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愛情有沒有降頭
去年聖誕節,大姐發電郵傳送其17歲女兒在教會接受基督教洗禮儀式的相片,cool-cool虎少女小翊看了,非常羨慕的問:“媽媽,那我幾時才洗禮?”
我說,等她已確認自己對基督教的了解,有完整的心理準備下,再接受洗禮。
在她未入學前,在教會里已通過口頭禱告接受基督為救主,所以她確是一個基督教徒。作為母親我引領女兒選擇適合她的宗教,但尊重她在成年之後對宗教選擇的保留權。
某天,采訪一名改教少女在吉打佛學院佛陀前宣誓是虔誠佛教徒的新聞,次日卻又峰迴路轉見回教輔導中心負責人,指她雖然未有入教儀式,但已通過口頭宣誓接受回教,因此確實已是回教徒。
總社同事問我,改教少女有中“降頭”嗎?我說我不覺得,也不相信有降頭這回事。同事再問我,那我認為是甚麼原因導致該少女之前會改教,然後回到父母身邊時又聲稱之前迷糊不清?
我說:“愛情!”
愛情本來就是一種足以讓人衝昏頭的“科學邏輯降頭”,何止十多二十歲情竇初開的少女,甚至於成年且成功的專業人士,在愛情面前往往就像被點了死穴,心甘情願的變成愛情俘虜。
後來,和一名政治人物談起“降頭”說法,他在工作上經常接觸到關於女子隨友族改教,而引起家庭紛爭的投訴,他同意這些女子都是受到愛情而非降頭所擺佈。
只是,一般父母心理上,比較難於接受孩子是為了愛情對象,放棄自小的宗教,作出改教的選擇,因此不自覺的以“中降頭”來“合理化”孩子的轉變。
大馬有很多學校、職場,都是各族人士每天相處的場合,愛情的感覺有時會超越種族和宗教,不能只是用“降頭”說法去蒙敝存在的感覺。
國內不少異族戀開成正果,有些人即使改教和異族結婚,仍可過幸福生活,而人們通常對於經濟條件好或具專業資格的異族較寬容,不會視為“降頭促使愛情”,反之則把愛情原質抹煞,一切歸咎降頭。
我想,父母把孩子生下,就要有心理準備面對孩子的成長,孩子是根據自己的感覺和環境認知,探索屬於他們的人生,父母的責任不在於強制他們做甚麼,但從孩子小時就有必要加強溝通,包括在宗教、愛情和其他成長方面的問題,給予正確的引領和尊重。
讓孩子了解在怎麼樣的情況下作了甚麼選擇,可能會面對怎麼樣的後果,終究比向來都忽視孩子有一天會自己下決定,更能避免衍生出錯誤。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