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

真理和網絡迷思



這幾天面子書幾乎一片綠中,看見一位教師的感言,提起在課堂上藉機向學生們分享萊納稀土廠事件,欲了解學生們的感想,才發現近一半的學生完全不清楚萊納是甚麼而向她提問。

其中一些學生的面子書都換了反萊納頭像,使到這位教師有感於在網絡上隨便按“贊”和“分享”,並不了解真義的網友,只是幫助了信息的散播,有的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公民意識還是很淺,因此覺得這方面作教師的可以盡點責任。

同一天,我卻看見另一則也是教師分享的文章,內容提到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向教師提問反稀土廠的原因和相關後果,那位教師卻認為不能在課堂上“論政”而沒有抓住機會和學生們討論,反而藉機把話題轉移。

看見兩個不同立場的教師的分享,顯現不同的教育理念,一些教師在課堂上純粹只是教書,而用心的教師則意識到自己有責任讓孩子們了解公民教育。

網絡訊息是如今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環,如果沒有人在現實生活中,和成長中的孩子們討論一些網絡熱點訊息,那麼像那位教師所說的隨便按“贊”和“分享”,甚至把頭像都跟大隊換上一致的訊息,但可能到頭來這麼做只是跟風,一些青少年(甚至大人)其實並不清楚真正的意義。

我家酷酷虎自小有閱報習慣,如今則兼具上網習慣,每當她從報章或網絡訊息上看見類似掀起“集體熱”的課題或事件時,都會向我提問這些“一片黃”、“一片綠”真正要傳達的訊息是甚麼,我都會把握機會讓她瞭解情況,以理性的方式認真討論。

在類似熱點課題上,通常理念出發點是正面而有意義的,藉此孩子有必要明白到公民意識、公民權利、政府不利政策對我們的環境、教育、社會、民權、文化等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但往往在網絡上也會出現偏離了原本的出發點,而盲目的藉機把憤恨發洩到其他目標,甚至有強大力量帶領更多盲從者,這點對於原本在思維上處於探索的青少年來說,一不小心就會被潛藏的意識危機誤導到偏激的方向,失去了理性的分析能力。

常常看見一些網民鼓吹不要相信報章的報導,彷彿只有網絡訊息才是正義正確正直的,而這一代的孩子很多原本就沒有閱報習慣,反而網絡是孩子們最神往的瀏覽天地。就因為這樣,作教師的和作父母的更要關注網絡訊息對孩子的影響,不能對網絡訊息照單全收,也不應被誤導為報章所有新聞都是謊言。

理性的教師和父母,甚至理性的網民,都不會只把真理設定在一邊。孩子們對網絡上的迷思,需要認真厘清,才能發揮到網絡教育的功能。

2012年2月22日 星期三

“黃色”的知識?



“我從哪裡來?”

幾乎每個孩子到了某個階段,必然會向父母提問這個問題。

某政黨領袖指責一本“進口兒童書內容太黃”,認為“過度的黃色內容和畫面容易荼毒兒童的思想”,而準備提呈抗議信給內政部以要求正視。這本兒童繪本的書名就叫《我從哪裡來?》(《Where Did I Come From?》)。

我沒有看過這本兒童繪本,但從網上查閱資料顯示:此書已出版超過20年,作者是葛西尼,繪者是馬托維尼,這套專為孩子提供正確性教育的書與VCD影帶,是用淺顯有趣的文字與插圖、生動活潑的卡通,以小朋友最能理解的方式,坦誠說明人類及動植物生命誕生的奧妙,旨在解答孩子的疑問“我從哪裡來?”,通過“愛的教育”式來處理親子間有關性的疑惑,使小朋友對自己及異性的身體特點有基本的認識,對“性”有正確的瞭解,並對自我及生命更加珍惜、尊重,也為日後人生歷程的各項挑戰奠定健康的心理基礎。

從網上搜尋到有關繪本中的圖畫和文字解說,閱畢並沒有所謂的“黃色”感覺,反之我覺得那是很自然、充滿信心而不帶邪念的字句,向孩子們解說生命源頭的過程。

作為一個媽媽,這14年來我也是用這種方式回答我家酷酷虎在這方面的疑問。隨著成長年齡,她問的東西也越來越不同層次,但是從來都不會沒有獲得答案。她問完、我答完後,雙方都沒有“黃黃的”感覺,對答的態度都很正常。

酷酷虎的學校近期將舉辦“全國性教育生活營”,老師希望作為學生記者的酷酷虎能參與,為校聞刊物進行報導任務,早前她基於自己是初中生,進到以高中生為主的生活營,或會因沒有同伴覺得無趣,而拒絕參與。

我嘗試游說她參加,認為有助於她對性教育有更全面和正確的認識,她卻認真地對我說:“這些你都從我小時候就開始教我,我都已經知道了!”

不過,前晚她卻咕噥的“告狀”說,老師已經悄悄地強制安排她入營進行采訪工作,我笑笑鼓勵她參與,聽取更廣義的知識,畢竟媽媽只是根據她的提問解說,而專業的生活營會有更全面的資訊,讓她能更有自信的成長。

最近發生某校女童軍集體揭發教練非禮的事件中,其中一個點不得不提醒為人父母及師長關注:當初女生們發現教練碰觸了胸部和隱私部份後,心中不確定這是否不當行為,而後來獲悉其他女生同樣被如此碰觸,就“以為”這是沒有不對的情況而不認為是問題。

這些都是中學生,但缺乏正確的性教育知識,結果連被性侵時都不知道那是問題。後來心存疑問,卻不敢主動向父母或其他師長提出來以厘清性的疑惑,這些是否和大人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閃縮避開孩子對性教育探討的好奇,所鑄成的後果有關?

大人們還要像鴕鳥般躲到幾時,要繼續畏縮地把性教育當“黃色”?

2012年2月15日 星期三

親子新地盤

我家酷酷虎升中學後,我已有心理準備,孩子將擁有更多姿多采的生活,雖希望能分享精采內容,卻不想對她形成干擾。

同時,當孩子漸漸不再那麼需要我陪伴,她需要時間與空間和青少年朋友相處之際,我也希望在職場之外,有其他重心能讓我拓展自己的專注力。

向來沒有興趣參與團體組織的我,卻成為孩子學校家教協會一份子,熟悉的朋友都知道,這一定又是為了酷酷虎。

原本確實“私心”蠻重───純粹是考慮到青少年未必喜歡沒事就看見媽媽出現在校園,所以才通過這個方式溶入學校大家庭,以“名正言順”的和孩子一起參與學校活動,藉此拓展“親子管道”。

結果,我們的話題常圍繞在學校事務,一起討論、分享各種活動,甚至有時她反過來還要從我這里探索“情報”。我們不自覺用的字眼是“我們的學校”,即使我不曾是這所學校的學生。沒想到這一管道在增進親子關係方面,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學校竟然變成“親子新地盤”。

基於記者身份的采訪任務,過去長期以來都和不同學校的董事會、家教協會和校方有很多交流機會,也從很多事件上,看見和聽見不少董家教成員對華校盡心盡力的付出。當中很多人都感嘆為華教、為學校出錢出力,並無名利可圖,有時甚至是吃力不討好的差事。

過去以記者身份看華教,就像場外的人聽聞產婦生產時陣痛有多麼掙扎,想像和理解那種感覺會很痛,但始終少了切身感覺。

如今,則有感於家長們應把握和孩子在學校一起自我成長的機會,促進親子關係之外,對學校會多一份歸宿感,並能學習和拓展更多教育的新視野,對華教的路向探索有更多的具體反思。

“前人種樹後人蔭”,在華教發展路上沒有任何成果和堅持是必然的,“種樹”的不應該只是別人。對教育有期望和要求的家長,如果有心,也可出小小的力量做“種樹”的人。

凡出於心而付出,凝聚的力量足以使一所學校穩健良好的發展。但學校不是私利斗爭的平台,這是最重要的種樹規則。

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

理由和藉口,心決定



曾幾何時,不知哪來的不成文規定,如果一對男女結婚後,除夕團圓飯就必須在男方吃,如果隨便更改,為妻者就會引起非議。

如果男女兩方的原生家庭,都各有兒子陪伴守歲,那還算是皆大歡喜的“圓”,可是想想如果女方的父母沒有兒子陪伴在側,女兒卻必須隨丈夫到外坡的夫家過年,那麼娘家的父母就可能必須在所謂傳統的禮節下,卻黯然神傷地獨守缺角。

我自己身為女兒,我家Cool-cool虎也是女兒,自然更多感觸。

是不是可以有更好的折衷方式,一對夫妻可以在必要時,各自回去自己的父母身邊,陪伴自己的父母過年,讓老人家不至於在佳節中顧影自憐。

當然,大部份女兒目前在做的都是在禮俗下妥協,到夫家過年後,再回去娘家看自己的父母,只是有時做女兒的總會心疼在傳統視為“大日子”的除夕夜,娘家的父母怎麼過?如果父母都健在至少兩老彼此有個伴,但萬一是僅剩下單親呢,這年好像都很煎熬地過。

老實說,很多個新年,我都希望自己是沒有結婚的“單身女兒”,可是如果這樣,我的生命中卻不會有Cool-cool虎了,所以還是要回到現實。

身為兒女,同時又身為父母,我們在任何時候的決定和行動,都潛移默化的根植在孩子們的心里。今天你做了甚麼,以後就要有心理準備,隱約預見自己晚年的處境。

元宵之後,農曆新年過去了,這才好提起大年初三和Cool-cool虎離開外坡的奶奶家後,趕了400多公里的路回家,準備大年初四一早再到另一州屬去和她的外公過年,回途中我卻接到同行們的短訊通知,一位同行的父親在大年初三凌晨病逝。

而大年初四見到Cool-cool虎的外公,他提起前一晚因為食物無法消化,半夜一度呼吸困難時,我的心先是揪緊,但隨即慶幸還能繼續看見我爸爸,仍可和我一起吃個年飯。

這個年,因此更讓人覺得生死無常,不知道下一個新年,誰還能在等待誰一起過。

許多的新春短片,都極力灌輸日漸冷漠的一些遊子,不要以任何藉口來告訴家中年邁的父母,沒有時間回去團圓,問題只是有心還是沒有心。

如果有心,所有理由都不再是不能回家團圓的理由。所有可以想得出的理由,其實只是藉口。

某次跟Cool-cool虎講起一個成年的孩子路過其父親的家,只是把購買的燒包留下就匆匆離開。我說:“你以後不要這樣對我,我會承受不住,拿著燒包在那邊哭得很傷心的……。”

Cool-cool虎一臉無辜的說:“我應該不會是這樣的孩子啊……”。

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壓歲錢不是壓“碎”錢



新春期間到區內一所推行人文教育的小學,見到校方用心地以“孝親敬老”為新春聯歡會主題,通過3代同堂親子活動喚起孝道精神的傳承和延續,希望孩子在學校尊師重道,在家孝親敬老。

孩子們奉茶敬老,滿臉笑容的爺爺奶奶派壓歲錢給小孩,帶動孩子追朔傳統禮俗的價值。

曾幾何時,派發壓歲錢的傳統風俗逐漸被扭曲而變質,當天那所學校的董事長感慨,以前的孩子注重長輩給予的壓歲錢,即使裏面只有40仙也懂得珍惜。然而10多年後的今天,一些孩子拿到壓歲錢則可能覺得10令吉都不夠,反而希望得到一台平板電腦,覺得那比壓歲錢實際。

甚至於在互聯網上,竟然有青少年不滿爺爺給2令吉壓歲錢,而上面子書去咒罵發洩,讓人感到心涼,這“壓歲錢”反而變成打擊老爺爺一番心意的壓“碎”錢。

我家Cool-cool虎長成青少年後,幸虧還保有期待壓歲錢的童真,且仍堅守禮儀,不會在別人面前隨意打開紅包查看裏面的“內容”。不管所得到的壓歲錢是多少,她也不會作出比較,最多會累積到差不多時就邀我陪她數一數,然後交給我處理。

我也顧念到她的成長而放手讓她有計劃性的支配壓歲錢。她擁有專門儲蓄壓歲錢的儲摺,把儲摺辦妥交給她時,笑說:“這算是一個‘成年禮’。”

一直以來都不鼓勵孩子養成物慾強的習性,如果Cool-cool虎想擁有一些價值比較高的東西,我就建議她用得來的壓歲錢有限度的消費,比如去年她用自己的壓歲錢買了一支電子吉他。

不過,這不代表她可以隨意購買奢侈品來滿足虛榮心,我仍堅持需善用壓歲錢以換取實用的東西,不能隨意浪費。

壓歲錢的“價值”,並不是來自其錢額多少,而在於長輩給予小輩的祝福,在“傳統年味”中延續習俗的傳承。更值得珍惜和期望的是今年派壓歲錢給小輩的長輩,到明年、更多年後都仍健在的繼續派壓歲錢。

就像那所小學慶祝以孝道為主題的新春聯歡會時,禮堂兩旁各掛“孝親應趁親尚健,敬老須記老而賢”對聯般,拿了壓歲錢的孩子也要好好省思其中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