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微屏
孩子就讀的獨中將舉辦義賣會,猶記得義賣會工委會召開第一次會議時,年長的董事和校方都在尋思,如何號召更多年輕一代接班進行為校籌募基金的活動。
孩子在這所學校唸了4年,每年的義賣會都看見年邁的董事勞心勞力的奔忙,一時擔心徵求的義賣商品不足,一時又擔心到時這樣那樣。年長董事感嘆一年一年義賣會過去,他們也越來越老,學校辦活動籌募基金不能僅僅依賴他們,需要有新血接棒帶動。
家教協會理事和所有學生的家長,其實就是年長董事們所期望能負起這份責任的接班人。
孩子們在今天還能在獨中受華文教育,從先賢創校到歷屆董事一步一腳印的堅持,一直都走得不容易。而一直到現在,很多華校還是依賴一些非常熱愛華教的年長董事們,堅持而充滿熱忱的不言放棄,為學校的事情而煩惱和忙碌。
當愛之深時,往往就責之切,有時候年輕一代就會覺得那是嘮叨,但那種嘮叨之中其實是有很多牽掛和憂慮。如果深刻理解他們的用心,其實我們都會覺得自己總不能如先賢和年長董事們所付出那麼無私和無盡,而感到心中有愧。
其實每次舉行義賣會,尤其是獨中學生必須被指定出售特定數額的固本,多少都會引起一些不同的意見和聲音。一些人會覺得付了學費把孩子送進獨中求學已經是一個負擔,為何還要孩子獻力來解決掉出售固本的問題。
可是,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一場義賣會凝集了董家教、學校里的校長、師生的力量一起辦起來,學生或家長協助出售掉固本,是在培養孩子對華社支持華教的回饋和珍惜的思維,孩子們或許就不會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理所當然。
大家都在以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分力來共同成就一項目標時,以正確的思維和心態來看時,事情就會變得美好。
當聽到孩子說,義賣會當天她和同學負責的任務是在學校顧檔口賣東西時,對她來說是一種新的體驗。
除了在學校讀書,學學賣東西,學習在義賣會的交易中,如何和外人溝通、與周圍的人進行協調,感受人在買賣東西之間的互動,所達成的目標和共識其實都是在為華教華校獻一分各自小小的力量,聚沙成塔,就是源遠流長的一種精神延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