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Cool-cool虎把她學校的校聞刊物《北吉光》遞到我面前,封底有個泰北小孩追逐光,小小的題字是“我們在風中奔馳企圖捕捉光”。
校聞內容分享她學校數名師生到泰北華文學校當義工的心情故事,沒有激情的文筆,卻不經意地從字句及用心的圖片中,引領碰觸泰北荒山野嶺辦華文學校的艱辛。
華文學校都建在斜坡之後,學生們白天在泰文學校上課,下午5時到晚上8時再到中文學校學習中文,晚上做功課。其中很多學生是當年國民黨的孤軍後裔,也有一些來自其他族群的孩子。
整個泰北有61所華文學校,但因為物資貧匱,使到長年辨華文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校長都不斷跑遍有華人的地方籌經費。而老師們白天有正業,傍晚就到華文學校來教書,薪水就只有區區297令吉左右,比在泰文學校的校工約496令吉的薪金還少。
Cool-cool虎學校的義工老師寫:“山上的小孩有永遠做不完的事情,做家務、照顧弟妹、種菜種稻、飼養家禽……,他們上午在泰文學校上課,下課後在中文學校學習中文,晚上的時間用來做功課……”。
讀完關於泰北華教的分享後,把《北吉光》合起來時,我看見封面一行小小的字:“有光,有希望”。
一種莫名的感觸湧上心頭。
前陣子一所國民型中學數名學生拒報考華文,引發輿論爭議國民型捍衛華文的基本防線、學生報考權益,甚至有人認為各方需要探討如何吸引學生對學習華文的熱忱。
上周大馬教育文憑考試放榜日,唯一讓我有印象的是一篇關於一名印裔女生從小六評估考試、初中評估考試到大馬教育文憑考試,都堅持報考華文的報導,獲得A-的她快樂分享學習華文的經驗。
其實,拒報考、拒報讀華文的華裔學生,並不僅止於出現報端的那一批學生,我們周圍長期都有親友是以考華文的結果是會考不能囊括“全科A”為由,引領孩子放棄華文。
我還是覺得家長的態度在這方面才是始作俑者,沒有孩子一生下就會覺得自己需不需要學習華文。而這些在大馬的孩子,他們該不會有如泰北山上的孩子般有做不完的事情,白天趕上泰文學校後,晚上還要去用剩餘的精力去學習華文。
如果真的是“趕場”,大馬的華裔孩子趕的是補習班、才藝班吧?
Cool-cool虎唸的是獨中,獨中被視為大馬華教最後的堡壘,從她學校走到泰北的老師感慨在異國感悟華文教育的艱辛,從他們的分享中,我同樣覺得相比之下,在大馬反而華教的生存還有喘息的空間。
然而,不管是在泰北,在有華人有華文學校的其他國家,或是在大馬辦獨中、爭取華小、國民型中學權益的華教工作者,他們這麼辛苦不知道到底為甚麼?
“不知道到底為甚麼”的東西就叫“堅持”。
因為堅持,所以華教看見光,有光,有希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