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假如那是你的孩子

13歲弱勢女生被一群同齡女生欺負,拍成短片上載到面子書,引起各方輿論,面子書上出現各種討伐追究各方責任的聲音,其中包括“如果那是魏家祥的孩子,這位教育部副部長會怎樣做?”

可能我是一個母親,也剛好有一個13歲的女兒,視野就那麼小小的放在這個焦點,在這起事件上,我大約能理解受害者的父母的感受如何、加害者女生的父母的立場如何、以及揣想那所學校的校長、老師和副部長們在參與這件事上,若都以“假如那是你的孩子”的角度來看,又是怎樣?

●假如受害者是你的孩子
通常在學校被嚴重欺負的孩子,都是智能較慢、學習有障礙、或較文靜內向膽小的弱勢孩子,這類孩子大多數不敢揭發被施暴的經歷,甚至因被恐嚇而不敢向父母或老師投訴,結果欺善怕惡者更食髓知味。

受害者的父母,在發現孩子被暴力欺凌後,將心比心,肯定是非常心痛、自責無法保護孩子而讓孩子受盡委屈。

碰上強勢父母,可能會更早遏止校園暴力加諸在自己孩子身上,包括選擇其他管道如轉校、不手軟的向校方投訴、甚至不惜上訴到教育局或采取法律行動來保護孩子。

然而,很多時候被欺負的弱勢孩子,父母可能是教育程度較低且家境貧困,碰上孩子被欺負時,即使向校方投訴,但人微言輕且不懂尋求更多管道保護孩子。甚至於這些父母明白為孩子轉校可能是一個選擇,但基於經濟問題或交通問題,最後只能無奈選擇把孩子留在最接近住家的原校,必須承擔孩子繼續被“積恨復仇”的風險,雖然父母的心很痛很痛。

這樣的欺凌弱勢事件,從過去到今天、未來,其實都可能在全國多所學校不斷發生,被揭發的只是冰山一角。而這些弱勢孩子的弱勢父母,同樣需要相關的單位來輔助,來加強保護孩子的能力。

●假如加害者是你的孩子
在這起事件上有數名加害者女生,出現了數名上門向受害者父母和女生道歉的加害者家長。

過程中,有出現受害者家長接到恐嚇電話警告他不要把事件鬧大,也有出現某個加害者女生家長聲稱其女兒把短片上載上網,才使到被欺凌事件揭發,反而受害者應感謝這個舉動。也有家長認為道歉沒問題,要下跪敬茶太過份。

當然也有自責慚愧的父母,聲稱沒想到孩子會參與惡行,知道真相後已體罰孩子,父母覺得傷心,希望社會和各方不要放棄犯錯的孩子。

從上述各項反應來看,可以想像原生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孩子身上潛移默化的後果,一些父母言行身教有問題,反射在孩子身上暴露出來,孩子犯錯後甚至嘗試包庇孩子,而不是引領孩子擔當及認清所犯錯誤。

每個父母都愛孩子,即使孩子有錯,也會盡力保護孩子,但應該要讓犯錯的孩子從錯誤中學習,要勇於擔當,真心改過自新,而不是為解決眼前的問題向輿論交待就算,灌輸孩子錯誤的價值。

至於聲討孩子們的大人們,在正義面前,不如也想想一下,假如打人的是你的孩子,你是否也要把只有13歲的孩子置於萬劫不復的地步,包括把他們交給警方或感化院,采取刑事法令對付,才覺得那是最好的方式?

還是,你更希望看見自己的孩子能獲得機會和時間正確輔導,從錯誤中得到人格重生?

●假如那是校長、老師的孩子
為甚麼在許多校園暴力事件上,往往會出現校長和老師冷漠的態度,或者校譽遠勝一切,要把事件掃到地氈下?

真正能實行愛心教育的校方並不多,尤其追求學術優異表現,側重把孩子教成會讀書、但卻不會“做人”的教育方式和制度,導致一些校長和教師眼里只看得見品學兼優的孩子,至於弱勢孩子被欺負,卻往往因校長和老師欠缺同理心,而漠視了孩子存在的尊嚴和不應被欺負的基本權益。

有時更令人難過的是,一些教師不但沒有嘗試幫助被欺負的孩子,甚至教師本身也因對弱勢孩子,尤其學習能力緩慢的孩子欠缺耐心,教師自己欺負他們。

假如校長和老師,都能以同理心去看待每個面對欺負的孩子,能嘗試想像一下若被欺負的是校長和老師的孩子,那麼校園暴力應該不會是今天我們所看見的惡化地步。

唉!

●假如那是副部長的孩子
既然是當權者,在處理別人孩子的暴力事件上,采取理性的手法根據條例行事,尋求雙贏局面也無可厚非。

假如事情發生在副部長的孩子身上,有後台強勢的父母,應該也不需要我們來猜想會怎樣,通常發生的機率也很低吧?

畢竟這是欺善怕惡的年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