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老鷹飛到《在北一方》



文/楊微屏

在浮羅交怡出差工作,遙望鷹塔廣場展翅起飛的巨鷹雕像,一邊接到女兒從吉隆坡捎來的好消息:吉華獨中一群15歲初中三學生集體制作的刊物《在北一方》,在星洲日報舉辦的中學生刊物比賽《學海杯》奪得冠軍,把“老鷹杯”捧回吉打。

這是“大老鷹”第一次飛到吉打州,停駐在吉華獨中。兩年前這批孩子把他們在13歲時制作的刊物《13狂想曲》初試啼聲參加《學海杯》,以全場年紀最小的參賽者年齡,奪得全國亞軍時,捧回了“小老鷹”獎杯,那時大家都期望兩年後再出擊,可以帶“大老鷹”飛回來。

看見孩子們終於把老鷹引領到《在北一方》的吉華獨中,很感動。

因為我們作為孩子的家長,都瞭解到這本《在北一方》是孩子和帶領他們的班導師陳信言,付出很多心血、時間、精神,而且是凝集全班40多個學生獻出的努力,才完成的結晶。

這是一套3本,分別記錄米、魚、老街故事的刊物,班導引領孩子用兩年的時間,帶領他們寓玩樂於學習,從他們來自“魚米之鄉”吉打州為起點,深入稻田和漁村親自訪問每一個米的生產、魚的行業過程,從種稻、生產到魚米發展的周邊工業及永續發展,都深入的讓每一個孩子參與。

而這期間,孩子們親自體驗了在稻田中插秧、在魚場操作等課業以外溶入大自然純樸的學習環境,在全馬那麼多學校中,有多少個學生有機會擁有如此寶貴的經驗?

探討歷史從自己出身的地方開始,因此來自亞羅士打、本同、玻璃市、雙溪大年的孩子們,也分批到這些城鎮的老街進行訪問,這些寶貴的資料最後都變成有感情有眼淚有心血的《在北一方》。

今年孩子們已經高中一,去年參與制作《在北一方》的40多名孩子在今年選科分班後,已經在不同的班級,但他們還是在老師帶領下一起浩浩蕩蕩出發到吉隆坡比賽現場,一起分享這份團隊凝聚發揮超水準的比賽成果。

大老鷹終於停駐在北一方,校長和老師用心的帶領,造就的人文教育,啟發了這批用心的孩子發揮的成果,讓人領悟到教育只有用心、用情,才能感動人心。

這時候,學校里很多人突然很懷念陳強華老師,那個一直在吉華獨中創意與文化推廣中心,努力引導和發掘學生創作的推手,如今他不在了,但大家都相信他在天之靈,會很開心看見大老鷹終於飛到《在北一方》。

然而,發掘創作人才不能僅依靠幾個老師,更不能只是來來去去同一批學生在發揮成效,開拓創意及發掘需要持續孕育接班人,因此大老鷹停駐在此後,校方更需要的是培育更多有創意的孩子,讓老鷹一直不斷的飛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