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海的啟示



在國外唸書的外甥女偕一班大馬留學生戲水作樂,結果其中一名不諳水性的同伴失足滑入深海處喪命,同伴們嘗試搶救不果,無助的看著朋友瞬間陰陽相隔。

外甥女的心情跌入谷底,她的母親每天從長途電話中聽到女兒悲悽的哭聲,心情也被牽制陷入悲傷中,感受到女兒傷心而揪痛母親的心之際,這個母親的同理心,也牽掛死者的父母在慘劇中失去孩子後是多麼難以言喻的痛。

不管在國內外,偶爾都會發生不諳水性者戲水,結果溺斃事件。姐姐在這件事過後問我說:“妳的Cool-cool虎會游泳嗎?如果不會,快點帶她去報名學游泳。”

姐姐告誡說,雖然大人們總是說“欺山莫欺水”,可是一般青少年在日常活動中,都不會把這些諫言記在心上,碰上朋友們相約出遊嬉水,如本身懂得游泳,至少還能應對緊急狀況尋求自保。

早一陣子,電影《2012》大賣時,Cool-cool虎早就有所警覺,央求我一定要讓她學游泳,不是因為世界末日的預言,而是現實中全球暖化帶來的影響,使人不得不警覺有朝一日即使我們不去海邊、山水溪間嬉水,都可能會面對大水災的威脅。

前天,我隨國家海洋公園局乘小型快艇出海到芭雅島,海上浪大震得可怕,如果肚子里有嬰兒可能都會被震出來,旱鴨子的我身穿救生衣,腦海里不禁想到外甥女的朋友遇溺遭遇,暗忖如果此時快艇發生意外,在茫茫大海中恐怕凶多吉少。

想到自己在工作上,難免偶爾會出現在海上,某次前往浮羅交怡采訪,深夜和同行們乘坐小型漁船到海上捉八爪魚,當時只因為某高官有此雅興,而我們也沒有顧慮太多的隨行,直至深夜在大海中坐在四周沒有屏障的小漁船中,才想到萬一出現大風浪,漁船翻覆的後果如何?

自己作為一個母親,只會擔心孩子,原來對自身安全並沒有太多警覺性。正如某次問起一名時常南上北下搞活動的朋友,會否擔心孩子偕學校師生到遠途出遊時,他說:“不能擔心那麼多,我們自己也是這樣整天因工作出門,要說擔心,孩子們可能更需要擔心我們多一些。”

原本我已答應Cool-cool虎在今年學校假期內,一起學游泳;徜徉在海上的啟示,突然更讓我覺得真的是不容再遲疑了。

當我們在生活中不能避免面對可能的危機時,唯有尋求提升自己的基本技能,來作好心理準備應對任何危機,這樣我們對待所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才能把牽掛轉化為放心。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耳機下的聲音

乘車一起出門,不管是Cool-cool虎少女小翊還是她的表兄姐們,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一個個戴上耳機,聽他們的MP3、I-pod。

家長興緻勃勃想藉此進行親子溝通,談天分享心情,卻會發現原來這些載上耳機的對象都“充耳不聞”,落得自討沒趣。

朋友間交流時,總發現“青少年”這個“陌生”的名詞,似乎帶給大多數現代父母困擾。

原本整天賴在身邊的寶貝,怎麼變成青少年後,就刻意在行動上和父母保持距離,在語言上也開始減少溝通,問也不講,不問也不是,這些疑問常常會讓父母抓狂。

有些朋友努力回想過去,是否也曾以如此態度對待父母,不知當真是時代轉變,還是現代父母太過想履行“民主”,結果作為父母的“權威”一旦被“民主反應”挑戰時,卻搞到自己的EQ受到考驗。

從兒童變成青少年,開始第一步,當大人習慣說:“你們小孩子……”,我家Cool-cool虎和她的同伴們就會糾正:“我─們─不─是─小─孩─子,ok?”,激動一點時還抗議:“我們這些青少年最討厭大人講我們是小孩子!”

然後,接下來這些青少年就會不約而同的“耍酷”,以不同“級數”封閉起自己和大人的溝通,代溝程度視乎自小建立的親子關係,有嚴重的,也有輕微的。

有時我也很介意Cool-cool虎這樣,可是再認真想想,也就稍能理解。其實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比孩童期更能審察父母的言行對錯,因此父母的心態若還沒有從孩子的兒童期中“成長”到另一階段,或許就讓青少年孩子感覺到父母的“幼稚”。

我也觀察到像Cool-cool虎這樣轉型到青少年時期,他們比較需要和朋友溝通相處,他們聚在一起時,總是很多話、彷彿能對彼此敝開心懷,可商量交流。反而和“口上說開明”的父母交流時,憑心而論有時我們這些做父母的還是撇不開“權威”,反而說多了會不歡而散。

這些所謂的青少年,身體、生理和心理處在“半大不小”的尷尬時期,青春期荷爾蒙的變化也往往讓他們陷入不自覺的煩躁中,他們覺得自己已不是小孩子,想要變成大人,可是在生理和心態上又還不是“完整的大人”。

然而,父母和孩子之間仍需相互表達彼此不舒服的感受,並讓孩子知道即使他們變成半大不小的青少年,父母仍願意敝開心懷,隨時歡迎和孩子擁抱、在心情上溝通交流,不然父母會很失落。

有些人要求摘下青少年的耳機傾聽心聲,兩代對話。有些父母和孩子用寫信、傳短訊、甚至面子書留言來溝通,問題是有些人之間行得通,也有孩子拒絕這種種溝通。

這當然很傷腦筋,但也不能因此放棄尋求溝通的努力,因為一旦放棄就“出局”了。如果“軟硬兼施”都找不到溝通方式,看來需要尋找孩子和家長都信任的第三者長輩來緩和關係。

當他們在成長時,父母的心態也需要成長。

如果青少年太自以為是,父母也應提醒他們,每個中年父母也曾走過青少年的路,所以父母的意見並不是虛無沒有意義的,親子關係也不應在青少年的叛逆中被切割。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她的獨立,她的未來



成長中的孩子常常會問令人“吐血”的問題,Cool-cool虎少女小翊早幾年曾問我:“我長大後可以去做變性手術嗎?”

我一時被嚇呆了,語無倫次的回答:“如果妳變性,我就不要認妳做孩子了!”,可是想想我就只有這個獨生女,如果有一天突然變成“獨生子”,好像也必須很無奈的包容和接受哦!

然後,過了不久,Cool-cool虎又來問:“媽媽,如果我長大後不要結婚可以嗎?”

我說:“可以啊!這是妳的選擇呀!”

她提醒我說:“妳以前說過我沒有兄弟姐妹,所以最好長大後結婚,才會有自己的家人哦!”

我這回沒有語無倫次的亂答,反之好好的分析給她聽:“到妳長大時,如果遇到真正喜歡而且不錯的人,再決定是不是要結婚;如果沒有遇到適合的人,即使決定不要結婚也沒有問題。但是,不管結不結婚,最重要的是必須努力和自律,成為一個思想獨立、經濟獨立及具有工作能力養活自己的人。”

幸虧,我家Cool-cool虎這半年來已漸趨向少女夢幻境界,懂得欣賞帥哥偶像,開始閱讀愛情小說,所以我應該不必再擔心那些變性啦、各種奇怪的念頭了……。

這時候,卻是做媽媽的來煩Cool-cool虎了,嘮嘮叨叨的說到好像很開明似的說:“少女情懷總是詩,青少年會情竇初開是正常的,以後如果妳長大一些,有人喜歡妳,就讓他來家里找妳,不要偷偷在外拍拖……。”

問題切入正題時,當然語重心長的交待說,情竇初開的純純戀愛沒有錯,但是千萬要潔身自愛,不然想像一下正在求學時代卻懷孕了,就沒有辦法再繼續學業,那很可能就影響到未來無法靠自己達到經濟獨立,也恐怕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來落實自己的願望。

Cool-cool虎看起來很懂事的接腔說:“不只是在求學時代不可以,即使長大出來工作了也不可能未婚先懷孕哦,如果懷孕了,人家不要跟妳結婚,會很慘的!”

當然,我很高興常常問問題問到我吐血的Cool-cool虎,會這麼想。

根據國民登記局的資料顯示,大馬每天都有84名新生兒報生紙中,“父親”一欄是空白的,而其中多為未婚產下的私生子。

檳州婦女及家庭發展理事會主席查哈拉表示擔心這個數據會因國人道德價值觀繼續淪落而上升,她希望父母能在孩子年幼時就給予嚴厲管教,減少太年幼的孩子接受資訊開放且發達的網絡,以免獲得不正確的資訊而荼毒孩子在性方面的思想。不過,她也提出私生子問題出現,其中因素也包括目前社會的女性開始經濟獨立,且大部份女性也開始不再相信婚姻制度。

我想,沒有一個人會喜歡做私生子的外公、外婆,更不想未來外孫就懷在穿校服的小媽媽體內,所以讓青少年孩子了解這個問題,對自身前途帶來深重的影響是刻不容緩的。

重要的是,父母有責任把孩子引導成自律、負責而思想獨立的人,協助孩子自己去想通和分辨問題輕重,總比強制他們如何更有效。到孩子有一天終於變成一個成人時,只要思想和經濟獨立,是否相信婚姻制度,就不再是父母和社會所需要擔心的問題。

2010年7月7日 星期三

長輩先“上課”



某天,朋友轉述某所小學的男生對女同學做出性騷擾的動作,結果該校一名思想保守的年長教師,跟其他教師說“罪魁禍首”是我的一篇文章。

我當下覺得好奇又愕然,竟然我是“罪魁禍首?!

據朋友說,那位教師認為我在某篇提出小孩“性的疑惑”的文章中,解說得太“清楚”了,因此原本不懂得甚麼是“性關係”和“性騷擾”的孩子,因此被我“教壞”了。

我家Cool-cool虎少女小翊有先見之明,曾對那篇我給她解說“性教育”的文章,“告誡”過我說,如被那些思想保守的父母親或教師們讀到,他們一定會說:“哇嘮耶,這個媽媽思想實在太開放了,竟然跟小孩講這些。”(當然那絕非18S限制級文章,不然怎麼可能見報)。

最近吉蘭丹州務大臣聶阿茲也提出“學校教導性教育,如同教小偷如何偷東西”言論,我想這反映的何止是宗教保守派人的想法,不能否認的是仍有大部份的教師和父母都還過不了本身的心理障礙,繼續覺得“性教育”是不能光明正大啟齒的,甚至於關起門來仍有很多家長也把這個問題視為不可討論的禁忌。

我不認同這種做法,對於兒童或青少年孩子提出性的疑惑時,一些家長就好像有甚麼見不得人的事情般,敷衍或責備孩子,用家長的權威禁止他們問,甚至說甚麼“長大了自然就會知道”這類不負責任的話。

我比較擔心的是,任何孩子在“還沒有長大的時候”,遇上了性侵、性騷擾問題時,卻因為對“性關係”到底是甚麼完全沒有概念,甚至比較慢熟的孩子會搞不清那是“疼愛友好”的行為,還是不正當的舉動,而不懂得說“不”來保護自己。

某次和朋友們相聚,個個聊起自家有女初長成,面對的種種生理變化疑惑時,也相繼提起當年我們邁向青少年路徑時,對這方面所產生的好奇和困惑,請教母親或姐姐時都會被敷衍推搪,結果從來都得不到“正常”又正確的答案。

我發現一些朋友,當年面對得不到答案的困境,如今仍受上一代的觀念束縛,重演不敢回答孩子提出這方面疑問的情況。

而我還是繼續很“雞婆”的努力勸說朋友們,只要用很正常的態度和表情,像解答一般的日常生活或任何科目的疑難方式,去回答孩子的問題,就不會覺得這是難以啟齒、見不得人的答案了。

既然這是存在的問題,為甚麼家長和教師們要像鴕鳥般,把頭埋進沙堆里避開孩子們的追問?當鴕鳥的頭在沙堆里看不見外面正在發生甚麼事時,好奇的青少年和孩童莽莽撞撞下、因為得不到正確教育而受到性侵或變成加害者時,鴕鳥們能否蘇醒來正視本身作為長輩,應以正確態度去厘清孩子們對性教育的迷思?

長輩教導性教育的目的是讓好奇的孩子們,懂得分辨甚麼是正確和正常的,甚麼是不正確的行為。如果作為父母和師長者一味認定性教育就是教壞人、是錯誤的引導,那麼看來政府應該做的是:先給父母和教師上性教育課程。

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星洲日報》週刊專題訪問 :一邊是童話,一邊是鏡子




■《星洲日報》週刊專題訪問
90後,寫甚麼?

★一邊是童話,一邊是鏡子★

●每個人都有話想說想溝通,有話想說才會寫文章,別老是認為小朋友應該聽命於大人,他們有自己的思考模式。

一個早慧的小學生,和媽媽合寫親子溝通散文,寫啊寫的,就成了一本成長紀錄。

鄭翊在小學2年級時和媽媽楊微屏合寫專欄,後來把文章結集成書,出版《童話鏡子》。

因為合寫專欄,老是趕不上小孩變化的媽媽因而更懂小孩的想法,女兒也有機會讓媽媽好好聆聽自己的想法。

即使世代有差,她們互為親子童話,也互為彼此的鏡子。

90世代的小孩,和90世代小孩的媽媽,她們的親子書寫,或許也是另一面溫暖的時代顯影。

**********************************************************************
●問 ■答

90世代想甚麼■鄭翊

●從幾歲開始寫作?
■不記得幾歲開始。
(媽媽的補充:媽媽也不記得是幾歲,只記得應該是在上了小學一年紀之後才開始隨便寫一些,但沒有保留文章。但是根據媽媽為鄭翊收錄的相簿記錄,有記錄的是鄭翊在3歲8個月時即興口述,創作的第一首詩,媽媽覺得有趣,再三証實是她自己自創後,打字保存配在3歲的相片旁。)

■詩的內容:
大風吹,小風吹,
飛來一隻小蜻蜓,
大蜻蜓不來;
大蜻蜓來了,小蜻蜓不來。


●還記得第一篇文章寫的是什麼嗎?是在什麼情況下完成?
■不記得寫甚麼文章,但記得喜歡寫在大方格簿子,而且一定要填完一面的最後一個格子。應該是自己隨便高興就寫,因為不是老師叫寫,在學校要三年級開始才寫作文。


●第一本買的書是什麼書?平日喜歡看什麼書?
■ 忘了第一本買的書是甚麼書,因為太小,嬰兒時期媽媽就每星期都抱我去大眾書局買書。現在長大了,平日喜歡看偵探小說(柯南、冒險小虎隊之類)、金庸武俠小說、許友彬和紅蜻蜓出版社所有白色書皮的青少年小說。
(媽媽補充:鄭翊3個月大開始,媽媽就買硬卡的小童書唸給她聽,6個月大後就每星期帶她去大眾書局買書回來,每天晚上把她抱在懷里讀故事給她聽,各種各樣的童話和故事書,所以媽媽也不記得第一本買的是甚麼書,因為買書的事情是從當時到現在,幾乎每個周末例行不間斷的,常常是同時買五、六本,所以抱歉這題不能給予確定的答案。)

●在閱讀方向的選擇上,大人會干涉嗎?會不會發生“你喜歡看而大人不允許”的情
況?
■不會,大人不會干涉閱讀方向,媽媽除了講明不可以讀鬼故事以免獨處時自己嚇自己外,其他時候都是我和媽媽一起去書局,我自己選了書就拿給媽媽看,通常都沒有不允許。

●媽媽是寫作人,對你的文章有什麼樣的評價和意見?
■不知道,媽媽沒有特別對我說,只是叫我根據自己的創意和自己體驗的感受寫出來,不需要根據寫作格式和範本。

●和媽媽一起寫專欄,會有壓力嗎?
■沒有壓力。因為媽媽每期會構思題材內容後,建議我寫出某個發生在我四周的故事和經歷,用說故事方式寫出來,因為是真實的故事,想了寫出來而已,所以沒有壓力。不過,後來覺得每個星期都要寫一則專欄文章,很懶惰,所以就跟媽媽說不要寫了。

●學校老師和同學看了你的書,有什麼回應嗎?
■老師和同學沒有在我面前講。
(媽媽補充:一名同學在外面買到書後帶去學校,級任老師李鳳英老師主動打電話給媽媽,要求媽媽和校長溝通後把書送到學校,讓老師出售給同學。校長年底在校刊有特別介紹這個小孩出書使到學校教師和學生共享喜悅,老師和同學的反應是分享的意義比較多。)

●對自己未來在寫作路上有特別期許嗎?未來想當作家嗎?
■ 沒有特別期許,也不想當作家。

●你的文章大部分寫的是生活雜感,未來有想過寫比較故事性的作品嗎?比如小說?
■ 沒有特別想要寫甚麼。


********************************************************************

媽媽看90世代的書寫■ 楊微屏
●是什麼樣的機緣下和女兒合寫專欄?
■《童話鏡子》專欄里的小孩,是從星洲《大北馬》的其中一個專欄《筆筆皆是》走進來的,因為12年前這個小孩出生後,小孩赤誠的感動讓我從中學習到更多人生寶貴的啟示,這個小孩日常的故事很自然的常常出現在《筆筆皆是》。後來我的上司即星洲日報吉打州采訪主任陳紹安就建議開拓一個親子專欄,讓我和鄭翊一起寫每周日見報的《童話鏡子》專欄(2006及2007,小孩二至三年級期間。)
上司有此建議,是因為平日知道鄭翊有閱讀習慣,以及從我的分享中了解到我和女兒的親子關係很好,常常發現她有很多有趣的話語和故事分享。

●身為媽媽,會扮演寫作指導的角色嗎?
■身為媽媽,沒有刻意扮演寫作指導的角色,這可能是因為原本本身習慣閱讀,很自然的在小孩出生後很少的時候,覺得對著小孩沒甚麼事情做,就一起閱讀童書,一直習慣成自然到她稍長後,大約一年級開始吧,就從她的學校功課即造句方面,發現她有很好的創意和書寫的根底,但也沒有特別去指導她,只是鼓勵她既然在這方面有良能就盡量發揮,最重要是根據自己喜歡的創意寫作,不需要被任何範本或格式框住。

●對於鄭翊寫的專欄文章,會給她批評和意見嗎?
■ 鄭翊寫的專欄文章,是每星期要寫之前,必須由我這邊構思和策劃,因為這個是親子專欄,牽涉到從小孩子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小孩純真的看法和話語,可能是一個故事或一句她講的話,引發媽媽及大人對社會萬象包括教育、政治、親情、道德等自我反思,所以鄭翊寫這個專欄文章當然避免不了“被要求講某一個發生在她身上的故事或事情”,這應該算是每個星期必須提供的“意見”。

至於批評,正常時候不會有,因為基本上她的表達能力和文句結構都很通順,只是有時侯小孩愛玩又懶惰,不想好好坐下來處理專欄時,就會引發兩母女一邊寫專欄一邊吵架的事情。

這個專欄每次一寫時是沒有題目的,而是必須先有策劃的題材,需要先有小孩寫好的故事,完成了小孩的部份即《孩子的童話》那部份後,媽媽才能根據文章里的故事和話語,接下去寫《媽媽的鏡子》即媽媽反思的那部份。

●客觀來說,您對鄭翊的文章評價如何?
■哈,我有時跟朋友們提到鄭翊的文章(不是專欄文章,而是她和我分享她在學校自己寫的作文內容時),我確實常常會說“不要以我是她媽媽的角度看”,鄭翊的文章水準和創意、佈局,常常都讓我驚嘆,我也沒有想到她會寫出那些東西,我覺得她的文章水準是超過她實際年齡。

不過,她的文章不符合一般校外作文比賽的要求規格,不是那種框框里可以接受的文章,但是我還是鼓勵她繼續跟著她的創意和感受寫,不必受框框限制。

●對鄭翊在寫作路上有什麼期許?可有想過栽培她成為作家?
■ 我對鄭翊在寫作路上沒有特別期許,因為我相信她在很自然的閱讀環境,以及常常一起到處去遊玩而自然吸收到的生活閱歷,就是她所有寫作的自然資源,不必刻意栽培,我都對她有信心,知道她任何時候都可以寫出根據她的感受和閱歷的創作。

我從來沒有想過栽培她成為作家,因為鄭翊不需要為了滿足任何人的期望而去寫作,即使不當作家她也可以寫作,即使她覺得不要寫作也無所謂,這是她的選擇。

至於《童話鏡子》出書,並不是要她成為作家。動機只是非常簡單,鄭翊自小愛看故事書,在沒有被刻意栽培下,卻自然而然能用創意投入有趣的創作,媽媽珍惜孩子的創作結晶,於是決定與她一起出書,用文字保存鄭翊成長過程的寶貴記憶。

過後,小孩還是一樣是個普通的小孩,就像鄭翊在出書後告訴我說:“媽媽,我們只是作者,不是作家。”我想,這就是我和我的孩子,最簡單的想法。

(此專題訪問刊於2010年6月27日 《星洲日報》快樂星期天周刊。記者陳燕棣之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