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少子化”的失衡

某天送我家Cool-cool虎出門遠行,下車後只見她走向青少年同伴,我靜靜的坐到另一邊,見到幾位母親也一樣守候在旁。

當巴士要開動時,孩子們成群自我們眼前走過,我注意到所有母親包括我,都沒有人起來走近孩子。

在冰冷的凌晨時分,我終於忍不住打破這種怪異的氣氛,對身邊一位母親說:“不可以走近他們的……,否則他們會不高興被媽媽當娃娃看待。”

旁邊的母親也一臉無奈的回應:“是啊,連上前跟他們講話,他們也會不高興。”

然後,媽媽們目送巴士走了,我看見剛才和我談話的媽媽牽了一位稚齡孩子走上車時,心里惘然。

這是第一次我有這個想法:如果我有多一個年紀小的孩子就好了!

帶著失落的心情,見到了我姐姐,姐姐聞言也有感而發,有時有事去到學校找孩子,這些青少年孩子好像很不耐煩,急著要把母親打發走。

姐姐感嘆說:現代的青少年的態度真是讓人難受。

後來,Cool-cool虎否認不理母親感受,並說經過我前面時,曾對我招手表示再見。我想,如果孩子們能開口對媽媽說說話,再上車,媽媽的心力也不會這麼脆弱。

10根手指不一樣長,每個孩子的習性肯定也不同,專家教導人們如何教養孩子,然而真正實行起來就會發現同樣一套,卻不能用在每一個孩子身上。

作家洪蘭說她家沒有叛逆期的青少年孩子,對很多家長來說這是多麼令人羨慕的事情,當然有人會說因為你自己不懂得當父母,才會有叛逆的孩子。

當然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現在當父母已不是容易的事情,從本身的經歷和周圍的親友處理親子關係的環節上,發現我們這些所謂“不懂做人父母的”,其實都不乏自小就付出時間和關注去陪伴孩子成長,在親子關係上也沒有所謂的高姿態,反而采取相當開明和讓步的方式時,會逐漸懷疑是不是因為太過像朋友,結果就教養出好像沒有教養的孩子。

這些年來,不斷有人問我,為甚麼只生一個孩子,不繼續努力。有些人作此建議是等第一個孩子大了,至少有另一個小的接下去填補父母的空窗期。

可是,這並不是最好的理由,每一個小的孩子終歸都會變成青少年,然後再長大成人,生多少個都是一樣,沒有人是可以填補誰,取代誰。

因此人們都說,就是有很多現代父母抱持像我這樣的態度,才會造成華裔社會“少子化”的現象。我想這個指責也沒有錯,就像我每次見到上一代的人,甚至可以生養17個孩子都沒有一句怨言,沒有像我們這樣驕縱的喊失落、喊父母難做時,不得不承認這一代的父母遠不如上一代堅韌,所以這一代的孩子也進入一個禮儀失落的年代。

最新大馬統計局發表2010年大馬人口和房屋普查報告書顯示,華裔人口雖增加70萬零728人,但在總人口(包括非公民)的比率則下滑1.9%,甚至較印裔和和其他種族人口比率下滑幅度大。

“少子化”的華裔家長心態,包括在高水準的生活中要負擔孩子供書教學的經費感到吃力,這一代的父母總想讓孩子得到更好,所以就生少一點來把更多關注集中在一、兩個人身上,長遠來說不僅影響了華裔人口結構,更讓人擔憂的是“少子化”造成人文倫理價值的失衡,父母和孩子容易變成自我而缺乏圓融,這是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亟需檢討補救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