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甜蜜的負擔vs良心的重量

假期內和Cool-cool虎展開一個母女倆從未試過的旅程,那是一個有3個媽媽、5個孩子的隨性行程,帶來很多新體驗。

行程中我們的孩子陸續病倒,但也有許多快樂的共處經驗,尤其另兩個媽媽常常還須把年幼的孩子抱在手里行走,或讓孩子伏在肩上睡午覺,這在外人看來可能感到"麻煩",可對母親來說卻是"甜蜜的負擔"。

就像我那個朋友說的:" 我們都做了奴隸,卻甘之如飴。"

人們或許會譏諷這是"二十四孝父母",而質疑作子女的我們,是否也能用同樣耐心對待自己的父母。

人生的現實中有很多不同層面、不同性格的父母和子女,同樣的價值觀通常並不一定能適用於所有從表象看見的家庭。

在一個家庭中有時是孩子不想傾聽父母,有時卻是父母不以合理的方式讓孩子盡孝。

要講到“孝”,確實是不容易,我們審察自己,我們也不是完美的孩子,不足以敢說自己是盡孝得宜。我想“孝”這個字眼的負擔比較重,能夠比較坦然的去感悟而不至於負擔很重的,或許可以說成是“對待親情的言行態度”。

即使在我們這一代,甚至我們的上一代又上一代,人們對孝行和親情的態度,原本就不一致。就以一個家庭的兄弟姐妹來說,同一對父母養育的數個孩子,最後卻也不是每個孩子都會對父母持有同樣的反哺盡孝態度。

有時,能見到同一個家庭中的所有兄弟姐妹都會對父母關懷照顧時,周圍總會有人驚嘆這樣的父母是特別有福氣,反而這樣“特別有福氣”的情況在社會中並不是“尋常”的。

自從為人母後,我也體驗到關於父母的愛不是“無私”,有時甚至是“自私”的。

父母對孩子的愛,其實都不自覺的有所要求,有所期待所謂的回報,甚至有時父母不管對年少或成年的孩子生氣時,也會搞不懂到底出發點是愛孩子、還是愛自己的自私比較多。

我不覺得孝順、反哺心或比較輕微的“審察”──就僅要求對親情的態度,是我們這一代和年輕一代對道德價值認知的差別,其實那和生長在哪個年代沒有太直接關係。

當然,父母對親情的態度,身教是重要的條件。可是,身教對子女的直接影響,能夠去到甚麼程度,也不在任何人掌握中。

有沒有良心,也是一個關鍵;而良心何時才發現親情的可貴,這和環境及許多因素所影響有關,有些人走完一生都沒有良心發現,也說不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