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教育的品牌和選擇

文/楊微屏

前幾天去到女兒的小學母校,看著天真可愛的小學生們慶祝兒童節,想起第一天上課時牽著女兒的小手走進這所學校的情景,轉眼已是9年前的事情。

這所學校現在只剩下300多個學生,當初女兒報讀一年級時,學校有一千多名學生,後來她在哪裏唸書後,每年畢業典禮時都會發現逐年少百多個學生。當時董事會原本打算籌款擴建校舍 ,但後來也因為學生越來越少,就不再需要。

一所學校從千多名變成今日的300多個學生,並不是因為這所學校不好,而是十年前教育局突然改變政策,不以小六評估考試績效,而以地理形勢衡估安排小六生升中學,結果這所學校的優秀生,連續十年都不獲安排也不獲申請轉校到區內品牌名聲最響的國民型中學,延續接受華校提供的教育氛圍。

因此,初期轉校的轉校,後來每年報名的新生也就越來越少,就演變成今日的局面。

但,事實上在教育局的政策下,依地理形勢安排,這所學校的7A生雖然沒有被安排到華校升學,卻是被安排進入區內兩所精英中學,只是6A以下就被派到一般的學校。

不過,一些家長也接受了優秀的孩子,到友族佔多數的精英中學上課。後來我曾經到那兩所精英中學采訪,發現從這所小學升學到那邊的學生,在初中評估考試中也同樣標青,以申請母語班方式繼續唸華文的學生,在會考中也表現很好。

當時有一位退休的教育界人士,曾責怪我不應該在報導中突出優秀的孩子在非華校求學,仍然有不錯表現,因為他覺得當局這些年通過慢性政策就是要分化優秀的華裔學生,不要讓這些傑出的學生集中在同一所學校,因此把華裔學生分佈到各所國民中學。

但是,我終究覺得我們並不是活在中國還是台灣,分化不分化這種事情就看你以甚麼角度想,這里是馬來西亞,我只是站在這些小學辦校者的立場體恤華小的困境,並且不苟同家長和學生為了追求名校、品牌名聲,而在每年開學前想盡辦法到教育局去上訴、到處尋求管道要求有影響力的人協助通融進入那一兩所名校,對我來說這種要欠人情又心力交瘁的作法,太累了吧?

同時,我本身的做法是如果你堅持要具華文特質的教育,眼前在你的孩子還等不到一個公平的政策時,你既然無法改變現有政策,那就不要跟從,可以選擇獨中教育。

女兒現在唸的獨中每年都有帶領孩子們回去小學母校贈送感恩蛋糕給昔日師長,以前很多小學母校的師長不鼓勵孩子們到獨中唸書,認為那是沒有選擇的選擇,然而這幾年孩子們回去母校後,常常發現師長會以他們為榜樣,勉勵學弟學妹們。

其實,讀甚麼學校,考量的應該是那所學校的特質是否適合孩子,如果那是名校,而孩子本身不用心向學,那也不會“生產”出有關名校的品牌素質。如果那不是名校,而孩子以正面積極心態向學,那同樣是優質的教育成果。

不要忘記,很多所謂成功人士和專才,都未必是從所謂名校畢業的。

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老鷹飛到《在北一方》



文/楊微屏

在浮羅交怡出差工作,遙望鷹塔廣場展翅起飛的巨鷹雕像,一邊接到女兒從吉隆坡捎來的好消息:吉華獨中一群15歲初中三學生集體制作的刊物《在北一方》,在星洲日報舉辦的中學生刊物比賽《學海杯》奪得冠軍,把“老鷹杯”捧回吉打。

這是“大老鷹”第一次飛到吉打州,停駐在吉華獨中。兩年前這批孩子把他們在13歲時制作的刊物《13狂想曲》初試啼聲參加《學海杯》,以全場年紀最小的參賽者年齡,奪得全國亞軍時,捧回了“小老鷹”獎杯,那時大家都期望兩年後再出擊,可以帶“大老鷹”飛回來。

看見孩子們終於把老鷹引領到《在北一方》的吉華獨中,很感動。

因為我們作為孩子的家長,都瞭解到這本《在北一方》是孩子和帶領他們的班導師陳信言,付出很多心血、時間、精神,而且是凝集全班40多個學生獻出的努力,才完成的結晶。

這是一套3本,分別記錄米、魚、老街故事的刊物,班導引領孩子用兩年的時間,帶領他們寓玩樂於學習,從他們來自“魚米之鄉”吉打州為起點,深入稻田和漁村親自訪問每一個米的生產、魚的行業過程,從種稻、生產到魚米發展的周邊工業及永續發展,都深入的讓每一個孩子參與。

而這期間,孩子們親自體驗了在稻田中插秧、在魚場操作等課業以外溶入大自然純樸的學習環境,在全馬那麼多學校中,有多少個學生有機會擁有如此寶貴的經驗?

探討歷史從自己出身的地方開始,因此來自亞羅士打、本同、玻璃市、雙溪大年的孩子們,也分批到這些城鎮的老街進行訪問,這些寶貴的資料最後都變成有感情有眼淚有心血的《在北一方》。

今年孩子們已經高中一,去年參與制作《在北一方》的40多名孩子在今年選科分班後,已經在不同的班級,但他們還是在老師帶領下一起浩浩蕩蕩出發到吉隆坡比賽現場,一起分享這份團隊凝聚發揮超水準的比賽成果。

大老鷹終於停駐在北一方,校長和老師用心的帶領,造就的人文教育,啟發了這批用心的孩子發揮的成果,讓人領悟到教育只有用心、用情,才能感動人心。

這時候,學校里很多人突然很懷念陳強華老師,那個一直在吉華獨中創意與文化推廣中心,努力引導和發掘學生創作的推手,如今他不在了,但大家都相信他在天之靈,會很開心看見大老鷹終於飛到《在北一方》。

然而,發掘創作人才不能僅依靠幾個老師,更不能只是來來去去同一批學生在發揮成效,開拓創意及發掘需要持續孕育接班人,因此大老鷹停駐在此後,校方更需要的是培育更多有創意的孩子,讓老鷹一直不斷的飛來。

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洩題洩出偽善

文/鄭翊

近日小六評估考試前夕,我們這些悠閒的學長,都以過來人的身份在社交网站上打趣學弟妹,發狀態、扮年輕,笑說“慘了明天要去考UPSR了什么都沒讀到”。結果,考試宣布泄題,科學与英文試卷延期重考。

其實泄題的事情年年都有,只是這次泄得比較誇張而已。我那年的UPSR考試听說同區還有連夜召開的考題分析會呢。去年同學還說可以到特定地點買到PMR試題。

考試早已變質,只是大家都偽善着,要維護教育檢定的尊嚴,不願揭穿而已。

我們為了什么而考試?“鑑定自己的程度”、“考驗自己的學習成果”,都是從小深根固蒂的標准答案。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我們考政考,不過是為了一張文憑、為了一條寬敞的路而已。

政考前,總有老師在教“怎樣拿A”,又或拼命猜題,打听到題目就急忙跟學生分享。成績出來一顆顆A,學生開心,老師光榮,校方看着漂亮的獲A率笑呵呵,皆大歡喜。

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這句話是拿來騙小孩的。成績一出,誰知道你曾經多努力,大家看的都只不過是你有多少顆苹果而已。

所以泄題的事情不難諒解,有需求就有供應。不要怨學校、補習中心教壞小孩走捷徑,也不能怨學生沒有原則照單全收。在這個文憑优先的時代,只不過都是在為了艱難的未來鋪路。

泄題暴露后,總有聲浪。不過根据我個人理解的心理學,大家在抱怨不公平時,只有少數人是覺得考試應該光明正大,而多數人心里都在怨懟自己沒有拿到泄題內容。不過恐怕沒有多少人愿意承認吧?

重考又能怎樣呢?泄題的問題,我想除了更低調更隱秘,依舊不會有改變。

我自己,也不過是個深陷在追逐佳績的漩渦里,在為一張亮麗文憑而考試的中學生。謹此,祝福諸位考生,考試順利。

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一碗雲吞麵

文/楊微屏

他是一個賣雲吞麵的小販,即將來臨的星期五,他將會通過義賣雲吞麵和粿條湯來和他的女兒一起回饋母校。

在吉華獨中附近的一間茶餐室內,偶爾來吃雲吞麵時,這位關心孩子的小販,聽說我的女兒也在獨中唸書時,都會很關心的問我為何當初會把孩子送到獨中,是不是有受到親友的負面評價?

他的女兒比我的女兒大五、六歲,當年在小六評估考試中獲7A,放棄國民型中學名校,選擇了當時校風和辦學品牌都奉欠的獨中時,周圍的人都認為他們父女思維有問題,並認為此舉會浪費優秀生的條件和潛能。

但是他的女兒一路以優秀成績過關斬將經歷初中高中統考的挑戰,如今已在台灣清華大學深造。

他關心孩子的學業,另兩名孩子沒選擇獨中,但也陸續到台灣深造,靠的就是兩夫妻每天開檔以勞力賣出的一碗又一碗雲吞麵。孩子們也很乖巧,不增加父母負擔,在國外以優秀成績申請獎學金及打工來自強自力。

每次提到孩子的教育,這位父親的臉上總有一份堅持,雖然女兒現在人在國外,但他卻熱忱的獻議要義賣一天的雲吞麵,回饋給孩子的母校作為發展基金,以實際的行動支持獨中教育。

回首當年送優秀生女兒進入獨中被人批評,到今天看見女兒的母校建立了教育口碑,他的臉上總是非常欣慰和驕傲。

在國慶日之後的一連幾天,各方叫囂對於英雄、狗熊的評價不一,讓人心煩意亂之際,我看到的是一位小販父親默默的在賣他的雲吞麵,靜靜的以行動回饋和支持華文教育,而這種平靜的行動,並不需要強調和爭取甚麼評價,卻有一股暖意掠過。

星期五早上,我要去吃雲吞麵。

祖國情意結

文/鄭翊

馬來西亞57歲。我也16歲了。雖然說這兩者好像沒什么關系,只是我純粹想說。

今年的國慶沒什么感覺,往年我家后面警察宿舍都會傳來軍樂操練聲,今年卻連這個都几乎沒听見。還記得小時候第一次去市中心看游行,大清早起床跟出門去看,場面很熱鬧,軍樂的節奏震耳。至今只記得,那個把棒子丟上天空,又利落地接下來的游行長官很帥氣。

今年的國慶我在家里睡到日上三竿,8月31日安安靜靜地過去了。滑着手机看臉書,看到好友貼的賀國慶狀態,只是木然地定格一秒,然后繼續滑。

覺得自己有點可笑,小時候可以豪氣干云,篤定地對父母說我愛馬來西亞、我是一個堅定的愛國主義者。結果長到十几歲,連今年國慶日的主題究竟是什么都不關心。

思考了一下,又覺得像我這個年紀的死少年,好像都對自己國家不太好。看到公路破爛,就說“Malaysiaboleh mah!”;看到糟糕的公共形象,說“馬來西亞嘛”;服務業稍不周到,“唉喲在大馬是這樣的啦”;看到負面新聞,“你在期待什么,Malaysia喔”。

就是這樣咯。我們不成熟地一味批評,卻不曾想自己究竟能為國家做些什么,罵完后繼續活在口中所謂“正在腐爛的國家”,卻沒有去想,自己能做什么來改變國家。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十八條,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或許我想得天真,但即使國家有再多潛規則,我們仍有發聲的權利,不是嗎?我們知道一個人的力量沒有用,卻也難以相信一万個人的力量可以改變什么。所以只剩抱怨。

長輩說,等你們長大了,國家交給你們;我們想,長大了我們要离開這個國家,去更好的地方謀生。一味憧憬在异國當二等公民的日子,卻不想在大馬拿着藍色身份證名正言順地生活。

我也是會出國念書的其中一個,但我總要回來的。或許政策不公,体制失衡,但這代表我們更應該履行公民義務。我很貪生怕死的,如果真有哪天大馬呆不下去了,我大概會很快跑路。但我們所該做的,就是讓國家變得更好,阻止那一天的到來。

今年國慶思考了以上這些,也許對、也許錯,我不知道。但腦中對這個國家的情緒仍舊复雜。我想起三年級的時候,公民教育課,老師在班上激昂發表演說,不斷激昂重复“我們中國人”,然后我說,“我們明明是馬來西亞人。”

我想我無法厚臉皮說自己有多愛國,但是我依戀這片生我長我的土地,希望它更好。就是這樣。

生日快樂,我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