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教育的品牌和選擇

文/楊微屏

前幾天去到女兒的小學母校,看著天真可愛的小學生們慶祝兒童節,想起第一天上課時牽著女兒的小手走進這所學校的情景,轉眼已是9年前的事情。

這所學校現在只剩下300多個學生,當初女兒報讀一年級時,學校有一千多名學生,後來她在哪裏唸書後,每年畢業典禮時都會發現逐年少百多個學生。當時董事會原本打算籌款擴建校舍 ,但後來也因為學生越來越少,就不再需要。

一所學校從千多名變成今日的300多個學生,並不是因為這所學校不好,而是十年前教育局突然改變政策,不以小六評估考試績效,而以地理形勢衡估安排小六生升中學,結果這所學校的優秀生,連續十年都不獲安排也不獲申請轉校到區內品牌名聲最響的國民型中學,延續接受華校提供的教育氛圍。

因此,初期轉校的轉校,後來每年報名的新生也就越來越少,就演變成今日的局面。

但,事實上在教育局的政策下,依地理形勢安排,這所學校的7A生雖然沒有被安排到華校升學,卻是被安排進入區內兩所精英中學,只是6A以下就被派到一般的學校。

不過,一些家長也接受了優秀的孩子,到友族佔多數的精英中學上課。後來我曾經到那兩所精英中學采訪,發現從這所小學升學到那邊的學生,在初中評估考試中也同樣標青,以申請母語班方式繼續唸華文的學生,在會考中也表現很好。

當時有一位退休的教育界人士,曾責怪我不應該在報導中突出優秀的孩子在非華校求學,仍然有不錯表現,因為他覺得當局這些年通過慢性政策就是要分化優秀的華裔學生,不要讓這些傑出的學生集中在同一所學校,因此把華裔學生分佈到各所國民中學。

但是,我終究覺得我們並不是活在中國還是台灣,分化不分化這種事情就看你以甚麼角度想,這里是馬來西亞,我只是站在這些小學辦校者的立場體恤華小的困境,並且不苟同家長和學生為了追求名校、品牌名聲,而在每年開學前想盡辦法到教育局去上訴、到處尋求管道要求有影響力的人協助通融進入那一兩所名校,對我來說這種要欠人情又心力交瘁的作法,太累了吧?

同時,我本身的做法是如果你堅持要具華文特質的教育,眼前在你的孩子還等不到一個公平的政策時,你既然無法改變現有政策,那就不要跟從,可以選擇獨中教育。

女兒現在唸的獨中每年都有帶領孩子們回去小學母校贈送感恩蛋糕給昔日師長,以前很多小學母校的師長不鼓勵孩子們到獨中唸書,認為那是沒有選擇的選擇,然而這幾年孩子們回去母校後,常常發現師長會以他們為榜樣,勉勵學弟學妹們。

其實,讀甚麼學校,考量的應該是那所學校的特質是否適合孩子,如果那是名校,而孩子本身不用心向學,那也不會“生產”出有關名校的品牌素質。如果那不是名校,而孩子以正面積極心態向學,那同樣是優質的教育成果。

不要忘記,很多所謂成功人士和專才,都未必是從所謂名校畢業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