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兩周前在這專欄讀到“冬天里的幸福便當”一文後,笑問我把我家Cool-coo1虎帶到台灣這麼遠去,除了學會“吃飯”,還有學到甚麼嗎?
我隨即告訴他接下來的故事,當我們在台灣結束了“人文之旅”的教育考察後,就在台北享有全天侯的玩樂時間。然而那天去到名聞遐邇的“伍角船板”餐館用餐時,面對傳說中用環保用品設計的裝璜,以及精緻典雅的餐具,我在挾菜時腦海里浮起的念頭竟然是“這些食物用完後,處理餐具時會不會很麻煩?”
當場就脫口而出對同桌者說:“一會兒我們用完餐後,可能會忘記這里是甚麼地方,所有人自己拿餐具去清洗了。”,大家聽了哄堂大笑。
為甚麼這麼說呢?這源於進行考察期間,每個人都要自備環保餐具,餐後不管大人或孩子都要自己清洗餐具,並把碗里的殘渣吃光或分類處理。所以有時看見一些菜餚可能會在餐後留在碗里形成難以處理的菜渣,我就有些遲疑。
這並不是大家笑的重點,而是從中我們意識到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大,只因為我們連續幾天都習慣了自備環保餐具、自己清洗和務必把菜都吃光的概念,所以這種概念就植於腦海中,一時轉不回來。
後來我們在街上遊走,向路人問路時,年輕教師問完後很自然的鞠躬致謝,而Cool-coo1虎更笑說:“媽媽差一點脫口說‘感恩’!”
是啊,那幾天從早到晚我們一直看見周圍的人鞠躬及口說感恩,耳濡目染下再印証了潛移默化對人帶來的影響,即使只是短短幾天,我們看見了甚麼叫做以行動來“縮小自己”的謙卑。
從到台灣慈濟中小學、大學、技術學院的人文教育考察中,發現他們在每個年齡的學習課程中,都持續不放棄的灌輸感恩、惜福、靜心、幫助弱勢、環保等人性化價值的教育。可以想像一個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都不間斷的在如此氛圍中學習和成長,人文價值以行動付諸生活化,“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就自然發揮。
最近帶Cool-coo1虎外出用餐時,只見她都會向遞送食物上桌的侍應生說“謝謝”,而我們一家人之間也常常會向對方說更多“謝謝”,並且了解到人們對我們的付出,其實並不是理所當然,而更值得珍惜。
這是“吃飯”之外,我們學懂的東西。
所以我曾经对孩子们说过:简单的谢谢两个字,听的人会高兴,讲的人也不会少块肉,何乐不为呢?所以请他们在不管什么时候,有人替自己做任何一件事时,希望他们可以很顺口的说声谢谢。
回覆刪除但没有注意到他们有没有照做。。。>"<
有時我們看不到的時候,孩子是不是另一個樣,我們也不知道。我其實也為這傷腦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