都不懂得愛,我想這跟養個機械人沒甚麼兩樣。

想到游乾桂說的“要孩子愛我”,心里不禁暗笑。

因為啊,我家Cool-cool虎整天就是這樣被我纏得不耐煩,發現步入青春期後的她不再如小時候老把“媽媽我愛你”掛在口邊後,每當她說:“媽咪,可以幫我拿這個那個嗎?”,我一定習慣性的說:“你先說你愛我。”,有時還索個吻,“要抱一個”甚麼的。

雖曾見她在文章中寫:“叛逆時期,對父母說的‘我愛你’,通常都是敷衍了事”,或者有時她乾脆抱怨說:“哎呀,這樣弄到我很累!”,可我就是要教孩子愛我,不想她進入青春期就忘記愛我了啊!

我出給女兒的考題是:愛媽媽。而且,不要50分(只是剛好及格),而是要98分。

她說:“好啦好啦,給你99.9分,拜託你讓我好好睡覺,明天我還要考年終考試啦!”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游乾桂:考試分數不能當飯吃,太注重分數,愛會不見。現在就要教孩子“愛”!




(亞羅士打)一個颱風刮起的日子,親職教育家游乾桂在台灣街頭見到一個智商低的“蒙古症”孩子,正騎三輪車進行資源回收以賺取菲簿收入。見三輪車上載了一個老人,游乾桂好奇詢問下,孩子說:“這麼大風雨,不敢把父親單獨留在家。”

游乾桂知道,這個孩子很愛爸爸。

他給了孩子一筆錢,叫他把父親帶回家,不要在風雨中繼續回收資源。在風雨中看見他們的背影,緩緩的離開。滿滿的感動盈上心頭,讓他深思“教育是甚麼該教?甚麼不該教?”

他想,有時見到對父母比較好的孩子,反而是不大會讀書的、不聰明的;有時讀書好的反而對父母不好。如果優秀的孩子不孝順,就不算優秀。

“考試分數不能當飯吃,太注重分數,愛會不見。”

現在就要教孩子愛我們!

台灣親職教育家游乾桂老師千里迢迢來到大馬亞羅士打,前晚在吉華獨中禮堂為由社區關怀工作室、吉華獨中及吉華獨中家教聯誼會聯辦的《向善飛行--教育不能缺德》講座會主講,與家長,老師和青少年分享教育心得,讓更多人走進孩子的世界,思考教育真正的目的。

游乾桂特別喜歡觀察老人,有時看多一眼會感傷。比如看見一對老夫妻從垃圾堆中找餿麵包,感慨他們有孩子嗎?如果他們有孩子,不知道孩子在想甚麼?而且,那顯示教育是失敗的。

“孩子不會愛父母,兩個原因各佔一半,一是父母沒有好好教他們,二是孩子沒有學好‘愛’。”

*******

父母和孩子相繫是緣份,游乾桂從孩子身上思考教育。

“父母跟孩子的緣份有多久?12年?!”

前面12年孩子是自己的,12歲之後中學時孩子是朋友的,大學時是愛人的,成年後是孩子的伴侶和家庭的,有些人一年見不上父母3次。

緣份,就此分道揚鑣?

他自己跟孩子很好,但緣份在孩子成長後少了些,約看電影也被拒,他說孩子到了大學會倒回來說“爸爸我愛你”。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會飛,可是想到孩子要飛時會感傷,目送背影,彷彿這刻的緣份被剪斷。
孩子離開時,你有教他回頭看你嗎?當我70歲,孩子40歲時,他會不會想我?”

他說:“教育中要求第一名是別人的事,最重要孩子快樂、要愛我!”

我們有沒有教孩子愛我們?

如果生病時打電話叫兒子,他說“你自己去看醫生”、“搭計程車去”、“車費我付”,多麼令人感傷的3句話。

想要的答案是:“我馬上回來帶你去醫院”。

*******
■講座會內容精選

●要教孩子用心。
─對孩子用心,老的時候孩子才會對我們用心,孩子會認為用心回饋,因為父母是“值得的”。─如果你在教育里多了顆心,你的孩子會貼心。
●教育也講情感,讓家是情感回歸的港灣
●做人第一、學問第二。
●要教孩子“愛”,有愛,人生觀就會“立人”,而不是“立己”,社會就能祥和。
●教育最美的是身教,要愛父母、朋友、家人。如果父母自己做不到,怎樣教孩子?
●父母講的東西,孩子會記得和懂得,只是年紀未到未悟,有時孩子假裝聽不到,但其實已記在心里成為座右銘。父母做的講的越多,孩子會記得的越多。
●孩子的福氣來自父母的放心,不是擔心
─人都會跌跌撞撞,跌倒了就爬起來。外國人都這樣教孩子。
─東方人卻很怕孩子跌倒,要好好檢討,孩子跌倒時卻打地板、罵地板。
●要教孩子有善念,要有好心。
●如果覺得孩子表現不佳,是我們的眼光有問題。有些人天生考試不佳,父母很棒孩子未必就這樣,一個人差不差不是由分數決定。
●父母應改名叫“伯樂”,孩子改名叫“千里馬”。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各有不同擅長的良能,只有“超人”才會樣樣行。
─要寬容孩子的不好,欣賞他的好。
●如果一個醫生缺愛,就不是好醫生。
●好老師會看見孩子不同的面向,不會只看分數,而是看孩子的專業、優點,教育工作者是鼓勵孩子造夢。
─孩子不會才去上學,不會時不要罵學生,如果讓孩子帶驚嘆號進來,帶問號出去,那不是教育,教育是把孩子放在夢的天堂。
●有些好老師以前不是好學生,因此更瞭解孩子內心的掙扎而會拉他一把,大人如果都變成孩子的“恩人”而非“敵人”,結果就不一樣。
●如果有錢人都懂得捐錢,那麼錢就能使社會更多人受益。有能力賺到錢並讓他人受惠就會好幸福,當我們覺得幸福時,即使沒有錢也會覺得幸福。
●錢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可以用的才是錢,對錢不執著。

******
●成功的關鍵條件:
1、專業:閱讀、下苦功、興趣
─父母和孩子一起培養閱讀習慣,孩子學到的是父母的行動,各行業的人都要閱讀才能增進新知識。
─找到所有資料,並且閱讀它,並且一定要弄懂。
─這個社會不是送給聰明人,而是努力的人。
─“做你會的,全力以赴”,魚和鳥不一樣,各有責任。
─告訴孩子,做你喜歡的事

2、人際、價值、健康、快樂。
─讓孩子健康、快樂,獲肯定和賞識的孩子會更自信。
─要有好的人際關係,出外靠朋友,行事也方便。
─教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人要為價值而活,不是價格,如果東西都講錢,會不快樂,如果沒有健康、沒有時間花錢也沒有意義。
─如果價值觀不對,慾望大過能力,反之就能力大過於慾望,面對屈就及物慾就不會有問題。價值觀是一輩子有用的禮物。

3、獨創:創意
─北歐芬蘭教育的成功,源於教孩子思考,把某個東西變得不一樣,激發創意。

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錢你這麼用

政府提呈明年度財政預算案派發很多“糖果”,這些很多人都已先後褒貶就不多說,我在想的是現代父母有沒有關注過孩子自行理財的“預算案”。

話說我家Cool-cool虎今年假期中,興高采烈的隨老師和同學到吉隆坡遊玩,我給了她一筆錢,約略預算概括入門票、餐費和買東西的錢後,另外多出100令吉則只是“備用應急”。

出門數天後,回程前夕她和我通電話時,卻說身上的錢所剩無幾,次日還有一筆進入水上樂園的門票預算和三餐開銷因而顯得失衡。

我驚訝地問起“備用應急”那筆錢時,她卻說買衣服和其他東西花掉了。

基於她在旅程中,沒有必要掃她的興,所以我也不加以責備,只是心平氣和的提醒她,既然之前沒有根據預算控制自己購物的慾望和開銷,那麼剩下最後一天,就要“聰明地”應用剩下的少數錢,以有限的資源去策劃當天的玩樂和飲食開銷,這也正好當作一個經驗,以後就必須謹慎關注理財預算的執行。

我也不會擔心這個孩子是否會讓自己餓肚子,而把錢都用在水上樂園開銷上,反正就藉機讓孩子嚐嚐花錢過度後,必須自行承擔的可能後果。

事情的結局,卻出乎我意料之外。

當她回到家時,問起最後一天的開銷分配,原以為她在缺錢情況下是啃麵包而已,豈料她卻跑去向老師借錢買東西吃。等到我提醒她記得把錢還給老師時,她卻說已經還了,而且打開錢包卻見她還有數十令吉,讓我感到一頭霧水。

她這才解釋說,之前“備用應急”的錢,她連同另兩三名同學,一起湊合借給一個忘記帶錢出門旅遊的同學。可最後一天跟老師借錢吃飯後,那名同學剛好遇見在吉隆坡的親戚,因此獲得金錢支援,當場就把錢還給同學們,因此Cool-cool虎馬上又有錢還給老師。

我很高興於Cool-cool虎在那短短數天的行程中,變通性的理財方式,不乏溫暖的掠過人情味。

至於在家,從她小學一年級至今,我就闡明她一天可帶去學校的固定零用錢數額,然後放手讓她每天自行從我放入一疊1令吉的小錢箱中,填補錢包中的金錢數額,這方式一直都在互相信任中非常管用。

兒童、青少年孩子的理財能力,間接影響未來成年後應對環境變幻時的經濟策劃和金錢管理能力,從小放手讓他們執行,讓孩子從更多經驗中學習,是成長的一個寶貴課程。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親職教育

周假和我家Cool-cool虎一起到超市購物,看見她一路忙碌地把物品從推車移到收銀櫃台讓我結賬,然後再把物品逐件放回推車,展現“力大無窮”的效率時,強烈感受到她又長大很多。

追隨她成長的步伐,感受到育兒路程中,目前是最費心力的階段,因為孩子不只外形逐漸變成大人的模樣,心智也在“忽而大人、忽而小孩”的蛻變中。

這些日子,在《鏡子說話》專欄中分享面對青少年孩子成長過程的心歷路程,期間一些家有青少年、獨生子女的父母,因感同身受也通過不同管道與我分享類似心情。了解到原來這只是每個父母都會經歷的“親子挑戰”,心情不再感到孤獨之餘,也常常閱讀一些親職專家分享關於青少年成長的書籍。

讀到台灣一名親職專家楊俐容書寫關於孩子的叛逆期,她自認作為專家面對大女兒13歲時的種種境況,竟然也一度覺得措手不及,但終於以積極的態度見招拆招,和孩子一起跨過這段充滿挑戰的成長歲月。

眼見專家也曾經歷這樣的過程,我這個媽媽心里“釋然”不少,至少覺得這是“正常的”。

專家的親職教育理念,其中一個重點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並以同理心站在孩子的立場,諒解青少年孩子們在身心發育的迷思中產生的激烈情緒和反應,尊重他們的交友空間和個人隱私,放手和信任他們在成長中的獨立能力,紓解他們在學業方面背負的分數壓力,不能再以權威來操控極力尋求自主的他們。

年初Cool-cool虎進入中學時,校方提到學校也積極推動“家長教育工作”,把孩子的學校倡導為社區家長學校,實踐“一個人交學費,一家人學習”理念外,也鼓勵校外社區的家長參與一些親子講座,共同學習。

這些日子以來,學校先後辦過幾場不錯的親職教育講座,包括曾桂安的“賞識教育”、以及台灣親職教育家游乾桂將在近日前來學校,與家長、老師和青少年分享教育心得,讓更多人走進孩子的世界,思考教育真正的目的。

在台灣、大馬及一些長期推崇“升學主義”的國家,填鴨式的教學制度追求高學術表現,逐漸讓一些存有教育良知的人,強烈感受到教育已飛離最初的原點,而希望喚起更多人覺察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在當前的教育方向迷思中,教育的變調,不單只是國家教育制度造成,在全面化教育的理念中,家長和老師的態度對孩子很重要。所以,我們不難發現周圍很多家長在埋怨教育制度之際,卻沒察覺本身也是在親職教育中扮演關鍵角色,忽略了身教塑造孩子的人格發展,繼而影響孩子的信念。

“忙、盲、茫”是很多家長在親職教育面前的境況,然而再忙都不應是家長吸收“親子學”的阻力,否則就可能會盲目而茫然的在青少年孩子的叛逆期中躊下許多缺憾。

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

孩子,你慢慢來

這是一個“速食時代”,很多人都在和時間賽跑,催谷孩子像短跑選手般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完學習跑道上一個又一個賽程。

我家Cool-cool虎剛升上中學時,有朋友“善意的抱憾”,認為孩子既然送進獨立中學,應跳越小學六年級,反正未來升學求職時都不會用到小六評估考試成績,因此乾脆唸完五年級就直接考進獨中,就可省下一年。

別人如果選擇這樣,我沒有異議,不過我雖是個急性子的人,但在孩子的學習跑道中,我不急。最重要是學習環境及跑道上的孩子,覺得快樂自在。

早在Cool-cool虎唸小學一年級時,我也聽過一些媽媽抱怨,遺憾於太遲知道關於1月15日之前出世的小孩,若到教育局接受考試後過關,就可比同齡孩子早一年入學,這樣又省了一年。

後來,又發現獨中教育共6年,即初中3年、高中3年,但一些獨中會在高中三那年出現學生突然變少的現象,探究下原來一些家長在孩子高二結束後,就把孩子送出國深造,這樣來算又省了一年。

這樣省一年、又省一年,到底在趕甚麼呢?

是家長想省下孩子的教育花費、需要孩子早一年進入社會工作幫補家庭負擔?還是基於虛榮要有“我的孩子比別人快一年畢業”的心理呢?省一年的計劃沒有所謂對錯,但是家長的作法是否有考慮到孩子的需求和立場,是值得探討的重點。

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資質和面對環境、朋友的心態建設不同。如果孩子的資質高,學習能力超越原有程度太多,繼續“按步就班”的一級一級升上去,卻讓孩子覺得學習環境索然無味且沒有挑戰性,而孩子願意“跳班”且樂意接受新環境、以及比自己年紀大一些的新同學,那麼讓孩子省下一年、甚至天才般可以省數年,就不是大問題。

然而,家長有沒有替孩子想一想,如果孩子的資質原本就不高,或者心理建設還不夠成熟,那麼跳越了原本那個年齡該學的東西,會不會在學習路上更感到雪上加霜?如果處理不好,到頭來不是省了一年,反而影響孩子學習的興趣,就弄巧成拙。

即使資質過人,國內也曾出現過個案,“天才”被發掘後,家長努力催谷,背負社會與家長過高期望,雖然十多歲就成功躋身世界頂尖大學,但卻失去童年和青少年階段應享有的時光,結果自暴自棄、患憂鬱症。

龍應台寫過一本書《孩子,你慢慢來》。

慢,又怎樣呢?為甚麼要省時間,而催谷孩子在學習跑道上趕時間呢?如果孩子不急,父母耐心的支持,孩子慢慢體驗學習過程,可能更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2011年9月21日 星期三

走一段成長的路

某個早晨,逾千名孩子和大人參與一項“千人遊行”,興高采烈地徒步前進,出發時天空竟下起小雨。我的心“扯住”一下,有些擔憂隊伍中的我家Cool-cool虎會不會淋濕。

很快的,我決定放下心,如果她會淋濕,那麼有整千人都一樣在淋濕,所以就不再想那麼多,繼續執行我的采訪任務把遊行隊伍攝進鏡頭。

當所有隊伍都離開出發點,我就上車,駕駛到千人行在5公里外的目的地。雨只下幾分鐘就奇蹟性的停了,當然我更不再顧慮甚麼,甚至也完全不擔心從未試過一口氣走5公里路的Cool-cool虎會怎麼樣。

十多歲的孩子,即使在雨中走完5公里,又有一大群人相隨,心里一定快樂到不得了。

以前,我擔心她體弱多病,下小雨也撐起傘,她懷疑地問:“會不會是妳過於保護我,我才會容易生病?”

遊行後的數周,一天我載送Cool-cool虎上學途中,經過我年少時期的老家,途徑一個天橋底下隧道、一座舊車站後再往前走一大段路,年少時的一段記憶突然浮現。想起當時如Cool-cool虎般只是中學生的我,和媽媽發生磨擦後,午間卻必須到學校進行課外活動,可是又不甘心低聲下氣求媽媽載送,就自己走路出門,沿著上述路線一直走到約8公里外的學校。

後來和媽媽和好後,才知道媽媽在過程中一直駕車尾隨走路的我,她先困惑於我原來不是去搭鄰家同學的順風車,更不解途經車站卻為何不去搭巴士,偏偏就是要走這一段路,她感嘆說:“真是個倔強的孩子!”

講到這里,我和Cool-cool虎都感觸無限,覺得媽媽這個作法是對的,由得孩子自己走,尾隨在後卻不因心疼而停車攔截,反之就藉機給孩子走一段成長的路,經歷這小小的磨練,媽媽就會更放心,瞭解孩子能獨立承擔很多事情的後果。

Cool-cool虎揶揄我說:“如果是妳,一定早就叫我上車了。”

我說:“不會的,因為我即使在生你的氣,也不會不載你去學校。”

然而,事實上這就是後來我完全放心Cool-cool虎在雨中走5公里路的理由。因為,領悟到不是這一代的孩子不能吃苦或經不起耐力的挑戰,而是這一代的一些父母自小太過驕縱孩子,使到孩子錯過成長路上的許多風景。

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嚮往

我家Cool-cool虎小學時,常抱憾說“我的學校沒有禮堂”,小學畢業典禮是在3間教室打通後勉強充作“禮堂”的地方舉行。升上中學後,學校擁有一座大規模的冷氣禮堂,她的遺憾則是“我的學校沒有草場”。

平日Cool-cool虎坐在我車上,途經很多大大小小的各源流學校,漸漸就發現國民學校的草場很大,有些甚至坐擁兩三個足球場那麼大。而華校大部份都是缺失孩子們嚮往的草場,沒有足夠的空間,校舍建築物都往上建。

禮堂和草場,在一些華校有限的空間內,竟是奢求的嚮往。

前幾天采訪一所擁有“顯赫”校友的國民學校新禮堂動土禮,這所學校曾有兩名校友成為大馬首相,還有一些部長、大法官、皇族等“重量級校友”。就在數個足球場般大的草地旁舉行的動土禮儀式上,“前首相校友”形容校友會目前向各界籌募興建新禮堂的650萬令吉經費,只是“小數目”,他願以本身簽名發函號召各界及校友,捐款資助其母校。

同日區內一所華校,也就是我的母校宣佈通過義演向各界籌募200萬令吉,興建新禮堂治水計劃應對校園淹水問題。不同的是,這200萬對華社來說,沒有人會揚言這是“小數目”。

兩所學校都在籌款建禮堂,有人不解國民學校硬體設備長年都有政府定期撥款資助,甚至每一個人口增長的新社區,就會自動興建一所新的國民學校,除此每年都有撥款維修、油漆和更新設備,為何也像華校般對外籌募基金建禮堂。

也許各自籌款對象不同,華社只能感慨華校沒有獲得任何前首相或現任高官簽名發函協助號召籌款資助建設,華社這數十年來都“自力更生”的努力為華教籌款、捐款。

獨中開銷經費、華小和國民型中學舉凡要增建校舍、禮堂或其他建設,都沒有理所當然獲得政府制度化撥款,每年都有不同的華校在籌款,籌款的目標也幾乎是同個社區的華社,一點一點加起來就是一筆龐大數目。

許多華校的董事們長年累月都在為華教的各項經費奔波,學校里的校長和老師任勞任怨的配合,華校的一點一滴都在許多無名英雄無言的堅韌中,努力的維持下去。

也許我們的孩子,沒有嚮往中的寬闊草場和禮堂,但因為許多人無怨無悔的出錢出力,華校里的每一點滴都值得感恩,讓我們沒有放棄母語教育的理由。

2011年9月7日 星期三

永遠不能比你多



長命雨從吉打一路下到檳城,帶著我家Cool-cool虎探望老爸,在冷冷的天氣中暖暖的慶祝老爸的生日。

老爸一直說這不是甚麼大日子,如果沒有空,就不必特地過來。這一說,反而讓我想到過去老爸生日,我們總因為碰到孩子的上課日,就在其他能配合自己和孩子的時間過來補慶或預慶老爸的生日或父親節。這次也是因為Cool-cool虎當天沒有上課,所以才能在正日過來。

想請老爸請大餐,可是老爸也許是不願我花費太多,只建議去吃一個“小餐”,雖然如此,還是快樂的相聚。

過後,老爸回到店里忙碌時,我和Cool-cool虎到對面的購物中心,她購物、我付錢之際,在大雨中我的心里不知為何有些難過。

Cool-cool虎不解地問:“又怎麼啦?”

只是突然很感慨,孩子能為父母親做的,永遠不會比父母為孩子做的多。孩子能夠給予父母的,也永遠不會比父母給予孩子的多。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有210萬名樂齡人士,佔總人口7.3%,其中65萬名老人沒有獲得孩子奉養。

人們總說,人不能停下來,否則就會老得更快。能在年老時還能健壯的行動和工作的人,應該是活得比較有自信。畢竟,不能否認的是現今的人,都沒有辦法寄望孩子反哺供養。

可是,如果身體殘弱病痛,而不能工作的老人,就是那65萬人的其中一個了。生養孩子的“作用”,此時多麼讓人感慨。大馬政府目前沒有仿效新加坡政府立法強制孩子供養父母,然而從道德立場來看要政府立法才反哺,意義已落差。

回到老爸工作的店里,看見老爸正在和他一群年輕的朋友愉快的聊天,剛好他們聽見我姐姐打電話來祝賀老爸生日快樂,就二話不說買了蛋糕來慶祝,而老爸還是留給愛吃蛋糕的我帶回家。

回家路上,雨還是沒有停下。身邊陪伴的是正在成長,也許再多幾年就會離開父母,到外地去尋找自己理想的Cool-cool虎,到時我就會感受到父母在孩子長大之後的所有心路歷程。

我們今天怎樣對待父母,能付予父母的關愛形式,潛移默化的也會是影響孩子的模式。我們不能評斷自己對錯,以後的造化自有因果定論。

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幸福的滋味從心開始


午後,一名醫生朋友親自送來新著《幸福的滋味》,在我們辦事處里引起小小的騷動,同事和我都要求醫生在新著上簽名,並且像粉絲一樣合照留念,熱鬧的分享這份幸福的滋味。

認識這位醫生朋友,源於我家Cool-cool虎在3年前生病入院時。當時樂觀的小傢伙聽話的打針吃藥,做媽媽的內心卻有說不出的焦慮惶恐,這時有一名陌生的醫生經過病房時瞥見我們,給予我們一個友善溫暖的微笑。

這位醫生走向Cool-cool虎,親切地問她:“妳還有寫文章嗎?”,然後再給予我們一個微笑,就離開了病房。在那樣不安的情緒中,醫護人員親切的微笑,往往卻能奇妙的暖和了病人和家屬焦慮的心情。

過後在機緣巧合下,這位醫生朋友成為面子書上的網友,以及現實中偶爾一群人茶敘的朋友。從他感性的文章中,常常觸動心情的是醫院百態中發掘的人性善惡美丑,也得知他積極參與慈善行醫的工作,心里一直都很敬佩秉持“醫者父母心”的醫生。

Cool-cool虎的青少年表哥面對升學抉擇,所定下的志願目標反覆無常,最初聽他說要唸工商,後來卻說要攻讀醫科。當時他熱血滿腔的對我說:“我不是想要賺錢而已,當醫生可能不比從商好,但我希望能幫助人。”

我馬上就想起了那位醫生朋友,並以其參與國際賑災的義醫工作為榜樣,鼓勵虎表哥。社會上就是需要有這樣的俠義醫生,不純粹以金錢掛帥,而使到人世間在疾苦中掠過幸福的滋味。

不過,青少年的目標轉眼又有了變化,虎表哥最近卻想攻讀心理輔導系,原因是他覺得本身對心理學有興趣,在學校里時時也能有效的扮演輔導他人的角色,而且他認為未來能學以致用,輔導他人以進行正面的心理建設,也是一份幫助人的職業。

聽見他這一番分享,想到目前許多父母灌輸金錢掛帥的出路才是最重要的升學條件之際,一個青少年卻有自己堅持的想法,實屬難得。

最近時不時聽說校園內發生學生行使暴力、霸凌、甚至自殺事件,從中教育界也承認很多學校缺乏修讀心理輔導系的專業輔導老師,往往輔導老師所扮演的卻變成紀律老師的角色,使到青少年面對的問題,沒有獲得良好的聆聽和適當的輔導。

社會上越來越多人的心靈生病了,需要用心的醫生,也需要從“心”醫起的心理輔導師,相信凡是從“心”出發的行動,就會為更多人心帶來“幸福的滋味”。

2011年8月17日 星期三

“紅頭船”航向何方


我家Cool-cool虎交待虎爸爸接載放學時間延遲,因和數名同學被校方點中去聆聽馬潮聯大會的“紅頭船”講座會。

我隨口問:“那是你祖宗的故事,因為你是潮州人,所以才被選中出席講座會嗎?”

Cool-cool虎反問:“入學資料記錄,哪有註明籍貫的?”

印象中入學資料好像沒有這種記錄,孩子們也未必知道自己的祖籍,只知道自己是“華裔”、再廣義一些是“大馬人”。

數月前潮州會館舉辦現場學術比賽時,學生呈交作品時臨場須填上是否“潮籍”。一名理事告訴我,有些孩子明明是一對兄弟,哥哥填寫是潮籍,弟弟填不是。甚至同一個孩子去年參加類似比賽時填是潮籍,今年卻填不是。

Cool-cool虎當時在填寫祖籍資料時,想起兩年前她爺爺去世時的訃告有註明祖籍來源,所以才“過關”,雖然當時她一度有念頭想發短訊問虎爸爸。

孩子們不肯定祖籍,責任的源頭是父母。Cool-cool虎和同學們之間以華語或道地方言即北馬式福建話溝通,而很多人都和她一樣,講不出本身祖籍方言,因為父母在家沒有和孩子講方言。

Cool-cool虎小時候,原本我鼓勵奶奶跟她說潮州話,讓外婆跟她說客家話,以便她能掌握父母的祖籍方言。可是奶奶和外婆試了兩下的回報是“她好像聽不懂”,就放棄了,老人家們都因為要和孫子溝通,紛紛用華語取代方言。

而我們這些不夠堅持的父母,一些是本身懂但沒有用方言來和孩子溝通,一些是連這一代父母自己都已不會講祖籍方言,因此方言就逐漸消失在日常生活中。

耳濡目染下,Cool-cool虎雖有能力把客家話、潮州話一字不漏翻譯成華語,但就是不肯自己說出來,很多孩子如她一般,覺得自己的方言發音古怪。我甚至看見外甥女可以把客家話翻譯成英文,毫無差錯,但就是不願把方言說出口。

父母是最直接影響孩子學祖籍方言的人,傳統社會中很多媳婦嫁到夫家後,三兩下就學懂夫家祖籍方言,然後用這方言和孩溝通,把祖籍方言代代流傳。

現今女性做了人家媳婦後,也沒有這份堅持和能耐。所以在我們家,象徵潮州人精神的“紅頭船”,未來也不知航向何方。

我講起10多年前Cool-cool虎的外曾祖母來探望我們時,剩下我和只懂講潮州話的外曾祖母獨處,虎爸爸走開辦事,再倒回來時卻見我和外曾祖母“言談甚歡”,不禁奇怪的問外曾祖母是否聽得懂我說甚麼,外曾祖母但笑不語,大家都很好奇,我到底用甚麼語言跟她說話?

我會講福建話,聽得懂潮州話,所以就把很多福建話發音都加重,或轉一轉音,聽起來就差不多像潮州話了。Cool-cool虎聽我這麼揭盅,評道:“實在很搞笑!”

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不要輕易說死


雖說“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但是這愁,也不能全然無視。

比如,我家Cool-cool虎偶爾在面子書社交網上“要生要死”時,我表面上裝作若無其事,但也不敢掉以輕心,所以會藉機旁敲側擊,畢竟青少年的心思總是讓人捉摸不定,問得太多會被嫌囉嗦,不聞不問也會被解讀為“缺乏愛”、“不關心”。

瞄到她在閱讀作家“九把刀”的小說《拚命去死》,然後為娘者也快快加一把口說:“讀完後,借我。”

如果你正在抿嘴偷笑為娘者神經質,那也罷了,就別忽視最近這一代年輕人,在面子書上預告死訊已變相的成為一窩蜂的“時尚”。

不久前才有一個13歲小女生,害怕被家長知道曠課去陪小男友,在面子書留下帶有與家人訣別意味的留言後,就在學校跳樓,雖大命不死,但受傷後會否殘障已是一個後遺症,也帶給生養她的父母很大的衝擊。

即使我們不明白為甚麼這些青少年和年輕人,要把這種“要生要死”的事情當作很前衛的潮流,但這種訊息後面帶給我們的警示,是這些孩子們的情緒都需要關注,不能當作純粹的玩笑。

然而,青少年的心思敏感,他們對同伴們可能無所不談,面對家長來試探時卻考驗了表達的技巧。我不是專家,面對青少年孩子的微妙心思,也不斷在摸索要怎麼做才最適當。

Cool-cool虎面對我裝作不在意的探問她最近有甚麼事,心里有甚麼壓力之類問題時,洞悉我的隱憂後,反過來大聲笑說她才不會去想死甚麼的,就純粹是在面子書上隨便寫而已。

當然我對她的心理建設結構是充滿信心,可是當這些字眼出現時,卻也不能完全不當一回事,而且這種字眼對父母的感受來說,終究是不舒服的。

自小我都不厭其煩的告訴Cool-cool虎,對任何一個父母來說,孩子的生命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所以要認清即使成績考得不好、戀愛受到打擊、或是其他各種問題帶來心理壓力,都不能夠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生命不能重來,人來到世上就只有這一次,有勇氣死的人,更應該拿出勇氣來活下去。

都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珍惜自己的生命是一種責任,才是讓父母安心的孝行。

比較慶幸的是我們擁有宗教認知,任何宗教都不鼓勵自殺,自殺的後果就是不能根據原有的定律找到永生的安息,顯示自殺連天理都不容。

所以,青少年和年輕人們,這不是潮流,請想想你的家人,不要輕易說死。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少子化”的失衡

某天送我家Cool-cool虎出門遠行,下車後只見她走向青少年同伴,我靜靜的坐到另一邊,見到幾位母親也一樣守候在旁。

當巴士要開動時,孩子們成群自我們眼前走過,我注意到所有母親包括我,都沒有人起來走近孩子。

在冰冷的凌晨時分,我終於忍不住打破這種怪異的氣氛,對身邊一位母親說:“不可以走近他們的……,否則他們會不高興被媽媽當娃娃看待。”

旁邊的母親也一臉無奈的回應:“是啊,連上前跟他們講話,他們也會不高興。”

然後,媽媽們目送巴士走了,我看見剛才和我談話的媽媽牽了一位稚齡孩子走上車時,心里惘然。

這是第一次我有這個想法:如果我有多一個年紀小的孩子就好了!

帶著失落的心情,見到了我姐姐,姐姐聞言也有感而發,有時有事去到學校找孩子,這些青少年孩子好像很不耐煩,急著要把母親打發走。

姐姐感嘆說:現代的青少年的態度真是讓人難受。

後來,Cool-cool虎否認不理母親感受,並說經過我前面時,曾對我招手表示再見。我想,如果孩子們能開口對媽媽說說話,再上車,媽媽的心力也不會這麼脆弱。

10根手指不一樣長,每個孩子的習性肯定也不同,專家教導人們如何教養孩子,然而真正實行起來就會發現同樣一套,卻不能用在每一個孩子身上。

作家洪蘭說她家沒有叛逆期的青少年孩子,對很多家長來說這是多麼令人羨慕的事情,當然有人會說因為你自己不懂得當父母,才會有叛逆的孩子。

當然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現在當父母已不是容易的事情,從本身的經歷和周圍的親友處理親子關係的環節上,發現我們這些所謂“不懂做人父母的”,其實都不乏自小就付出時間和關注去陪伴孩子成長,在親子關係上也沒有所謂的高姿態,反而采取相當開明和讓步的方式時,會逐漸懷疑是不是因為太過像朋友,結果就教養出好像沒有教養的孩子。

這些年來,不斷有人問我,為甚麼只生一個孩子,不繼續努力。有些人作此建議是等第一個孩子大了,至少有另一個小的接下去填補父母的空窗期。

可是,這並不是最好的理由,每一個小的孩子終歸都會變成青少年,然後再長大成人,生多少個都是一樣,沒有人是可以填補誰,取代誰。

因此人們都說,就是有很多現代父母抱持像我這樣的態度,才會造成華裔社會“少子化”的現象。我想這個指責也沒有錯,就像我每次見到上一代的人,甚至可以生養17個孩子都沒有一句怨言,沒有像我們這樣驕縱的喊失落、喊父母難做時,不得不承認這一代的父母遠不如上一代堅韌,所以這一代的孩子也進入一個禮儀失落的年代。

最新大馬統計局發表2010年大馬人口和房屋普查報告書顯示,華裔人口雖增加70萬零728人,但在總人口(包括非公民)的比率則下滑1.9%,甚至較印裔和和其他種族人口比率下滑幅度大。

“少子化”的華裔家長心態,包括在高水準的生活中要負擔孩子供書教學的經費感到吃力,這一代的父母總想讓孩子得到更好,所以就生少一點來把更多關注集中在一、兩個人身上,長遠來說不僅影響了華裔人口結構,更讓人擔憂的是“少子化”造成人文倫理價值的失衡,父母和孩子容易變成自我而缺乏圓融,這是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亟需檢討補救的問題。

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我們的《童話鏡子》




最近母校舉行百年校慶,《童話鏡子》這本屬於我和我家Cool-cool虎合著的親子書,陸續出現在校慶中的展售攤格,看見書中小小虎的模樣,和身邊漸“亭亭玉立”的Cool-cool虎,自有一番感觸。

從汽車倒後鏡,看見一個少女靜默沉思,每個早上重覆這樣的視線焦點,心里有時卻還不太能“確認”,那是Cool-cool虎。

孩子總是瞬間就在我們不自覺中悄悄成長,最近久未見面的親友,乍見Cool-cool虎時,總訝異的說和從前判若兩人。

母校一位退休女老師說起《童話鏡子》里的小小虎,通過文章表達的童言童語,反映了孩子們對事件最真誠的看法,大人閱畢後反思,真的會有一番感悟。

我想起兩年前,開始面對步向青春期的Cool-cool虎時,面對不再熱烈依賴自己的青少年孩子,開始感到失落。正好當時整理舊稿時,發現了母女倆在過去通過文章的親子對話,感覺到彼此很親密,於是決定把文章結集成書,作為收錄她成長點滴的記憶。

當時的念頭,只是想要我和Cool-cool虎,各自擁有一本共同著作的書,那麼即使有一天我不在人間了,我或許沒有辦法留下甚麼財產給她,但至少可以讓她擁有這個比金錢更珍貴的共同記憶。

可是,書是沒有辦法只印兩本,各讓母女倆收藏。由於沒有商業動機,只為保存親子珍貴價值,後來就在機緣下,扣除成本收入後,把《童話鏡子》都捐給母校百年校慶活動,收入盈餘都全部回饋作為母校百年文教基金擬定的人文刊物發展計劃。

這些日子,正當我和Cool-cool虎都各自努力在她的青春叛逆期,調適母女相處的方式時,重 閱我和Cool-cool虎在《童話鏡子》出爐的第一天,我們彼此送給對方一本附上簽名和留言的《童話鏡子》,心里重新有了力量。

Cool-cool虎寫給我的留言: “7字輩現代媽媽:我的快樂童年,都溶入了這本書;你的媽媽生活,也記錄在這本書。兩個人的生活,變成了一本書。So That,合作愉快! ───1998年來地球報到的小孩──”

我寫給Cool-cool虎的留言: “致親愛的翊翊:不管你在多少歲時,重閱這本書,唯一不變的是我對你的愛。這本書里有我們共同走過的寶貴記憶,在你的成長中我也在人生中成長,我希望這就是我給你的“傳家之寶”,讓愛一代一代延續。 ───愛你的媽咪──


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第四大戰場


“我們不要一個被科學游戲污染的天空,
我們不要一個被現實生活超越的時空,
我們不要一個越來越遠模糊的水平線,
我們不要一個越來越近沉默的春天,
我們不要被你們發明變成電腦儿童,
我們不要被你們忘懷變成鑰匙儿童……。”

80年代的歌手羅大佑在寫《未來的主人翁》時,歌詞中已很有遠見的代孩子們控訴未來的命運,果然今天看看這一代孩子,多少個家庭不知不覺中已衍生了許多“電腦兒童”、“電腦青少年”,在網絡世界中長大。

網絡世界的力量,有多大?

除海、陸、空之外,網絡正式被美國軍隊列為“第四大戰場”。美軍認為網絡攻擊將是未來衝突的重要部份,無論是涉及大國、流氓國家或恐怖組織。

若不要看得這麼遠,先看看我們周圍因網絡力量帶來的衝擊,網絡力量足以影響人際關係,一不小心也會淪為“親子關係戰場”的爆發點。

我家Cool-cool虎算是懂事的孩子,不過讓人困惑的是,當她坐在電腦前面,進入網絡世界,有時我會覺得並不太認識她……。尤其,要限制她的上網時間,把她從網絡世界拉回現實時,就會有這種感覺。

也許,很多家長都有類似共同感受,覺得孩子沒有上網時,一切看起來如天使般美好,可是上網後被父母要求停止時,他們先是唯唯諾諾,一再被催促時,他們就會發脾氣,就上演了“親子戰場”。

一些家長面對更嚴重的影響,邀約孩子外出共餐或一起去旅行時,孩子會以上網為由拒絕促進親子關係的良機。如果父母不堅持而妥協,網絡的力量就明顯的造成親子關係的破壞性,所以家長不應輕易在這股力量前,放棄親子的黃金時間。

一直以來,都非常謹慎的向Cool-cool虎分析網絡世界中隱藏的危機,包括交友、隱私方面的自我保護。

網絡上的集體力量,如前陣子社交網上出現的一股“黃潮”,對正在探索成長的青少年來說,類似風潮會造成的影響層面不可漠視,家長需要理性的和孩子一起討論和分析事情的輕重,讓孩子們從中發掘正面的思維,而非不知所以然的追隨。

網絡文化出現“火星語”之外,其中也不乏措詞欲表現“酷”,不當情況下卻淪為粗俗失禮的言詞,間接地引發網絡上的謾罵、衝突,造成人際關係的衝擊,更嚴重的是招來“人肉搜查”,
為自身帶來威脅和無可預料的危機。

這一代的人已無可避免的在世界“第四大戰場”漫遊之際,看來急切需要灌輸的另一項教育重點是網絡文化的禮貌,否則網絡交際失控,淪為戰場帶來的負面影響,真的會比羅大佑所唱的還要嚴重。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偶像背後

我家Cool-cool虎某天攤開兩張票券,對她老媽說:“我買了這場學生偶像大決賽的票給你。”

票雖然是兩張,可是就知道到了現場,她必然是和青少年朋友結伴觀賞,丟下老媽“自生自滅”。

自己的孩子沒有在台上參賽,像我這種超齡的人坐在台下要觀賞這場比賽,開始時確實是沒勁,但開場後卻驚喜的發現競逐偶像寶座的參賽者,水準都非常高。

這是一場結合區內3所中學學生的“偶像之爭”,從15強淘汰至最後5強,5強的選手結合現場評判評分、互聯網上投票率、觀眾現場投票的分數,並考驗歌唱技巧、台風和偶像帶動現場氣氛的條件,經過一番競爭激烈下誕生了當晚的“學生偶像”。

由於冠亞季軍都各有所長,各人都有擁戴的粉絲團,現場斗人氣的排場和氣氛,也讓人大開眼界,這一代的年輕偶像,確實都具備了天王巨星開演唱會的氣勢。

“學生偶像”出爐後,很不幸的卻在互聯網、面子書及一些學生補習班之間,流傳了一些謠言,一些粉絲在自己心目中的偶像落敗後,開始對其他人作出各種指責,甚至出現質疑賽果的流言。

令人遺憾的是,一些學生甚至基於本身是來自所謂的“名校”,而發出“那所中學憑甚麼拿常年保持盃”的狂言。

在任何比賽中都有勝敗得失,比賽的意義在於參賽者把自己能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和特色,盡其所能發揮出來後,在良性和健康的競爭下,從比賽中學習到寶貴的表演經驗,甚至於很多參賽者在過關斬將的比賽征途中,惺惺相惜而培養出比賽果更可貴的友情。

尤其,這些參賽者都是僅10多歲的青少年,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競爭,如果在任何競爭中缺乏體育精神,所支持的人落敗或自己失意,就散播謊言來抹黑勝利者,損失的何止是榮譽和獎項,連人格也賠上。

許多進入社會工作多年後的人,回頭再看年輕時走過的路,都會覺得青少年求學時代的純真、沒有機心、沒有計算他人,是人生中最珍貴最赤誠的部份。年輕的可貴,就在於擁有赤子之心。

“學生偶像”只是一個榮譽,年輕的孩子們,如果都以最坦然開放的心,去體驗這場競賽過程中的歡樂和激情,學習經歷人生成敗後強化競爭決心的歷練,這比懷抱妒忌的苦毒之心,去散播損人不利己的謊言,更讓人贊賞。

所謂偶像光環、所謂賽果榮譽並非最重要,真正值得驕傲的終極目標是肯定自己之際,也懂得尊重別人付出的努力。

2011年7月12日 星期二

乾淨的孩子

大人啊,從小就是要孩子們保持乾淨,你是大人,你記得自己怎麼教孩子的嗎?

小孩子吃飯吃得撒滿地時,很多大人顧不了孩子多少歲,就是要孩子下次吃得乾淨一點。孩子撒了一地大小便,大人才不管那個孩子懂不懂,告誡孩子要時時保持乾淨。小孩沒有收拾玩具,留下一大堆手尾,大人也喋喋不休要孩子清理好紊亂雜物,要保持乾淨。

孩子們長大後,變成了大人,學習適應社會的步伐時,卻發現了很多不解的事情。

他們發現在超級市場偷竊巧克力的人,因為手腳不乾淨,但是沒有錢交罰款,所以被判入監面壁思過。他們也看見一些穿上乾淨整齊衣服的人,被控“吃錢”而進入法庭,結果被罰款,坐牢也省下。

噢,偷巧克力和貪污失信案的下場,原來也有差距。

他們發現治安不好,很多地方都發生破門行竊、很多人是當街攫奪案的受害者,去報案時往往先被好言相勸,告知你不是第一個受害者,不過如果你要報案,就報啦,但是賊總是捉不到。

不要怪警察沒有空,那天就看見他們幾乎24小時都在值勤,為穿某個衣服的顏色忙,忙得很,忙得沒有時間。

小時候被教導要保持乾淨的孩子,長大了開始為社會亂象感到困惑,因此想起大人們強調敗壞的源頭,比如你要吃一條魚,發現魚頭臭了,整隻魚就腐壞了。

這樣,不合衛生,也不乾淨。

大人教懂孩子的事情,孩子長大了想起了這道理,於是他們想要用一點點的力量,凝結更多人的力量,一起還原理想中的社會面貌。

他們想起了小時候飯粒撒滿地時,被大人訓斥浪費,他們明白浪費的行為是讓人不能忍受的。

他們想起了小時候隨地拉撒大小便,被大人訓斥骯髒,不合衛生,於是他們明白了如果舉止不檢點,老是用骯髒的手段,就會影響到社會的秩序,制造了烏煙瘴氣,而這種是不能等待的,要及時清理以還原令人舒服的環境和形勢。

他們想起了小時候做事情虎頭蛇尾,留下爛攤子沒有收拾,就會被父母修理一頓,於是他們長大後,也不能忍受別人一再發生同樣的事情,於是他們決定出一點點力量,去提醒不負責任的人收拾爛攤子,收拾好、糾正好,問題就解決了。

孩子們小時候存在的大人,和現在已經從小孩變成的大人,不就只有一個簡單的要求,要大家保持乾淨,還原乾淨的原貌。

這是大人教會小孩子的事情啊!有誰忘記了嗎?

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師生手足情

這幾天和來自台灣修平科技大學的學生及導師相處,聽見這些年輕人把導師親密的喚作“媽咪”,進入校園和社區做環保宣導工作。

“媽咪”閑聊時,提到台灣側重升學主義,近年則逐漸關注人文道德教育,尤其顧念到很多家庭都只有獨生子、女,“少產”下無形中寵出許多“少爺、小姐”型的孩子,因此教育理念方面開始覺察到灌輸下一代道德倫理的重要性。

讓我感興趣的是,她提到該大學鼓勵“師生手足情”,這和我家Cool-cool虎學校里的師生關係很相近,教師和學生之間,很多時候如朋友、家人般相處。

Cool-cool虎提到學校里的老師,說的是“阿x哥哥”、或直呼老師名字……,我偶爾看見她學校里年輕的老師時,會打趣問她:“妳確定那是‘哥哥’,還是‘老師’?”

她的“面子書朋友”包括校長、教師們,不是她而已,全校各年級幾乎都有學生是這樣和老師相處。有時會看見一些老師在同學的面子書留言,提醒他們交功課,或鼓勵他們,或交待學生做一些事情。有時一大群學生還和老師相約去看戲,師生關係看起來都很不錯。

對我們來說,這真是一個新現象,回想我們的求學生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顯得拘謹保守。

我在“家長日”曾詢問Cool-cool虎的班導,孩子說話的方式會否出現不禮貌時,班導當時告訴我,基本上十三、四歲的孩子說話的方式都是這樣,只要不要太過份,他不會太過介意。

這點我自嘆不如,孩子說話的方式有時會讓我不舒服,同樣的她也認為我說話的方式會讓她不舒服,互看“不順眼”。其實每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真的很傷心,會影響情緒,眼淚不自覺會流下,甚至有點徬徨於怎麼自己越來越不懂得和青少年孩子相處?

我只是和一個少女相處就面對如此大挑戰,教導中學生的老師和校長長年都和那麼多青少年溝通及相處,真的是一門大學問,這比教課更考驗智慧。

我告訴Cool-cool虎,即使和老師們的關係如朋友,但千萬不能因為老師的寬容,而超越界限去挑戰老師的尊嚴,因為那畢竟是老師。

剛閱報讀到外州一名14歲中學生貪玩而直呼教師姓名,而被老師掌摑6巴掌至嘴唇紅腫脫皮流血,家長上學校理論後,教師堅持只向家長道歉,不向學生道歉以維護尊嚴。

當然,這老師處罰的方式不對,但間中發人省思的是,學生可能基於無心而以為可以跟老師“很熟”,卻因為沒有辦法真正拿捏到老師可以接受的界限到哪裏,而造成這種結果。

“師生手足情”,我想以開放的心來看絕對是值得欣賞和鼓勵,但更重要的是,家長和老師本身也要讓孩子們明白到師生倫理的分寸,才能避免孩子們肆無忌憚的爬上了老師的頭。

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教育不能做買賣

8字輩的朋友到一所學院教書,不到一個月就辭職,因為不能忍受學生用錢來“壓”講師。

這位年輕朋友說,該學院一群學生不滿數名講師的訓斥,傲慢的聲稱本身是繳學費來“買知識”,所以是“講師的老闆”,給錢是“買你的經驗,不是交錢給你罵,用所謂你自己一套的方式來對待我們”。

才不過是十幾二十歲的青少年,卻以傲慢態度把教育當作買賣,據朋友說學院內數名講師因此心灰意冷,不願再教這些學生。

感慨於朋友的教學遭遇之際,隔天送我家Cool-cool虎上學之後,我就興緻勃勃的前往檳城,會合老遠從新加坡回國的老同學,及另一名在島上的老同學,一起和我們的70多歲小學老師聚餐。

Cool-cool虎羨慕而嚮往的說:“媽媽,以後我長大了,也要請我的老師吃飯。”,並且點名數名她所喜歡的老師。我心里掠過淡淡安慰,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如果能遇到至少一位對自己影響至深的老師,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而老師們,在意的可不是學生請吃飯的形式,珍貴的是學生們的心里有老師,那是用錢買不到的。

當我們和小學老師敘舊時,老師敘述在政府學校退休後,曾轉到私立中學教書,剛巧那是現在Cool-cool虎就讀的學校,老師還是當年的訓導老師。

老師也曾面對一些自以為繳學費來買知識的傲慢學生,挑戰學校紀律,老師分享了處理問題學生的小故事,展現的智慧讓我們從中領悟到,“以人為本”的用心,往往才是順服人心的最大力量。

老同學也反映有人試圖在互聯網“買考題貼士”的事情,感嘆有人秉持不正確心態,認為付錢就可以買知識、在求知路上走捷徑,然而這都已乖離教育的本位。

學生以錢“壓”人,漠視教師尊嚴,不能排除很大程度也和父母的態度有關。尤其對青少年孩子的教養過程中,父母和教師是最直接影響他們的人,父母本身對教師要有基本的尊重和認同,也不能有付學費來上課就是老闆的心態,要讓孩子知道教育不是買賣。

就像老同學一針見血的結論:如果要用金錢來交易,這些學生乾脆就去買一張文憑回來,不需要再到學校、學院上課。

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心靈沒有末日



“媽咪,在你心目中,阿公排第一,還是我第一?”

我家Cool-cool虎曾經很喜歡問我心中“排行榜”,我每次都回答:“女的,你第一;男的,阿公第一。”

為甚麼“男的”不是老公第一,而是老爸呢?一向都是如此排啊,也許對於我這個不相信天長地久的人來說,愛情可以今日是蜜糖,明日是砒霜,而親情血緣卻是切不斷的連繫。

有些人和父親相處,幾乎沒甚麼話題可聊,但是我和我爸卻是無所不談的“好朋友”,偶爾我們也會吵架,結果彼此都非常傷心。然後我姐姐就會分析說,因為我們都最疼對方,所以才沒有掩飾自己的心情感受,並且因為在意而受傷。

有一天,我和老爸正在嘔氣,卻在出席Cool-cool虎學校的活動時,一眼瞥見孩子們在感恩牆上以卡片寫上“愛父母,不要等”。

感覺很羞愧內疚,我們有時忽略了時間不等人,當我們還是小孩時,父親是巨人,如今我們已為人父母,卻沒有關注到父母老去後,在心靈和生理上的變化。

而且,自己會生氣孩子不聽話駁嘴,另一邊廂卻也沒有注意好自己作為兒女的角色,沒有為年老的父母設身處地去想,自己駁嘴嘔氣同樣會傷父母的心。

愛不應該是讓所愛的人受傷。

我不知道其他成年的兒女,是否也能坦然正視自己的心,但是在無常中,很多事情不能等,不是誰比較老就誰先走。

不是只有所謂“父親節”、“母親節”,兒女才跟隨商業化慶典腳步去關心父母,父母親最在意的不是這個節日表象,只有真正的關心才有意義。

老爸最近常常掛在口邊的是世界末日跡象,尤其某些“預言家”說東道西點個末日的日期,老爸都會有一番想法。

沒有前生後世,所有人能掌握的就只有這一生,末日不末日也好,最重要是我們看得清楚心里需要的是甚麼,填滿心靈的是甚麼。名利、權力、地位,永遠都不會比親情、真心的愛情和真摯友情重要。

真正能讓人順服的是真心和信任,即使世界末日,因為有愛和真心,心靈永遠沒有末日。

我要把這篇文章送給老爸,我要告訴全世界,我愛我爸爸!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前世的情人

我家Cool-cool虎有個外號“Cool-cool Man”的表舅,最近愁上眉梢,原來他家寶貝女兒就要到偏遠外州升學。

這個24孝老爸,平時很“酷”,可是提起一對寶貝女兒,就如火焰融化冰雪,盡見柔情滿面。聽他絮絮的說要親自駕車把女兒送到新大專,要安排認為最安全可行的交通讓女兒時常可回家解鄉愁,讓我這總是想太多的媽媽,也被感染這份有一天也可能需面對的惆悵。

其實,放不下的不是孩子,是父母自己。

在這升學的季節,青少年孩子若有機會離家,飛到外地去升學,雀躍的心情就如放生的小鳥,嚮往自由和獨立。關於“失落”,就只有情感上慣於依賴孩子的父母才會有。尤其親子關係越密切的父母,惆悵愈深。

我打趣說,女兒去升學已這樣忐忑,如果女兒談戀愛了,父親必然會“吃醋”。“Cool表舅”想也不想,就坦言一定會。

人家都說“女兒是別人未來的老婆”,另一個甜蜜的說法是“女兒是父親前世的情人”。

很多父親,面對兒子往往會溝通不良,可是女兒的貼心卻足以融化父親,可是女兒畢竟不能永遠擁抱在懷中,孩子終究會在不經意中悄悄成長。

如果以父母的心來感性的審察,尤其在這“人口不多產”的年代,何止是女兒讓人牽掛,兒子也同樣是父母“心頭一塊肉”,在孩子離家時會不捨牽掛,在孩子成為別人生命中的另一半時,父母就難免失落、吃醋……,必須調整心態去“愛屋及烏”,否則就會“世界大戰”破壞原本的親子關係。

雖然吾家有女初長成,暫時也還沒傳出“緋聞”,可是我家Cool-cool虎的偶像帥哥,老是冤魂不散似的出現在電腦屏幕、手機屏幕,連手機鈴聲和鬧鐘響起,也是這個超級帥哥的聲音,連睡覺抱的枕頭都印有他的臉……,少女情懷真是嚇死人了!真不敢想像,如果有一天談戀愛了,是不是有更高的境界來轟炸?!弄得媽媽也一樣會吃醋。

如果“女兒是父親前世的情人”,不是母親的,我常常打趣自嘲說,就當我前世是“同性戀”好了。

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同一首校歌說起

幾年前,響應“關燈一小時救地球”的夜晚,黑暗中我們一家人玩的遊戲是唱自己的校歌,我家Cool-cool虎不曾和我唸同一所學校,當時就各唱各的校歌。

終於,今年她升中學後,我們有了共同的一首校歌,但其實唸的仍是不同的學校,而這一直是周圍親友常常不解的問題,人們不明白為甚麼唸國民型中學的媽媽,要把Cool-cool虎送到獨中求學?

同樣名字的學校,套在國民型中學是一所名校,套在獨中時,這故事卻說來話長。

就從幾天前Cool-cool虎的學校師生在校長領導下主導舉辦“文教節”開始說起,在閉幕時的“傳薪禮”,學生組成的“百人操”和舞蹈團融入該校教師撰寫的劇本,帶出華教創校先賢經歷日本佔領大馬時期,仍不放棄堅持辦華校的理念,真心的演繹牽動現場觀眾澎湃的心情,在落幕後心頭仍縈繞不能平復的感動。

這時,一名離校超過20年的校友,突然跳上台激喊;“我終於可以很大聲的告訴全世界,我是吉華獨中的畢業生,我以吉華獨中的表現為光榮和驕傲。”這一舉動,也使到很多人想起20多年來,一些是該獨中的畢業生,似乎都“不敢”讓人知道自己曾是這所學校的學生。

原來,當年很多人是因為成績不理想,進不了任何名校,才選擇該獨中為驛站。讓人感慨這所獨中在國民型中學的“名校陰影”下,過去這麼多年讓不少傑出獨中生都有莫名的自卑。

20多年後,雖然該獨中辦學的風氣已改善,並逐漸開始讓很多家長有信心作為優秀生的首選學校,然而要把過去一些人根深蒂固的價值觀移除,仍需要一番努力。

現在,我和一些當年在國民型中學畢業的同學,都樂意把自己的孩子送進獨中,但同樣時時會面對一些親友的質疑或勸阻。

甚至有人這麼說:孩子的成績本來優異,送去獨中後沒有獲得好的資源教導,久而久之可能會變笨,不能開拓學習爆發力。我想,我比較同情講這種話的人,因為孩子的學習態度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一個孩子沒有認真求學的態度,即使在名校也未必會成材;反之,把孩子放到任何一所學校,不管是獨中、國中還是國民型中學,孩子仍能找到學習的立足點。

在共同擁有同一首校歌之際,國民型中學或是獨中,都是為華教堅持的每一代人延續給後代的資產,在每一個年代以有限的資源,發揮無限的力量。

不要貶,不要比較,給予正面的支持,每一所華校,都絕對是受華文教育者值得引以為榮的母校。


遠矚高瞻 僑賢創校難
普及教育 男女一例看
校舍傍水灣 融和氣一團
椰蔭下 任盤桓
習與教都不倦學有行端
三校併 毅然成大觀
齊努力 國強民生安

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實用價值

某天接到我家Cool-cool虎的電話,要求帶她去選購一件白裙,以在學校表演節目中派上用場。

在第一時間里,我想也沒想就一口答應她。然而掛上電話後,在旁的朋友提醒,如果純粹只為一次的演出需要,不需要浪費錢購買,向別人借用即可。

我這才恍然想起,我們求學時代參與任何性質的演出時,的確也是東借西借一些原本自己日常沒穿用到的服裝,並不是每一件衣服都需要買,於是我再打電話給Cool-cool虎,囑她向朋友借用。

然而,當天晚上我見到Cool-cool虎時,她的爸爸已帶她去買了一件白色連身裙,雖然衣服很漂亮,但以我對她的衣著品味的了解,覺得她只會在表演那天穿一次,過後就不會再穿上這件衣服。

不過,她否認我的質疑,她的爸爸也搬出一大堆理由,而我叫大家等著瞧,引起了全家人的不滿。

但是,以一個母親的眼光來看,穿上白色連身裙的Cool-cool虎,比她日常的中性“耍酷”打扮更賞心悅目。所以演出後,我要求她在生日當天穿上這一件裙子。

她找了很多理由推搪,而一一被我推翻後,不是很情願的穿上這件裙子,我為她拍下難得一見的美少女裝扮後,她還警告我不可以把相片公開。

經過一番掙扎後,她終於坦白說,穿裙子很不自在,不是很喜歡。

看起來,這件裙子,要“重見天日”,似乎不容易。

我乘機“曉以大義”,讓她了解決定買任何東西時,除了價錢,也應考慮到實用價值。

雖然Cool-cool虎警告我不可以把這件事寫在這里,不過我想說的是,從這一件裙子的借鏡,反映出現代很多物質不缺的家庭,父母不自覺中,其實也會和孩子有同樣的盲點。有時我們沒有考慮到實用價值,就買了一些最終淪為浪費的東西。

尤其在通貨膨脹的今天,水電費、汽油費都不斷高漲,衡量所購買的任何東西的實用價值,家長以身作則,才能引導孩子正確的消費價值觀。

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13歲外星里的鏡子

事情就這樣發生在幾天內,突然間,我發現我家Cool─cool虎長得比我高了。

有人問:你是不是突然發現必須抬頭,才能看見她?

還不至於這麼誇張,而且以我的身高來說,要超越我其實很容易,但是“我的孩子高過我”的新發現,卻讓人有種說不出來的滋味。

Cool─cool虎剛慶祝13歲生日,然後就突然長高了,“快高長大”是父母對孩子的期許,在不經意間的成長,有時又會讓人措手不及。明明還在前一天和朋友述說13年前,小小虎來到世界帶來生命的感動,瞬間身邊站的卻是一個比你高的孩子了。

一大早在想著Cool─cool虎的13歲時,剛好看見報章上那個寫《虎媽的戰歌》的“虎媽”蔡美兒,實踐嚴格的中國父母教養孩子的方式時,卻被正值青春叛逆期的13歲小女兒挫掉銳氣,從中瞭解到不同孩子擁有不同天賦和性格,父母要有判斷的智慧去瞭解何時該對孩子有嚴格要求,何時該放手尊重。

同一天的報紙,報導欺負同齡同學的4個13歲女生,在被令停學懲罰2周後,回到學校的新聞。13歲女生犯下的錯誤在互聯網上引起討伐,我聽過一些家長感慨過去好像男生之間才會出現暴力行為,如今女生的暴力行為也讓人驚心膽跳。

剛好大家在說的,都是13歲的女兒。

這才發現,真正讓我困惑的不是Cool─cool虎13歲的身高,而是13歲青春叛逆期的衝擊,以及此時父母教養的方式對孩子帶來的身教影響。

曾目擊身邊一些親友,孩子在12歲到17歲之間,突然會對母親不再依戀,而且常常會在語言間和父母發生衝突,可是往往18歲過後,孩子尤其女兒會逐漸對父母改變態度,變得比較體貼。

有人形容這段叛逆期的孩子,“跟父母好像有仇”。這樣形容好像很誇張,但有時又很真實。

我和Cool─cool虎之間,也在斷斷續續的經歷這種莫明其妙的氣氛,可是爭論起來,她會提醒我,只會怪罪她,卻沒有好好檢討是否自己講話的態度和語氣,才是點燃火頭的起源。

我的朋友在網上分享與13歲兒子相處的感受時,也覺悟到自從孩子長得比她高之後,她發現自己已經很久沒有耐心好好聽孩子說話。

當孩子小時候,父母親總是不厭其煩的低頭聆聽孩子說話,對孩子口中發出的每一個詞彙都感到新鮮有趣;然而當孩子已經慢慢比父母高出一個頭時,父母也許真的忘記了當年的耐心,而且對叛逆期的孩子口中說出來的話,感覺那是無法明白、不懂欣賞的“外星語”。

溝通是雙向的,耐心聆聽有時真的比說得多好,這真的不是誰比誰高,就贏。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感恩蛋糕.愛心麵包



一個蛋糕,一個麵包,吃在口里不過就是食物;然而在過去的一星期里,我卻從中看見一個蛋糕和一個麵包,對成長中的孩子帶來的深刻意義。

那是一個下雨的早晨,我家Cool-cool虎和同學們,在中學老師和家協理事陪同下,回到接受啟蒙教育的小學母校。孩子們帶了校方為他們準備的一個蛋糕、花心思自制的卡片,送給母校的老師,在“教師節”獻上感恩和祝福。

Cool-cool虎的小學校長、3名副校長和一些教師看見孩子們回來了,都非常高興。

當孩子和老師們一起在蛋糕前拍照時,副校長緊張而快樂的說:“等等,我要去拿相機,你們拍你們的,我們也要拍我們的!”。她口中的“你們”指的是Cool-cool虎中學老師手中的相機,而“我們”指的是她自己代表的小學老師。

在歡樂中,鏡頭留下的一剎那畫面,一道無形的橋樑,讓孩子們的小學老師和中學教師“共同擁有”了孩子們某個快樂時段。母校教師的熱忱,溫暖了帶著期待而眷戀心情的孩子們。

帶孩子回母校獻上“感恩蛋糕”,灌輸孩子們飲水思源的回饋價值,這些中學老師連續一星期帶領孩子們回去18所小學母校,甚至遠到必須乘坐渡輪抵達的浮羅交怡島、跨州到玻璃市,以及外圍郊區的學校,付出的時間和精神,讓人動容於用心的老師給予孩子們的身教。

送蛋糕的幾天後,Cool-cool虎在沒有上課的日子,也早早起床進入一個社區,當義工協助一個慈善基金會舉辦的慶祝母親節嘉年華會。

現場有一包包裝在精美紙袋中的麵包和罐頭黃豆,要送給那個社區的居民,這一包包的禮物,結合了一個教會中,每個大人和小孩至少捐獻5令吉的心意,希望能給予社區有需要的居民,帶來物資的祝福。

慈善基金會的領袖告訴大家,要以尊重感恩的態度,把這些禮物送給對方。在嘉年華會結束後,我們也跟大家一起沿戶將“愛心麵包”送給當地每一層的組屋居民。

平常面對陌生人時比較靦腆的Cool-cool虎,卻非常愉快的搶在前面,沿戶叫門把祝福送上。尾隨在後的我,看見的是一個孩子,在生命的價值中領悟到不分貧富的同理心,並且從付出中學習到對人的尊重。

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假如那是你的孩子

13歲弱勢女生被一群同齡女生欺負,拍成短片上載到面子書,引起各方輿論,面子書上出現各種討伐追究各方責任的聲音,其中包括“如果那是魏家祥的孩子,這位教育部副部長會怎樣做?”

可能我是一個母親,也剛好有一個13歲的女兒,視野就那麼小小的放在這個焦點,在這起事件上,我大約能理解受害者的父母的感受如何、加害者女生的父母的立場如何、以及揣想那所學校的校長、老師和副部長們在參與這件事上,若都以“假如那是你的孩子”的角度來看,又是怎樣?

●假如受害者是你的孩子
通常在學校被嚴重欺負的孩子,都是智能較慢、學習有障礙、或較文靜內向膽小的弱勢孩子,這類孩子大多數不敢揭發被施暴的經歷,甚至因被恐嚇而不敢向父母或老師投訴,結果欺善怕惡者更食髓知味。

受害者的父母,在發現孩子被暴力欺凌後,將心比心,肯定是非常心痛、自責無法保護孩子而讓孩子受盡委屈。

碰上強勢父母,可能會更早遏止校園暴力加諸在自己孩子身上,包括選擇其他管道如轉校、不手軟的向校方投訴、甚至不惜上訴到教育局或采取法律行動來保護孩子。

然而,很多時候被欺負的弱勢孩子,父母可能是教育程度較低且家境貧困,碰上孩子被欺負時,即使向校方投訴,但人微言輕且不懂尋求更多管道保護孩子。甚至於這些父母明白為孩子轉校可能是一個選擇,但基於經濟問題或交通問題,最後只能無奈選擇把孩子留在最接近住家的原校,必須承擔孩子繼續被“積恨復仇”的風險,雖然父母的心很痛很痛。

這樣的欺凌弱勢事件,從過去到今天、未來,其實都可能在全國多所學校不斷發生,被揭發的只是冰山一角。而這些弱勢孩子的弱勢父母,同樣需要相關的單位來輔助,來加強保護孩子的能力。

●假如加害者是你的孩子
在這起事件上有數名加害者女生,出現了數名上門向受害者父母和女生道歉的加害者家長。

過程中,有出現受害者家長接到恐嚇電話警告他不要把事件鬧大,也有出現某個加害者女生家長聲稱其女兒把短片上載上網,才使到被欺凌事件揭發,反而受害者應感謝這個舉動。也有家長認為道歉沒問題,要下跪敬茶太過份。

當然也有自責慚愧的父母,聲稱沒想到孩子會參與惡行,知道真相後已體罰孩子,父母覺得傷心,希望社會和各方不要放棄犯錯的孩子。

從上述各項反應來看,可以想像原生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孩子身上潛移默化的後果,一些父母言行身教有問題,反射在孩子身上暴露出來,孩子犯錯後甚至嘗試包庇孩子,而不是引領孩子擔當及認清所犯錯誤。

每個父母都愛孩子,即使孩子有錯,也會盡力保護孩子,但應該要讓犯錯的孩子從錯誤中學習,要勇於擔當,真心改過自新,而不是為解決眼前的問題向輿論交待就算,灌輸孩子錯誤的價值。

至於聲討孩子們的大人們,在正義面前,不如也想想一下,假如打人的是你的孩子,你是否也要把只有13歲的孩子置於萬劫不復的地步,包括把他們交給警方或感化院,采取刑事法令對付,才覺得那是最好的方式?

還是,你更希望看見自己的孩子能獲得機會和時間正確輔導,從錯誤中得到人格重生?

●假如那是校長、老師的孩子
為甚麼在許多校園暴力事件上,往往會出現校長和老師冷漠的態度,或者校譽遠勝一切,要把事件掃到地氈下?

真正能實行愛心教育的校方並不多,尤其追求學術優異表現,側重把孩子教成會讀書、但卻不會“做人”的教育方式和制度,導致一些校長和教師眼里只看得見品學兼優的孩子,至於弱勢孩子被欺負,卻往往因校長和老師欠缺同理心,而漠視了孩子存在的尊嚴和不應被欺負的基本權益。

有時更令人難過的是,一些教師不但沒有嘗試幫助被欺負的孩子,甚至教師本身也因對弱勢孩子,尤其學習能力緩慢的孩子欠缺耐心,教師自己欺負他們。

假如校長和老師,都能以同理心去看待每個面對欺負的孩子,能嘗試想像一下若被欺負的是校長和老師的孩子,那麼校園暴力應該不會是今天我們所看見的惡化地步。

唉!

●假如那是副部長的孩子
既然是當權者,在處理別人孩子的暴力事件上,采取理性的手法根據條例行事,尋求雙贏局面也無可厚非。

假如事情發生在副部長的孩子身上,有後台強勢的父母,應該也不需要我們來猜想會怎樣,通常發生的機率也很低吧?

畢竟這是欺善怕惡的年代。

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

讀你的心



“老媽,對不起,常惹您生氣……,希望我能不讓您皺紋多多啊!”

學校舉行“家長日”,走進我家Cool-cool虎的教室時,看見“感恩牆”上有一顆顆心形卡片,我搜索著每一顆心上的字跡,一時找不到,心情有點失落。在旁的曉薇老師眼尖,幫我找到“Cool-cool虎的心”,讀到了她寫給我的話。

曉薇老師打趣說,每個媽媽都會很自然的搜尋自己孩子寫的話,我想應該是每個媽媽都會悄悄地在意“孩子的心”吧?!

我想到法國著名作家安東尼聖艾修伯里撰寫的《小王子》,書中的小王子在意的只是屬於自己的玫瑰,縱然全世界都有一樣的玫瑰,但只有那朵屬於他的玫瑰才是最重要而獨一無二的花。

對於母親來說,每個屬於自己的孩子,也是世上獨一無二的玫瑰。

沒有甜言蜜語,但Cool-cool虎寫在她的心里的話,讓我有無限感觸,不知道在她動筆時,心情是不是有些悲傷呢?因為這一陣子,感覺上母女之間的關係很緊張,我似乎很容易就生氣,皺紋可真不知添了多少?

一星期後,配合教會慶祝母親節,我和Cool-cool虎一起參與我姐姐統籌的歌舞短劇《聽媽媽的話》。劇里我演Cool-cool虎的媽媽,然後每個聽我說起這角色的人,都會很自然的反應說:“妳本來就是她的媽媽!”。

是哦,而且當姐姐告訴我,我必須依據劇情責罵孩子不去練琴,孩子就扯起一張臉咕噥的埋怨母親時,我甚至很自然的告訴她,其實我們都在演回自己,因為同樣的情節和表情,常常都在我們家發生。

劇里還有另一個負責罵青少年孩子只看漫畫、不去畫畫的媽媽,在排演時我偷偷的問她,平常會不會罵孩子?當她回應說類似的情況也時常發生在她家里時,我竟然“很心虛的釋然”。

我們感嘆,開始成為媽媽時,都告訴自己,不要像以前自己的父母對待我們一樣,要用愛的教育。孩子小時好像還行得通,可是當他們逐漸變成青少年,老是駁嘴和露出不屑的神情時,我們卻感到“受傷”而被激怒,然後“戰爭”就開始了。

在舞台上演回自己,重新審閱自己,我想到很多年前一位講員在親子講座上提出一席話:當你責罵孩子時,你是否想過你是因為愛孩子,還是愛自己的自私多一點?

我把Cool-cool虎給我的“心”收在包包里隨身帶,在這一個母親節,提醒自己和所有媽媽,在生氣之外,我們是否要審察自己的心,以及有沒有嘗試去閱讀孩子的心里話。

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企鵝的眼淚



我家Cool-cool虎升上中學後,每天似乎都很忙,學校有很多活動,忙的不是讀書考試而已,還有許多新鮮有趣的課外活動。

學校舉行“家長日”前,她和同學們每天都留校練習才藝表演,說是要呈獻給家長欣賞;“家長日”的前兩天,她卻突然在晚上趕到學校和同學排練戲劇。

我好奇地問她,為何臨時才在兩天前排練戲劇,她找藉口解釋後,一連兩個晚上排練結束後,總是神秘的露出得意笑容。

到了“家長日”的早上,她又和同學們趕在老師、家長交流會開始前的兩小時,就趕到學校排練戲劇。

當天,全校各班級的學生和班導,都在各自教室內各展心思,包括可在感恩牆上看見孩子們在心形卡片寫下想對父母說的話,各班學生呈獻才藝表演,或和家長進行互動遊戲。

我和家長們坐在教室內,聆聽班導講述學生們的情況,觀賞孩子們表演的節目,然後到了Cool-cool虎和同學們表演連夜排練的短劇,我非常期待她之前欲語還休的“神秘劇情”。

孩子們先以搞笑的詼諧方式,簡短的帶出今年升上中學後,一月份初到新環境的心情和人際關係轉換、二月份的學校活動,三月份的考試。然後來到了四月份,劇中數名學生聚集在教室內哈啦說閑話,順應劇情卻突然出現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發展。

當其中一名學生問:“你們知道今天是甚麼日子嗎?”,另一人大聲的說:“是企鵝的生日!”,全班同學們就一齊唱起生日歌,並推出站滿企鵝的大蛋糕。

原來,Cool-cool虎的班導外號叫“企鵝爸爸”,所以當他措手不及的看見孩子們為他營造意想 不到的驚喜時,數度激動且感動的哭了。

“家長日”旨在推動親職教育,促進教師、家長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和諧發展,在“企鵝的眼淚”中,我想起了孩子們連夜悄悄排練戲劇的“神秘行動”,非常感動於孩子們用心的創意,獻給老師的是尊重和肯定的價值。

這位班導各自和家長交流時,全班40多名學生,他卻能誠懇的說出每個孩子存在的問題,以及看見每個孩子的優點,家長都有同感,這名老師並不是只選擇表現好的孩子來欣賞,反之他並不會忽略每個孩子的存在。

後來,Cool-cool虎告訴我,做蛋糕的師父知道孩子們訂制“企鵝蛋糕”送給老師的心意後,雖然做出10公斤的蛋糕,卻只收孩子們5公斤的錢,孩子的貼心牽動了那麼多人的心,在這感恩的季節中,多麼美好。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教不嚴,誰之過?

近年一些華校倡行人文教育,最常見的是校園內上下課鈴聲,改為和悅動聽的曲子配上靜思語,校方通過一些活動身體力行的引導學生感恩,尊重師長和父母。

一些學校在特定日子如教師節,甚至安排學生向老師下跪敬茶,彷彿回到古舊時代學徒拜師學習,家長和學生都對附託的嚴師存有尊敬之心。

雖然有些人覺得在新時代重喚這些陳舊縟節,顯得不自然,然而這卻也重喚起我們心底的問號,以前的父母也許書讀得不多,把孩子託給知識淵博的老師時,自有一番敬佩尊重之心。反之現代教育水準普通提高,很多家長認為自己比老師更專業,在老師面前少了尊重和謙卑,孩子也可能因此不再敬重老師。

尤其,中學生的人文教育,是老師和家長更大的挑戰。

為甚麼呢?如果你是現代父母,靜下心來想想,在人文修養方面,你真的可以做到身教勝過言行嗎?在面對叛逆期的青少年孩子,你的忍耐力又能去到甚麼程度?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在孩子升上中學後,就會慢慢的暴露出來。

從孩子暴露出來的表現,卻也是我們一點一滴在反思自己作為父母,是否身教失敗或成功。家庭教育是和學校教育相輔相成的,教不好孩子不是老師的問題而已,最大的源頭還是和家庭教育及父母的教養息息相關。

我家Cool-cool虎所唸的中學,也在積極推行人文教育。某次我到學校接因病早退的Cool-cool虎,一名巡察員女學生就主動問有甚麼可協助,我只是詢問訓導處去處,她卻乾脆引路帶我到目的地,甚至等我簽完早退表格後,陪我到Cool-cool虎的班級前。

當時生病的Cool-cool虎還莫明其妙地問:“為甚麼會有巡察員陪你來的?”

我非常感激那位熱心的女學生,也許就是校園推行人文教育的環境氛圍,帶動的一種群體力量,能多多少少的讓所謂處在叛逆期的青少年孩子,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懂得對人表現出關懷和理解。

兼任職業女性和母親,坦白說我並不懂如何有效給予孩子“人文教育”,我相信在目前一些雙薪家庭中,孩子的數量越來越少,父母有時難免會驕縱孩子,結果這一代的孩子,也不再像我們那一代的孩子,教養的方式也不再那麼容易,間中父母還難免需要一些妥協和讓步。

這時候,就深切的覺得有推行人文教育的學校輔助,如旱季中的甘露,在孩子被教育的同時,我們做家長的也會在那種氛圍中,覺得自己需要重新學習。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娛樂.政治.選民進化論

砂拉越州選已結束,但數名本地藝人林宇中、光良、張棟樑“為國陣站台”的指責,仍在互聯網上沸沸騰騰的議論。有人斥藝人不該為金錢而沒有原則,政治化了娛樂;也有人挺藝人,認為只是單純的娛樂不應背上罪名。

娛樂和政治掛勾,如果能引起年輕人的關注,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種進步,至少不會再給人一種年輕人只懂娛樂而不問世事的感覺。

我家Cool-cool虎是林宇中迷,雖然明白13歲的孩子不可能會對政治了解到甚麼程度,但我故意逗她說:“你挺誰啊?”

她佻皮地說:“我挺焦恩俊,我挺飛輪海”,用其他不關此事的心儀偶像來擋架,把這深奧難懂的天文問題化解。

藝人為政黨站台,往往都會成為課題,在國內外都如此。在上屆大選,我們突然看見英俊帥氣的大馬太空人出現在多場政治活動時,也同樣震驚於太空人竟然“不務正業”至此地步。

不過,在藝人站台的課題上,因為和青少年的偶像掛勾,正好可讓一些家長引導青少年對本土政治的關注。過去人們常感嘆現代孩子只會讀書,都不懂國家和社會發生甚麼事,以致長大後的新生代對政治冷感。

硬磞磞的政治和經濟課題,對青少年來說就像“外星語”,不過目前大馬的政治娛樂性蠻高,甚麼奇觀異象都可能會出現,反而這些元素足以搭上橋樑,提早讓新生代在“政治邊緣”了解狀況,那麼長大後就不致於太過“矇查查”。

互聯網上的社交區,無可否認擁有驚人力量,讓新生代對政治有所接觸,但是那“一窩蜂”的“聞雞起舞”現象,卻也不見得是完全具有正面引導元素,一不小心反而會把單純的青少年,帶到偏激而種族主義的負面邊緣。

而這種現象似乎也不僅止於對新生代造成影響,甚至成人也會出現情緒受到群體力量牽動,而逐漸在“立場”這個點上失焦。

約瑟夫波耶特在《選民進化論──如何選出最佳候選人》著作中,點出現今全球選民的盲點,他從人性基本需求、媒體分析、政治運作等多個面向,以實際故事印證、剖析令人盲從的癥結,進而告訴人們,我們需要更好的領導者,但我們得先讓自己變成更聰明、更嚴格的追隨者。

這包括:
──如何分辨領導動機的好壞。
──如何透視你看不見的領導黑暗面。
──如何揭穿領導者的“好人”假象。
──如何預防美好願景變質。
──如何審視被領導者美化的價值觀。
──如何評估領導者誤判現實的可能性。
──如何破解領導者沒說出口的“事實”。
──如何認清“領導話術”背後的圖謀。

青少年是未來的選民,即使在“初學政治”接觸中,只是娛樂政治、政治娛樂元素,但從這些小小的起點,要謹慎的是新生代需要的不是盲從風潮,從小起點帶動多面觀察和理性思考,才是“選民進化論”的理性條件,雖然做起來不容易。

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我們在尋找



那天跟我家Cool-cool虎一起去觀賞新紀元學院戲劇與影像系呈現舞台劇《三個小孩》,內容隱喻大馬華人,過去和目前於政經文教領域所面對的現象和疑問。

通過《三個小孩》探索大馬華人生活在這片國土的迷思,導演點出大馬華人在自己的國土上的身份認同,往往我們去到外國時,自己的“我是大馬的華人”身份顯得定位模糊,而如果大馬華人去到中國卻也不是中國人。因此劇中演員表達從過去到現在的華人都一直在尋找,不知在找甚麼,卻必須不斷勇敢的前進,沒有回頭路。

後來在交流會上,其中一名才20出頭的女演員分享對角色的感悟時說,原本她如90年代後的大部份孩子般,不太關心社會發生甚麼事,加入此劇演出後開始對大馬社會現象反思。

Cool-cool虎也是90年代後的孩子,她在戲劇結束後,問我甚麼是“513”?我一邊努力搜索記憶中的資料滿足她的提問,一邊才恍然在這敏感字數組合之後才出生的自己,其實心里沒有太多歷史的包袱,但我卻記得小時常常聽到母親講起這一天時的激憤神情。

畢竟生長在不同年代,從《三個小孩》的隱喻故事,順便藉機想了解Cool-cool虎的看法,要她點出劇中不明白的部份,然後盡可能的解答。

在解答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其實偶爾也會掉入“沒有最終答案”的不肯定感覺中。

曾不止一次被一些朋友問起,孩子慢慢長大,對於下一代在這片國土的未來,是否存有隱憂?也有人問大馬的教育政策朝令夕改,要怎麼讓孩子順應這種變化?也有人問,把孩子送到獨中去求學,可是到現在政府都不肯承認獨中統考文憑,難道不需要擔心嗎?

我想,我們不是甚麼有錢人,不是動輒就把孩子送到國外去,尋求解決或逃避甚麼問題,所以像很多人一樣,我們留守在自己生長的國土,偶爾在飄浮不定的定位中被人曲解我們享有的權益,在一些出現不公平的政策中,繼續在自己的國土上守候,或在等待沒有結果時另尋交替出路,讓我們的下一代繼續走下去。

不過,我和Cool-cool虎都對自己的“身份認同”非常確定,然而相信很多如我這一代獨立後出生的人,雖然沒有太多具體的歷史包袱,但會在歷史的遺失中惆悵。

而如Cool-cool虎的90年代後新生代,他們已進入無國界邊疆的“地球村”資訊時代,如果不要放大悲觀,以積極角度看,我們的新生代其實漸漸變成“地球人”,最重要自己有夠強的競爭條件,那麼膚色、種族和國籍都不會是前進的局限,自有辦法找到立足點。

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生命在花開花落間



為母親選購掃墓用的花束,請我家Cool-cool虎幫忙挑選,她說:“外婆都不會起來看的。”

說得也是,不管花兒如何盛放,逝去的生命都不會返回。

雨後,母親的墳墓顯得陳舊,周圍雜草若不是碰上清明節,平常都長得又雜又高。我建議Cool-cool虎在我死後,火化了安放在骨灰塔,她很自然地問:“為甚麼不要土葬?”

我說:“土葬的墓地感覺很蒼涼,有些地點很偏僻,除了清明節就沒有人煙,來掃墓的活人的安全反而令人擔心。而且,妳長大後可能未必住在家鄉,沒人打理的墳墓會雜草叢生倍感荒涼,反之置放在室內的骨灰塔就乾淨俐落得多。”

在我們家里,談論死亡是很平常的事,沒有禁忌。出遠門前我們也會交待家人,如果碰上意外,相關重要文件置放之處,請家人幫忙處理。從母親突然去世讓家人措手不及的經驗中,我們也及早立遺囑,不願受傳統的禁忌阻止理性的計劃,雖然死亡是無法預測和計劃。

我曾告訴Cool-cool虎,如果我突然死去了,在情感上她難免會悲傷,可是一定要好好生活下去,不能在悲傷中沉淪,因為死去的人甚麼都不知道了,即使知道也不能做甚麼,所以最重要的是活著的人,不要讓周圍的人擔心。

這些日子天災頻密發生,走到哪裏都會聽見人們把這些事情和世界末日掛勾。多愁善感的Cool-cool虎有時在睡前想得很多,感慨還來不及長大,不想這麼快就走到末世。

她問到末世的看法,我認為不管是科學邏輯或是宗教預言隱喻,最終人為造成對大自然的破壞,都是所謂地球走到盡頭的原由,災難如地震、海嘯引發核幅,繼而帶來水源、自然界的污染,甚至於瘟疫和新病毒的蔓延。然而如果有一天地球滅絕,人人都如此,也沒甚麼好懼怕了。

在這個年代,我們無力“追究”死亡的源由和時限,死亡也不再只限定屬於年紀大的人,任何人每天睡醒時,還可擁有新的一天,都值得感恩。

還能呼吸時,解開心中的結,跟所有家人和朋友都重新和好,讓心里不再有仇恨和遺憾,這樣子活著才不會有心理負擔。否則,哪一天想買花祭拜死去的人時,那人也不會起來欣賞你送的花美不美,香不香了。

2011年3月31日 星期四

有光,有希望

我家Cool-cool虎把她學校的校聞刊物《北吉光》遞到我面前,封底有個泰北小孩追逐光,小小的題字是“我們在風中奔馳企圖捕捉光”。

校聞內容分享她學校數名師生到泰北華文學校當義工的心情故事,沒有激情的文筆,卻不經意地從字句及用心的圖片中,引領碰觸泰北荒山野嶺辦華文學校的艱辛。

華文學校都建在斜坡之後,學生們白天在泰文學校上課,下午5時到晚上8時再到中文學校學習中文,晚上做功課。其中很多學生是當年國民黨的孤軍後裔,也有一些來自其他族群的孩子。

整個泰北有61所華文學校,但因為物資貧匱,使到長年辨華文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校長都不斷跑遍有華人的地方籌經費。而老師們白天有正業,傍晚就到華文學校來教書,薪水就只有區區297令吉左右,比在泰文學校的校工約496令吉的薪金還少。

Cool-cool虎學校的義工老師寫:“山上的小孩有永遠做不完的事情,做家務、照顧弟妹、種菜種稻、飼養家禽……,他們上午在泰文學校上課,下課後在中文學校學習中文,晚上的時間用來做功課……”。

讀完關於泰北華教的分享後,把《北吉光》合起來時,我看見封面一行小小的字:“有光,有希望”。

一種莫名的感觸湧上心頭。

前陣子一所國民型中學數名學生拒報考華文,引發輿論爭議國民型捍衛華文的基本防線、學生報考權益,甚至有人認為各方需要探討如何吸引學生對學習華文的熱忱。

上周大馬教育文憑考試放榜日,唯一讓我有印象的是一篇關於一名印裔女生從小六評估考試、初中評估考試到大馬教育文憑考試,都堅持報考華文的報導,獲得A-的她快樂分享學習華文的經驗。

其實,拒報考、拒報讀華文的華裔學生,並不僅止於出現報端的那一批學生,我們周圍長期都有親友是以考華文的結果是會考不能囊括“全科A”為由,引領孩子放棄華文。

我還是覺得家長的態度在這方面才是始作俑者,沒有孩子一生下就會覺得自己需不需要學習華文。而這些在大馬的孩子,他們該不會有如泰北山上的孩子般有做不完的事情,白天趕上泰文學校後,晚上還要去用剩餘的精力去學習華文。

如果真的是“趕場”,大馬的華裔孩子趕的是補習班、才藝班吧?

Cool-cool虎唸的是獨中,獨中被視為大馬華教最後的堡壘,從她學校走到泰北的老師感慨在異國感悟華文教育的艱辛,從他們的分享中,我同樣覺得相比之下,在大馬反而華教的生存還有喘息的空間。

然而,不管是在泰北,在有華人有華文學校的其他國家,或是在大馬辦獨中、爭取華小、國民型中學權益的華教工作者,他們這麼辛苦不知道到底為甚麼?

“不知道到底為甚麼”的東西就叫“堅持”。

因為堅持,所以華教看見光,有光,有希望。

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

給我一點空間


如果一個人太喜歡另一個人,不自覺就會被對方的喜怒哀樂牽制個人情緒,就好比一個媽媽,一不小心可能也會被孩子深深影響心情。

至於孩子,年幼的孩子可能會被母親牽制情緒,一旦踏入青少年時代,我想,孩子們比較想擁有的是自我的一點空間,畢竟父母在這個階段,在孩子的心目中難免“降級”了。

由於職責,從Cool-cool虎小學到中學,難免我必須到她的學校或她參與的一些活動場合進行采訪任務。通常在這種場合見到她時,我都只是隨便跟她招招手或“嗨”一聲,就當作“跟她不是很熟”。

旁人有時感到困惑,然而這是一個潛在的事實,孩子長到一定的年齡時,不會喜歡父母整天跟隨他們。尤其在朋友群中感覺自己是獨立的個體,更不想變成朋友眼中依賴父母的“小嬌嬌”。在她朋友面前撫摸她的頭、抱她、親她,更是“大忌”。

一名朋友曾說,某次其女兒提起學校舉行公開給家長參加的義賣會,做媽媽的滿腔熱情想參與,女兒卻叫媽媽到時自行在現場找節目,不要來干擾女兒和朋友相約遊走,等到義賣會結束後才約好媽媽在某個地方集合後回家,使到初嚐被“遺棄”的媽媽產生很大失落感……。

這一天,終究會來的,失落慣了,就會慢慢坦然接受。

像Cool-cool虎這樣,青少年孩子需要的自我空間越來越多,也更注重隱私,不再是每一樣事物,都樂意或記得要和過去最親密的父母分享。

當然,日記、手機短訊內容,都是個人最大的隱私。然而“私人空間”也包括了“面子書”、部落格這些“地盤”。到了某個時候,父母親可能就被青少年孩子提醒,這些“地盤”雖然沒有拒絕父母和長輩瀏覽,有空上來“逛逛”無所謂,但不被歡迎在這些“地盤”留言或留下甚麼痕跡,而父母或長輩此時就必須自我醒覺,不然就自討沒趣。

青少年這樣子是很“酷”嗎?“Cool”還是冷酷的酷,承受的人感觸良多。

當年我們自己是青少年時,很多人也曾這樣對待自己的父母吧?在生命歷程的循環中,這是“現眼報”哦!

當孩子對你的依賴越來越少時,突然你發現那個叫作“孩子”的人,需要越來越多沒有你在裏面的空間時,也許你會抓狂會失落會難過,可是冷靜理智下來後,發現自己需要學習的是──在孩子的成長中一起成長,給孩子更多空間、也給自己開拓屬於個人的空間,才能舒解緊張的關係。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假如我是同性戀,你會怎樣?



如果你的青少年孩子問你:假如我是同性戀,你會怎樣?

是哦,我也想知道,你會怎樣?

我家Cool-cool虎語不驚人死不休,最喜歡久不久丟出““刺激性問題”給我。

某天陪她一起看偶像劇《死神少女》,劇情中有一對容貌姣好的女中學生,從知心好友的關係不自覺變成同性戀,高調的在部落格公佈戀情後,被家人激烈反對而一起離家出走,而網絡上造成的轟動驚動媒體追訪炒作,結果兩名可愛美麗的少女承受不住壓力,選擇殉情。

Cool-cool虎譴責媒體炒作造成的逼害後果,然後她問我:“如果我是同性戀,妳會怎樣?”

出其不意的“接招”,覺得作為一個媽媽,應該理性的回答這種問題。於是我說,同性戀畢竟不是傳統的社會所能接受的形式,所面對的社會壓力自然會很大,因為即使同性戀是屬於本身的性取向問題,但生活中還要面對其他人的眼光,不是活在兩人世界里,如果無法承受壓力,甚至有可能會造成如那偶像劇中的一對少女般,被逼上死角。

在人性平等的立場上,雖然我不介意別人同性戀,卻也不鼓勵孩子同性戀,可是一個十多歲的孩子提出這樣的問題,我不能說“我可以接受你同性戀”,但也不會說“我反對同性戀,如果你同性戀就給我滾出去”。

其實要接受十多歲的孩子有異性戀或同性戀,都同樣不容易。但是我覺得,需要嘗試讓孩子了解,不管同性、異性戀,並不只是愛來愛去這麼簡單,要有足夠的心理建設,去面對來自周圍的現實眼光,甚至壓力,不然戀愛只會讓人受傷萎靡。不成熟者承受不了壓力,甚至會選擇死路尋求解脫,戀愛最終變成悲劇,傷了自己也傷了愛他們的家人。

孩子提出的各種性向問題,也讓父母有反思空間,個人性向如果情非得己,那麼家人的諒解和包容,或是遏止悲劇的支持條件。

很多家長都不願意和孩子討論同性戀,把它視為罪惡;即使是假設的問題,也會避而不談,或乾脆惡劣的責備孩子。

一位朋友曾分享經驗,說她的女兒升上一間女校唸中學後,學校里沒有男生,一群女生就把校內一些風云人物當作傾慕的偶像,女生欣賞女生的程度,狂熱到可以上面子書人肉搜尋其檔案,甚至對偶像的形象有非常亢奮的讚賞。不過,朋友以平常心看待女兒的情況,不會神經質的呵責,只以同理心看青少年探索成長的好奇。

Cool-cool虎喜歡中性裝扮的“帥”,周圍一些朋友老是叫我“管好女兒”,說是擔心她未來性取向,但我覺得沒甚麼值得擔心,她喜歡的是“飛輪海”而不是“SHE”,欣賞的偶像都清一色是男生,而她很多同學也一樣不愛穿裙子,老媽也不需要太過因此而坐立不安。

2011年3月9日 星期三

職場媽媽的歉疚



朋友因工作忙碌,屢次對2歲小女兒“放飛機”感到懊惱,小小人兒生媽媽的氣,媽媽心生抱歉卻又不能即時跑回老家安撫女兒,心情也很難過。

我家Cool-cool虎自小到大,也會面對“放飛機”情況,她的記者媽媽有時跟她約好要一起去玩,臨時接到任務而抱歉地對她說:“對不起,媽媽要去采訪,又再對妳食言,我們改期約會吧?”

Cool-cool虎會很諒解的說:“沒關係,我跟了妳十多年,難道還不了解妳的工作嗎?”

哈,這句話很像電影里,小女人對黑社會老大情意綿綿的告白,不過聽到Cool-cool虎這麼說,心里的內疚也稍微紓解。

三八婦女節的早上,一邊寫這篇稿,一邊想到我朋友對其女兒的歉疚,其實也是許多“職場媽媽”的歉疚。當年幼的孩子需要媽媽陪伴,媽媽卻因工作而不能盡其滿足時,很多媽媽其實剎那都很想放棄眼前的工作,回家當全職媽媽。

Cool-cool虎小時侯,我甚至曾和另一名記者媽媽商議,不如一起開設安親班,既可照顧自己的孩子,又可有收入來源。然而後來因現實條件限制,這個計劃行不通,現在也用不上了。

當時我也有如我朋友般懊惱的心情,覺得自己不是好媽媽,樂觀的姐姐開解我時說,現代很多雙薪家庭,很多媽媽都是這樣把孩子交給保母、親人或托兒中心照顧,最重要是工作之餘都有親子時段。

姐姐說,如果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多,卻是“有素質的親子交流”,這比起一些全職媽媽,雖然全天侯在孩子身邊,卻沒有給予有素質的親子相處,我們這些“職場媽媽”並不遜色。

Cool-cool虎成長過程中,我都會和她分享工作上的種種經歷,所以後來她看見滿街都掛上各種政黨的旗幟時,就會理解媽媽在類似大選、補選這種季節時,日夜都必須工作,連正常周假也被凍結;因為理解,所以包容。

我堅持每天早上駕車送Cool-cool虎上學,甚至有一度她放學是乘學生巴士,坐一趟巴士和坐兩趟的收費相差不多,人們好奇於我為何不乾脆來回都讓學生巴士載送時,我還是堅持花那15分鐘親自載她去上學。

因為,就是那15分鐘,我可以聽她說話,即使在大選時假期被凍結期間,我和她還是可以擁有那15分鐘親子時間。

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

網絡地球村的路

“在亞庇,3名大玩‘魔獸爭霸’電腦遊戲的青年,疑引起輸方的不滿而號召一群男子向勝方報復,以利器圍攻而將對方毒打至頭破血流,受傷入院……。”

這是一則佔據不大版位的社會新聞,但引人關注的是這群18至22歲的青年,打鬥的原因竟始於從玩電腦遊戲萌起暴力行為。

電腦遊戲的吸引力到底在哪裏,像我這樣毫無興趣而搞不清狀況的人,抓破頭腦都可能想不明白,但冷眼旁觀我家Cool-cool虎在互聯網上投入於電腦遊戲,要不是被限制上網時限,這電腦遊戲足以從早到晚把人“黏”在電腦前。

有一回到新加坡探訪哥哥,眼見侄兒長時間都在“拼搏”電腦遊戲,不禁詢問哥哥為何給予寬限,結果卻發現侄兒在大專修讀的是“設計電腦遊戲課程”,所以他的“功課”就是必須不斷玩各種電腦遊戲,從中找出破綻及開拓其設計電腦遊戲的創意,以後畢業後的出路就是設計電腦遊戲。

Cool-cool虎很羨慕這表哥所修讀的課程,旁敲側擊探詢課程的由來,這對喜愛玩電腦遊戲的青少年來說是“正中下懷”,可名正言順的“學以致用”。

某次和一名17歲少女聊天,發現她在網絡世界和10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志同道合年輕人,一起組織“VOCALIGHT”網絡樂隊,在網上學習及編組混合音樂,甚至在網絡世界的音樂創作比賽中深受歡迎。

10名年齡分別從13至27歲的網友,分別來自大馬、美國、阿根廷、澳洲、香港等,卻能各自編唱一段音樂後,由她統帥在網絡上編組成多種樂器、合唱的音樂,一首歌曲里結合10個人在不同國度和空間做出來的音樂,這就是無邊際的地球村,帶給新生代的全新領域。

至於迷失在電腦遊戲中,引發暴力復仇動機的青少年,相信缺乏的是個人對虛擬世界和現實事物的分析力,或許他們身邊的長輩對網絡動向無知,或對他們缺乏關注而沒有適度引導,網絡弊端就顯現出負面後果。

我們不能把過去沒有網絡世界的年代,和21世紀的網絡世界相比,網絡的利弊並存,青少年在互聯網能做的不只是玩電腦遊戲,反之在無邊疆的網絡地球村,如果善用電腦網絡科技,越來越多青年因此找到創業的出路。

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不管在哪一個城市




寫這篇專欄時,紐西蘭基督城剛發生6.3級地震,我家Cool-cool虎的大姨和表姐剛結束大馬探親之行,一抵達基督城機場不久,卻因發生地震而受困於機場。

一邊打稿,一邊和她們傳短訊了解情況,確認當下在異國機場的親人已獲安頓在酒店後,才稍放下心來。

可是,在新加坡的哥哥卻提出“酒店不知安全嗎?”的疑慮,尤其擔心餘震繼續發生,但我選擇樂觀的相信大姐和外甥女會在我們的禱告中平安度過。

最近天災人禍在國內外頻頻發生,水災、地震、暴雪等種種災難不斷,輪流在不同地區發生,每每發生事情時,身在異地的親人們都僅能通過科技產品聯繫和報平安。

之前,在俄羅斯求學的另一名外甥女,於農曆新年前準備回來大馬時,剛好也面對啟程的前一天晚上,俄羅斯機場遭恐怖分子襲擊引爆事件,讓我們都忐忑不安,在遠距離中只有依賴信念為她禱告。

Cool-cool虎對這些天災人禍很敏感,提到將來她長大後要升學的選擇,她一聽到國外就會反應很大的說:“我不要。我要在馬來西亞。”

不解地詢問原因,她先是敷衍的說:“懶惰去!”,靜下來時才說出真心話:“外國很多地方常常發生地震、台風襲擊……。”

然而,Cool-cool虎卻同時也有青少年嚮往獨立和自由的矛盾心情,比如之前在紐西蘭的外甥女考量要在位於住家對面的大學深造,或到另一需要10小時車程的城市唸書而作出抉擇時,Cool-cool虎對此也有一番意見。

她說:“如果是我,我可能會選擇到另一個比較遠的城市,不要在住家對面唸書,因為這樣才能獨立。”

在那個黑夜里,傾聽Cool-cool虎的“獨立宣言”,我一邊憶起當年自己收拾行李離開家鄉,告別父母時的雀躍心情。

我說:“如果妳長大了,要到任何一個地方尋求夢想,我會放手讓妳去,不會跟著妳。不過,如果妳覺得很孤獨很傷心,突然很想要有人陪妳時,不管在哪一個城市,妳打電話給我,我就盡可能在最快的時間去陪妳。”

黑暗中,側臥的Cool-cool虎悄悄伸出小手,輕輕碰觸我的臉。我轉頭望向她的眼睛,剎那就如看見黑夜中閃爍的星星。

不管是父母和孩子,不管是如我現在和兄弟姐妹各分佈在不同國家,親情的召喚原來悄悄在我們心底,不管在哪一個城市,原來彼此都有隱藏的牽掛。

2011年2月16日 星期三

想寄到天堂的信



天堂里的媽媽:

西洋情人節剛過,明天又是中國元宵節,不知為何突然很想給妳寫一封信,也許是我家Cool-cool虎漸漸長大,讓我開始潛伏當年妳看我成長時的隱憂。

妳離開我們單飛到天堂時,Cool-cool虎只有3歲,現在她已是蛻變中的少女,當然我希望她永遠是我懷里的小女孩,可是我也不能阻止她長大,當年我對妳的管束有諸多不諒解,現在我終於了解那份心情。

當然我們心愛的Cool-cool虎,現在還是沒有受愛情牽絆,依然是那貼心的小女孩,可是她的一些表哥表姐,卻已在愛情里跌跌撞撞的探索,畢竟年輕的愛情最充滿憧憬,在那樣的年齡最大的人生煩惱,不就是甜蜜又苦澀的愛情嗎?

情人節當天,一位可愛的年輕女子說,暫時放下愛情的她感受到親情比愛情重要。我卻覺得,年輕時肯定人們都會覺得愛情比親情重要,年紀漸大時才會覺得親情比愛情重要。

愛情是會因歲月和現實條件逐漸模糊,尤其是對母親們,我曾和朋友們做了網上小小的測試,看看母親心中的排行榜,結論一致是孩子都排在母親心中榜首。

可是,孩子心中的排行榜,未必就永遠會是母親,到了人生某個階段,也許那是他們的愛情對象,也許是他們的孩子。這就是一個循環,每個人都要在這個循環中接受新定位。

媽媽,妳不在之後,我們才遲鈍的理解到妳一生受愛的包袱綑綁,為愛情牽絆。妳是舊時代的傳統女性,一結婚就離開社會專心做家庭主婦,捨棄自己縫衣的專長而失去經濟獨立能力,在父權家庭體系下,沒有人真正了解妳是否快樂。

當妳已經離開時,妳的愛情也跟著埋葬,所有親情愛情也不在妳省察意識中了,因為我們相信天堂里沒有眼淚,沒有傷悲,也沒有個人之間的情和愛。

最近有很多年輕人盲目追隨愛情,衝動的以自殺了結生命,甚至藉此想對他們的愛情報復,結果卻傷透父母和家人的心。可是,我相信他們殉情的對象不會因此永遠背負內疚和良心責備,愛情沒有永遠,歲月會沖淡很多感覺,所以為情自殺的人,最後並不會因此達到懲罰他人、報復他人的目的。

當然,媽媽妳不會在天堂里看見這些自殺的人,因為無論各種宗教都一致認為,自殺的人是不能進入天堂,宗教完全不鼓勵自殺。

我努力讓Cool-cool虎明白,愛情也許是年輕時美麗的憧憬,但是不管有沒有愛情,最重要是要自強,愛情不是永恆的感覺,自強自愛自信才是生命中,最不能被打倒的條件。

愛情沒有永遠,親情卻是永遠不變的守候。也許有人說我不懂愛情,但我確定我愛我的Cool-cool虎,在母親的職責上只有她可以理解我的用心。

而我,卻在妳住在天堂多年後,才慢慢懂得母親的心。

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


新年期間,我家Cool-cool虎在吉蘭丹,和從外國回大馬過年的大姨通電話時,被問及新年吃甚麼“好料”時,她的答案是“豬油渣”。

我在旁偷笑,她大姨一定覺得莫明其妙,怎麼所謂“好料”不是鮑魚或大魚大肉?

舟車勞頓去到丹州奶奶家時,一盤香噴噴的“豬油渣”就馬上擺在Cool-cool虎面前,然後接下來午餐、團圓飯、早餐,她的面前總是有一盤奶奶為她精心準備的“好料”,這就是她日夜思念的“愛心豬油渣”。

佳節期間,當我們從某一個地方趕到另一個地方過新年時,在那一個地方卻又有一群人趕回去另外一個地方過年,全馬的遊子交叉散佈,在佳節時各自趕去填補平日因工作、學業而缺了的“圓”。

年輕時,我們在佳節湊團圓的熱鬧,可能想念的只是媽媽或奶奶的烹飪手藝,也許不能呆在遊子回鄉後的空城里而回去家鄉。到了年紀逐漸大了,回鄉的意義卻又是另一番感悟。

這個新年,從電視廣告到電影內容,很多都極力呼喚遊子回鄉看家人。身邊很多人也一直感嘆現今天災人禍都不能預料,“珍惜當下”刻不容緩,因此每一年的“團圓飯”都無法確定同桌的人是不是還會一樣。

一頓團圓飯,就不再只是吃甚麼大餐吃甚麼好料這樣簡單,青少年們可能沒有這樣大的感觸,團圓的意義對成年人和老年來說,卻各有詮釋,而且很多東西往往有多面,不是表面團圓就是一個快樂的畫面。

在不同的家庭里,不是幾個人圍在一張桌子旁,就是一個完整的團圓。其實在人生的不完美中,很多家庭會出現複雜的問題,有時是家人之間的心結,有時是兩代之間價值觀的差異和長期欠缺的溝通,使到一些季節的團圓,反而變成一種令人“想接近卻又那麼遠”的心理負擔。

友族過開齋節,除了祝福對方,也會請求親友原諒和包容自己過去的錯誤。華裔在這方面卻比較難以把要求對方原諒和包容的話講出口,所以很多團圓局面其實是一些家人心中渴望的,但卻偏偏不動聲色而使到原本陷入僵局的感情,欠缺了原諒和包容而使到團圓真正的意義若有所失。

所以,當我看見奶奶一心一意為Cool-cool虎準備的“豬油渣”,讓Cool-cool虎珍惜而緬懷其中滋味時,如此簡單,可是卻意義深重。

最好的團圓飯不在於甚麼菜色,而是心與心沒有芥蒂的連接成一個“圓”。

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

也說《虎媽的戰歌》

告別虎年前,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蔡美兒新著《虎媽的戰歌》引起東西方輿論,甚至一些人沒有看完整本書,也斷章取義的起哄,抨擊作者教養子女的方式。

我這個家有Cool-cool虎的冒牌“虎媽”,尚未翻閱這本書,但從網上追蹤獲悉,輿論批評“虎媽”嚴格教育女兒的方式,並套上“虐待兒童”和“醜化亞裔”的罪名。而“虎媽”則聲稱人們沒有閱讀全書造成誤解,其實貫串全書的重點是她如何改變教養方式,出書的出發點不是指導父母們養兒育女之道,而是在她的次女蔡思珊出現嚴重叛逆情緒、導致家庭危機時,她回顧18年為人母的經驗而寫下心路歷程。

我和Cool-cool虎聊起那位“虎媽”對孩子要求苛刻,考試科目不能低於A、不准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不准自己挑選課外活動、不准玩鋼琴及小提琴以外的樂器等。Cool-cool虎先是為這種種規則困惑,一邊似乎慶幸自己的“虎媽”,此虎非彼虎。

“虎媽”蔡美兒指“中國父母命令孩子功課全部拿A,西方父母只要求孩子盡力、關注孩子的心理及強調孩子的自尊”。

然而,即使輿論怎麼罵她,但“虎媽”的兩個女兒都站出來維護她,澄清“虎媽”並沒有那麼可怕,而且母女的感情很好,她們都很感恩“虎媽”的教養。

由此顯見,真正能為母親的教養方式“打分”的人,還是孩子本身。

Cool-cool虎也同意我的看法,她認為有些孩子的確可接受母親苛刻的要求,比如她和同學們曾一廂情願的“同情”一位到處去補習和學才藝的同學,但卻發現那位同學其實欣然接受母親的安排,並且認為這不是問題。

Cool-cool虎說:“不過,換成是我,就不能了,我可不喜歡補習甚麼的……。”

上個月帶著Cool-cool虎和一群朋友出遊時,多天的相處,讓我體驗到不同的母親,都有自己不同的教養孩子方式。也許這個母親的教養方式,和你的完全不同,甚至你覺得不能苟同,但卻未必代表這是完全不對的教養方式。

我們身邊其實也有很多“虎媽”每天以嚴厲的方式譜戰歌,同時也有很多所謂的“紅毛媽”關注孩子的心理感受、人格表現多過學業表現。有些孩子自我要求很高,也有資質和能力承受嚴格的要求,但也有些孩子的精神和資質無法負荷過高的期望。

承擔父母的期望和衡量自己所能負荷的能力之餘,孩子不應是孤單的,不管是“虎媽”還是“紅毛媽”,總不能等孩子出現嚴重叛逆情緒產生家庭危機時,才來回顧和改變。

2011年1月26日 星期三

0.25分

有一晚,我出席一個“讚賞教育”講座會,那是我家Cool-cool虎的學校主辦的活動,出門前她把一張寫上她名字的課外活動卡交給我,叮囑我到場後一定要讓教師在這卡上蓋章簽名。

在學校禮堂前見到老師坐陣的“蓋章櫃台”,老師幫我在卡片上蓋章、寫上日期和出席的活動性質,就這樣我為Cool-cool虎取得0.25分。

校方鼓勵家長踴躍參與孩子學校主辦的活動,因此若有公開給家長出席的講座會或相關活動,家長只要攜帶孩子的“活動卡”出席,每蓋章一次就會“貢獻”0.25分給孩子。

前幾天,向來容易在天氣轉變時就生病的Cool-cool虎又“打敗仗”了,她從學校打電話來要求我帶她回家。根據程序在訓導處填“早退”表格,領了“早退証”交給學校保安人員後,直接到診所看病。

第二天,病情改善的Cool-cool虎如常上學,我交待她記得把醫生批的病假單交給班主任。

根據校規的“扣分制”,早退扣一分,病假不必扣。Cool-cool虎既呈報了“早退表格”,卻又有病假單在手,我說:“反正自己收著病假單也沒有用,就交給老師好了。”

結果當天放學回來後,Cool-cool虎表示沒有把病假單交上。

她說:“反正妳那天去講座會時已幫我拿到0.25分,現在如果被扣也不會扣到很多分啦!”

我莞爾,原來我“貢獻”給她的區區0.25分,對她來說卻有一定的“支持力量”。

她說,反正“早退表格”有註明原因是“生病”,所以她相信這和醫生的病假單一樣,會獲得老師同等的理解。

在孩子單純的心里,相信完整公正的制度既然存在,就有其公信力,並且合情合理,而賞罰分明。

我想,這是孩子信任學校的師長,信任校規的制度,才會如此放心。

曾幾何時,當我們剛剛離開校園踏入社會工作時,也是抱持滿懷理想,對人性沒有質疑,相信制度的存在是為公平執行任何形式的運作,不管是在職場上、家庭、國家、政府行政,司法公義……。

制度若公平的執行,合理的情義加分。縮小範圍來說用於加強孩子成長的信心,廣義來說如人民在一個國家對執行制度者的信心,這原來是多麼重要,這正是“孫子兵法”取勝的重要計策之一。

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情有“獨中”的說法

“全馬6千名學生擠不進獨中”,這是數天前報章專題報導,有人認為這些事情只發生在中南馬一帶。那是因為北馬人長久的觀念中,國民型中學的吸引力遠比獨中大,然而今年在北馬卻有一些獨中出現報名學生在“等侯名單”中。

在中南馬這或許是平常事,但新生超額在北馬一些學校卻是新記錄。

我家Cool-cool虎是我們“歷代家族”中,第一個在獨中上學的人,親友聽到消息,語氣和反應都有些不自然。

帶Cool-cool虎去新學校報到時,一位媽媽反映說,她把在小六評估考試中考獲7A的孩子送進獨中,其家婆因此質疑她把優異生送到獨中的選擇,和她吵了一架。這就像之前我周圍一些人,暗示把孩子送進獨中猶如“毀盡前途”。

一位媽媽打電話給我,直問我為甚麼把孩子送去獨中,是不是因為覺得國民型中學不好?

事實上,我是國民型中學的畢業生,至今從來都不曾覺得國民型中學不好。

只是,我和Cool-cool虎一起用了三、四年的時間去作選擇,我曾帶Cool-cool虎到國民型中學和區內的不同獨中參觀,了解環境和情況,也因為自己對獨中沒有充分認識,而積極的向正在獨中求學的學生及家長了解情況。

最後,小六評估考試出爐後,我讓Cool-cool虎再好好考慮,選擇國中或獨中,還反被她埋怨說:“妳為甚麼要動搖我?我們不是說好選擇獨中了嗎?”

當時我說:“因為要去學校讀書的人是妳,所以在報名前妳再好好考慮兩星期,也許你臨時改變主意,可能你和朋友之間有共同選擇。”

最後,她情有“獨中”,而我也覺得她目前的階段適合在獨中求學,對於我們來說,這是“個人口味的選擇”。

於是,我告訴那位媽媽,應該去問回孩子,想唸哪一間學校,因為要去讀書的人是他,他覺得高興自在才最重要。

第二天,我在學校見到那對母子,媽媽對我說:“妳叫我問孩子,結果他說要來這里。”

關於獨中新生爆增的原因,包括有人認為政府學校教育政策朝令夕改令人難以適從、中國開放後中文在國際地位增值、獨中校風良好等。

對於我來說,我覺得不管是在獨中還是國中,最重要的是孩子本身的求學態度和責任感,否則去到哪裏都沒有很大差別。

就如一名不喜歡生活被“框住”的朋友曾一針見血的道出從小學到中學,大馬的教育都是給制度牽著走,制度一定是在框框里,只有在校外,甚至在這個時代的網絡世界、或進去大學、社會後,才會接觸到更多自己想要學習的東西,了解自己要的是甚麼。

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戀愛為何這麼難

我家Cool-cool虎愛“耍帥”,總是希望像“飛輪海”這麼帥,卻不怎麼在意本身原是“女兒身”。

一些朋友苦口婆心地忠告虎媽媽,要適時讓她穿裙,免得將來走“中性路線”。這點我倒沒甚麼顧慮,其實悄悄有點私心且值得鬆一口氣的是,這樣的女生不會太早有追求者,不會急著談戀愛。

不過,戀愛這東西本來就沒有邏輯,當Cool-cool虎偶爾不經意透露一、兩個同齡朋友成為一對,或者告訴我要到網絡上參加“朋友的婚禮”時,要說完全不擔心是假的,總是要藉機探口風,看看戀愛這回事有沒有她一份。

從她的言談舉行,以及對媽媽仍保持親密態度來看,還可用“邏輯”解讀到她沒有談戀愛。

歷史告訴我們,原本乖巧的孩子,一旦戀愛就幾乎變成父母不熟悉的另一個人。

一名近親的孩子,還在唸初中時就談戀愛,父母不同意(現代父母只能無奈選擇“不同意”,不能“反對”),孩子卻會追問為甚麼不可以。直到父母親退一步同意讓他們交朋友,孩子卻會進一步的要求父母“確認”其戀人的身份。

我只能告訴這些愛情至上的青少年,如果你的父母同意你和異性朋友交往,作為父母的立場 已是很大的讓步,你不能去要求父母親去公告親戚朋友,自己的十多歲孩子在談戀愛,那是相當“非份要求”。

每次遇見這些戀愛中的孩子們,雖然對“情竇初開”的他們有一份理解,可是畢竟自己是長輩,所以總也要老氣橫秋的提醒他們,不要離家出走,在戀愛時要有理智自我克制,不要搞大肚子鬧出人命而當掉學業和前程。

發生在周圍的青少年戀愛故事,都是我和Cool-cool虎討論的“現成教材”。以現實來說,現在可以當教材是因為她還沒有戀愛,有時相當神經質的預先跟她說,以後如果談戀愛,不要變成我不認識的人,更不要離家出走,這樣會很傷媽媽的心。

報章上頻密出現少女在現實中或網絡世界“面子書”結識愛郎,為追求愛情而離家出走,父母登報尋人時,還會提出先要父母同意戀情作為回家的交換條件。這些少女幾乎都是從12歲至18之間,“愛郎”有些是乳臭未乾的小子,有些卻是比少女年長十多歲的男子。

早熟的愛情世界,真難為了父母。采取強硬行動去反對的後果,卻可能造成叛逆的孩子離家出走要脅,要讓步成全孩子的戀情,在父母的立場上並不容易。

父母在同意和反對的掙扎間要有智慧和溝通,溝通不是一朝一夕會見效,長期的家庭教育中,包括讓青少年孩子明瞭正常的男女朋友社交,不是激情沖斷親情或與父母為敵,更要緊記作為學生要好好求學強化自己的責任,因為未來不是父母的,而是他們自己的。

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毛毛虫的使命

新學年,我家Cool-cool虎升上中學,一早把她送去新學校後,一整天都很好奇的想知道她是否喜歡新的求學環境。

下班後回到家,喜見滿臉笑容的Cool-cool虎,身邊還有一條紫色的領帶,原來這是“副班長的領帶”。

我好奇詢問這是怎麼選出來的職務,結果不是老師挑選,也不是同學票選,答案是“先到先得,自己搶先舉手推荐”。

她敘述班主任在開學的第一天,就在黑板上寫下各種各樣班上的職務,班上40多名學生,每人都必須擔任一個職務,包括正副班長、衛生組長、壁報組長、各科組長等,想要擔任甚麼職務者都必須主動搶先舉手,先到先得。

結果,選到來剩下約11人沒有職務者,老師也堅持讓他們至少負責粉筆、門窗、燈……,總之重點是每一位同學在班上都有一個職務和使命,有可以“負責”的事情。

我這才想起數天前新生報到日時,校長提起的“經營班的概念”,原來指的就是這個。

升上中學等於是一個兒童步入青少年另一階段的象徵,告別依賴大人的生活習慣,一步步的探索成長。成長的其中一個先決條件,至少是懂得對自己和身邊的人和事物“負責任”,我想這或許就是校方的用心。

因為有了可負責任的重心,才有使命感,繼而會加強對環境的歸宿感,也更珍惜自己存在的價值。

人們常人云亦云的說,新生代是不堪擠壓的“草莓族”,但說的人也許忽略了“草莓族”是被長輩過度保護及寵溺縱容下才會“助長”,而不是天生就是“草莓”。

從Cool-cool虎穿上中學制服開始,朋友就問我是否很高興看見她的成長,我只是笑笑沒有答腔。老實說孩子即使讀到大學、甚至出來工作,在父母心中仍是孩子,只是需要悄悄提醒自己,從制服的表象改變,必須學會放手讓她承擔更多切身責任,以及具備勇氣去面對問題。

Cool-cool虎開心的期待中學新生涯,但也困惑於一些老師喚他們為“小朋友”……,看著那張期待長大的小臉,在告別小孩階段和探索成為半大不小的“大人”之間游走,就像毛毛虫從蛹中努力掙扎而出,要有足夠的勇氣和能耐才能變成美麗的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