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媽媽,要我家酷酷虎小時讀過的故事書,我轉送幾本給她,可是這媽媽過了不久就埋怨孩子老是不肯讀,一直問要怎麼做,孩子才會變成像酷酷虎這樣愛看書。
問她:“你叫孩子看書時,自己有看書嗎?或者你有陪他看嗎?”
原來,她吵著要孩子看書,自己忙藉看電視,卻一心認為只要孩子讀過酷酷虎看過的書,就會變成酷酷虎那樣,這還真讓人難解。
另一位媽媽則買了故事書給一歲多的孩子,媽媽在一邊閱讀自己的書,然後讓孩子自己拿著>童書“研究”,一會兒孩子就失去興趣地把書丟到一邊。
一歲多的小孩,沒有大人解說引導,不可能會那麼神奇的去“研究”讀懂一本書,媽媽的“伴讀”是啟發孩子最初接觸閱讀的“鑰匙”,而這把“鑰匙”是未來啟開書寫能力的關鍵之一。
上周在這里提到,教師朋友批改數百份小六生參加中學入學試的作文,其中兩個被考生選寫的熱門題目,寫出來的文章幾乎是同一工廠制作出來的作品,不只基本情節和形容詞大同小異,更可怕的是連文中角色的名字也一樣,使到我們不禁要感嘆教育制度僵化的悲哀外,也省思“寫作”創意,到底是如何激發。
“創意”是很虛渺又難以解釋的,把範圍縮小到寫作方面,當我們強調以創意化為文字時,其實也考驗文字應用的功力。創意可以天馬行空,用於文字時卻仍要有層次結構、情節,才能展現出藉文章所要表達的訊息。
要激發人的創意寫作能力,教師、父母並沒有所謂“方程式”可“教導”,然而有“能力”扮演的角色,就是“引導”孩子看書。
本身有閱讀習慣的父母,通常孩子自小就很自然接觸書,然後看書的習慣就好像吃飯一樣,不必刻意就很自然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就好像很多家庭,孩子會天天看電視也並非大人“刻意培養”出來,只是把這像吃飯一樣的習慣,把“電視”換成“書”的分別而已。
當孩子培養了閱讀習慣,自然就掌握更豐富詞彙,開拓更多角度的思考面,進而成為寫作的資源。加上生活的感受和自由的創意,有閱讀作根基的孩子,寫作其實並不是難題。
大馬親子共讀的讀物非常有限,之前馬華文學電子圖書館收集本地一些作者的創作以制作成電子書上載到網站,某次和其負責人交流,發現電子圖書館現時沒有、也似乎沒有意思要開闢“親子文學”部份,即使他們手上有不只一份親子著作,他們只是把這些親子著作籠統的歸納到“兒童文學”或散文類就算,讓我深感不解。
“親子共讀”在我們身邊仍存有難度,看過很多父母會熱心的買“親子書”,但付錢後卻交給孩子,叫孩子讀。其實好想對很多不閱讀的父母、甚至教師說:當你催促孩子做功課、讀書時,孩子可不可以跟你交換一個條件,你這個大人也去讀一讀一些甚麼。
如果大人和小孩,都一起“吃書”像“吃飯”一樣,形成自然的寫作氛圍,就不會再被現時的寫作範本困擾了這一代孩子的寫作模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