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愛的能量
一名近親是單親媽媽,當年離婚前猶豫不決,只因沒有信心爭取到獨生女的撫養權,直至其前夫答應無條件讓出監護權,她才義無反顧的簽字。
她一直和女兒相依為命,女兒是她生命的重心。某天她收拾房間,無意中看見正值青春期的女兒書寫的字條內容,宣洩不喜歡媽媽的情緒,她心如刀割哭問女兒原由,在淚水中叛逆的女兒向媽媽道歉,彼此因愛而諒解。
青春期的孩子,有時對父母來說,宛如“熟悉的陌生人”,好像就在你眼前,那麼近卻又那麼遠,你覺得你用盡所有的氣力去愛他們,卻感覺他們並不領情。
我家Cool-cool虎少女小翊,偶爾也會顯示這樣的“若即若離”,所以有時我就愛使詐,她要求我幫她做一些事時,就說“妳先叫我親愛的媽媽”,再不然就索一個吻,來“平衡”一下偶爾被她“冷落”的失落。
青春期的孩子如cool-cool虎,有時會覺得和父母之間有這樣的親密行動很彆扭,但是如果父母完全無動於衷,沒有用語言和行動表達,讓人難以捉摸的青春期孩子,又會怎麼想?
威南一名指稱被繼父和家人虐打的14歲少年,逃離家門向警方求助,並在人民代議士面前要求親生母親把其身份証和出生紙交出,且簽下一份同意書把監護權交給他人。被人民代議士喻為冷漠的親生母親,在和兒子分開前終於忍不住落淚。
我回想起那位單親媽媽近親只是讀到女兒不喜歡她的字條,就心如刀割;而這位需要在人前簽字讓出監護權的媽媽,一張紙象徵中斷母子情義,又是怎麼樣的心情?
從新聞的表象看來,這少年多年來未獲改嫁的母親直接照顧,繼父承認因孩子不聽教而打他,還把這輟學少年交給繼父的母親協助小販工作,並繼續被打罵,而親生母親和現任丈夫另育有4名年幼子女,對這14歲的親生兒子的感情顯然處在被動中,沒有能力給予保護和照顧。
14歲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在大人不能給予他保護時,這少年懂得捍衛權益,報警逃出被虐打環境及爭取重新求學機會值得慶幸。然而他的成長路程中,心里渴望親情的某部份卻是失落受創的,心靈的創傷比他身體蒙受的傷痛更不易痊癒。
我的感慨無限,任何母親如果窮得甚麼都沒有,只剩下愛,孩子仍不會缺乏。
但是,親情之間沒有愛的能量,孩子的心靈將因此枯萎,旁人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填補這份失落。
(註:配圖與此文章內容人物無關)
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禁忌
我咬著麵包凝視前方,cool-cool虎少女小翊敲醒我的思緒:“媽媽,妳幹嘛一直看我?”
其實,我並不是在看她,而是正想著一般人如何看待回教,尤其一連讀了幾本書,概括美國記者如何看待世界各地的回教,以及本地思想開明的馬來評論者法立諾、伽馬魯丁等對回教的看法,一時讓我像咀嚼麵包似的在消化這些論點。
生在馬來西亞,標榜多元種族、宗教和文化,對回教的認知,有時卻因為無形的禁忌,使到人們鮮少去談論和研究。
看著一天天長大的cool-cool虎,想著她對宗教的認知,自小她隨我信奉基督教,但去到奶奶家時,她有絕對的自由為爺爺的靈位上香,盡其作為孫女的孝道。從她喜愛的劇集,她接觸到一些簡單的佛教知識,慈濟的“靜思語”和書籍也是她自小接觸的道德教化。
愛吃豬肉的cool-cool虎,常笑說自己不能加入哪一個宗教。擺脫這貪吃的顧慮,我試圖讓她了解每個宗教的基本禁忌,希望她和友族同學相處時,能互相尊重。
前陣子,我在專欄寫了一則《愛情有沒有降頭》後,一名關心子女的家長致電交流,認為我對引導子女認知宗教的看法有“誤導”成份,尤其在大馬人們加入任何宗教,都可半途改教,唯獨回教卻沒有回頭路。
我當時解釋,我並沒有“誤導”人們,並請他理解我所強調的重點:父母的責任不在於強制子女做甚麼,但從子女小時就有必要加強溝通,包括在宗教、愛情和其他成長方面,給予正確的引領和尊重,讓子女了解在怎麼樣的情況下作了甚麼選擇,可能會面對怎麼樣的後果,終究比向來都忽視子女有一天會自己下決定,更能避免衍生出錯誤。
當時州內剛剛發生一華裔少女隨男友離家出走後,被發現在回教中心經歷改教曲折過程;前天檳城大山腳又一名17歲華裔女生傳手機短訊告知家人,隨孟加拉籍男友改信奉回教。
類似改教情況在編織愛情美夢的許多少女身上,在大馬並不是偶然發生,情竇初開的華裔少年,也可能會情傾友族少女。
在大馬“多元”選擇的環境中,大多數人對宗教狹隘的成見,對其他宗教的禁忌,包括堅持篤信本身的宗教就不能去認識及包容其他宗教,故步自封卻鑄成對宗教的無知。
家長若能和子女一起放開心懷認識其他宗教,未必要進入有關宗教場所,反之可從其他管道如書本、電視、人與人的交流、科技資訊方面試圖了解外教基本知識,至少你會知道你的孩子明白改教的後果和影響,這總好過子女隨時改教時讓父母如接“計時炸彈”。
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愛情有沒有降頭
去年聖誕節,大姐發電郵傳送其17歲女兒在教會接受基督教洗禮儀式的相片,cool-cool虎少女小翊看了,非常羨慕的問:“媽媽,那我幾時才洗禮?”
我說,等她已確認自己對基督教的了解,有完整的心理準備下,再接受洗禮。
在她未入學前,在教會里已通過口頭禱告接受基督為救主,所以她確是一個基督教徒。作為母親我引領女兒選擇適合她的宗教,但尊重她在成年之後對宗教選擇的保留權。
某天,采訪一名改教少女在吉打佛學院佛陀前宣誓是虔誠佛教徒的新聞,次日卻又峰迴路轉見回教輔導中心負責人,指她雖然未有入教儀式,但已通過口頭宣誓接受回教,因此確實已是回教徒。
總社同事問我,改教少女有中“降頭”嗎?我說我不覺得,也不相信有降頭這回事。同事再問我,那我認為是甚麼原因導致該少女之前會改教,然後回到父母身邊時又聲稱之前迷糊不清?
我說:“愛情!”
愛情本來就是一種足以讓人衝昏頭的“科學邏輯降頭”,何止十多二十歲情竇初開的少女,甚至於成年且成功的專業人士,在愛情面前往往就像被點了死穴,心甘情願的變成愛情俘虜。
後來,和一名政治人物談起“降頭”說法,他在工作上經常接觸到關於女子隨友族改教,而引起家庭紛爭的投訴,他同意這些女子都是受到愛情而非降頭所擺佈。
只是,一般父母心理上,比較難於接受孩子是為了愛情對象,放棄自小的宗教,作出改教的選擇,因此不自覺的以“中降頭”來“合理化”孩子的轉變。
大馬有很多學校、職場,都是各族人士每天相處的場合,愛情的感覺有時會超越種族和宗教,不能只是用“降頭”說法去蒙敝存在的感覺。
國內不少異族戀開成正果,有些人即使改教和異族結婚,仍可過幸福生活,而人們通常對於經濟條件好或具專業資格的異族較寬容,不會視為“降頭促使愛情”,反之則把愛情原質抹煞,一切歸咎降頭。
我想,父母把孩子生下,就要有心理準備面對孩子的成長,孩子是根據自己的感覺和環境認知,探索屬於他們的人生,父母的責任不在於強制他們做甚麼,但從孩子小時就有必要加強溝通,包括在宗教、愛情和其他成長方面的問題,給予正確的引領和尊重。
讓孩子了解在怎麼樣的情況下作了甚麼選擇,可能會面對怎麼樣的後果,終究比向來都忽視孩子有一天會自己下決定,更能避免衍生出錯誤。
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互聯網,燒焦了!
“媽媽,我是‘焦飯’……。”
“媽媽,今天又有兩個人‘燒焦’了……”
開始聽到cool-cool虎少女小翊這麼“報告新聞”時,我的心幾乎跳出來,尤其現在天氣乾旱,火災奪命事件不時傳來,她這一說可讓人更焦慮了。
結果,弄清楚了才知道“焦飯”,指的是一個叫“焦恩俊”的藝人的“粉絲”;如果有人加入這個互聯網上的“粉絲團”,就被形容為“燒焦”。
這年頭,跟一個12歲青少年講話,一不小心就會弄不清狀況,他們講的“外星語”,盡流傳於互聯網,跟不上科技腳步的家長,翻查辭典都未必弄懂他們的意思。
這下可好了,這“焦恩俊”又是何方神聖?
從Cool-cool虎的電腦屏幕、她到處搜集焦恩俊演過劇集的光碟來看,這位年紀比cool-cool虎的媽媽還大的焦恩俊,鼻子高高且五官俊俏,我覺得長得有幾分像“劉德華”,cool-cool虎說有些像“賀軍翔”。
嘿嘿,同一個人,看在兩個不同年代的人眼中,卻分別像不同年代的藝人劉德華和賀軍翔,兩代的“不共識”悄悄的浮上來。
有一陣子,見到同年代的朋友,總是悄悄的問:“你知道誰是焦恩俊嗎?”
答案幾乎都是不知道。
可是,cool-cool虎的朋友可都知道這個“焦恩俊”是誰,而且十之八九是“焦飯”……。
幸好世上有個偉大的東西叫“Google谷歌”,上網去搜尋一下,這“焦恩俊”演的是甚麼戲、今年幾歲、身高體重多少、有幾個老婆有幾個孩子、祖宗18代都無所遁形。
首相納吉不是剛剛從12萬名“面子書”網迷中,選出300名年輕網友茶敘,藉此從這跨越種族和年齡的互聯網尋求和年輕一代交流?連首相都知道,這年代要走進青少年的世界,沒有比互聯網更有效直接的管道了。
現在,也有教師在自己的部落格或面子書和學生交流,敢於跨出這一步的教師,往往發現學生面對面時沒有勇氣說出的看法,在互聯網上卻敢於分享意見,師生的諒解因此邁進一步。
互聯網如不濫用,對國家領袖了解子民的意見、教師或家長和青少年促進溝通,其實是有建設性的科技管道,套一句青少年的話:“互聯網,燒焦了!”,這一焦,焦溶了代溝和隔閡。
某天,cool-cool虎請我幫忙關閉電腦,老半天後發現這媽媽怎麼還呆在電腦屏幕前,跑上前見到屏幕上的“焦恩俊”,怪叫道:“嘩,看帥哥啊?”…………。
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愛情有甚麼道理?
新加坡50歲名導演梁智強和22歲女模婚外情,吉打女同性戀情侶起糾紛釀一死一傷命案,這些報導挑起人們八卦心態。
我比較關注的是,陪同女模跟梁智強夫婦談判的父親,反而問女模“其實你到底要甚麼?”。而在女同性戀案中,涉案雙方的父母都對女兒的戀情“無能為力”,反映出當女兒長大了,為人父母即使了解那是不倫忘年戀、甚至同性戀,都顯得無可奈何。
一些少女愛上異族而改教,或者為愛而隨情郎出走,曾極力反對戀情的父母,往往卻必須讓步,只要女兒回到父母眼前,甚麼戀情都可以包容。
愛情有甚麼道理?
愛情是沒有道理,也沒有標準的,年齡不是問題,身高不是距離,膚色種族宗教可超越,甚至性別也開始分不清楚……。唉,這年代身為父母,要放寬的尺度可真難為。
一名朋友曾為女兒愛上友族而煩惱,阻止戀情卻不忍心女兒流淚,後來想通了決定放手,放下心中的標準,只以女兒對愛情的選擇和考量對方的人品為主,不去計較種族膚色、宗教、文化背景。
結果,放手之後不久,在沒有背負父母壓力下的少女,卻自己選擇和男友分手,只因為沒有壓力就沒有反彈,因為可以自由反而就不覺得那是愛情的推動力。
這其實是很多家庭出現的寫照,現代很多青少年,十多歲就公開談戀愛,父母若反對卻還必須面對孩子質問反對的理由。
在爺爺奶奶的年代,十多歲的男女早就奉父母之命拜堂結婚去傳宗接代,到了21世紀的今天,十多歲的男女情竇初開時,卻是父母和子女之間“角力戰”的開始。
曾經走過青春歲月的人都瞭解,情竇初開時,愛情是令人措手不及的,青少年的愛情可能很單純,兩個人在一起就很快樂,往後成年後再回首,人一生中最美麗而刻骨銘心的愛情,可能就是最初的感覺。
然而,為人父母的顧慮總是較複雜,尤其最怕青少年鬧出“人命”影響學業前途,兩代之間沒有共識,愛情面對阻力時更有一股“轟轟烈烈”的“革命精神”,結果兩代之間都傷了感情。
我的Cool-cool虎少女小翊正值叛逆青春期,卻神氣的對她的表哥、表姐說:“我至少比你們兩個乖!”我對此有所保留,笑言“等妳談戀愛時再來說吧!”
從古代到今天,十多歲青少年會動情,絕對是合乎情理的,愛情完全沒有道理也是科學所不能詮釋的。
現代父母面對青少年成長,先要學習“愛情科目”,在孩子步入青春期伊始,就應以朋友方式和孩子誠懇溝通,至少讓孩子瞭解以學業和前途為重是大前提,在不能抵擋愛情來臨時,身心自愛是最基本的底線,否則鑄成錯誤將是一生的負擔。
青少年最大特性是叛逆,沒有反對的聲浪中,妥協反而是一種選擇,迷惘的家長與其和孩子僵持,不如把擔心化為叮囑,引導青少年分辨每個選擇可能帶來的後果,讓他們明白為自己的前途和愛情負責的底線。
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門里門外
某次,一對心急如焚的父母找上某州議員,本欲通過報章呼吁不告而別多天的女兒回家,但新聞發佈會才結束,那名母親卻馬上接到一則通知其女兒下落的手機短訊。
那母親依號碼撥電詢問詳情,突然卻因心臟病發而把手機交由旁人代了解情況,當一批人根據消息趕去尋覓少女蹤跡之際,這名母親卻大受刺激而癱倒在沙發上。
我們既驚且憂,眼見這母親一下子呼吸急促,一會兒手腳僵冷,其中兩名女記者忙於協助安撫其情緒、紓解其病況,折騰多時,其情況才平復。
慶幸少女最後回到父母身邊,因體恤父母的苦心,各報記者協議不發佈原本的尋女新聞。然而,過程中母親因太在乎女兒而深受刺激,以致自己的生命險陷入危機,卻令人感慨。
一名同行有感而發說,這離家的少女必是誤解媽媽不愛她,但媽媽若不在乎她,就不會擔心她、尋找她。這母親還作出讓步,促女兒不管有甚麼事情,先回家再好好商量,甚至她一聽到女兒的消息就激動至心臟病發。
我悄悄的走到一旁講電話後,回頭發現同行們在訕笑“吾家有女初長成”的我,打電話查問女兒回家了沒有……。
將心比心,看見那些牽掛少女不告而別的父母親,承受驚惶、擔憂,甚至不計前嫌,盡其所能的讓步,條件只是要離家的女兒平安回家,確實感慨孩子們為何要做出讓父母傷心的事情……。
外面的世界充滿誘惑,自覺羽翼豐滿的青少年,心中總會渴望展翅高飛,尋覓自由的天空。
然而,習慣把兒女當作小孩看待的父母,往往忽略了他們的成長,以為自己給予孩子的全部都是最好的,卻沒有試圖了解探索成長路的孩子,心里要的是甚麼?彼此欠缺溝通的橋樑,結果漸行漸遠。
這一道不被了解的門後面,其實都是愛,也許只是愛的方式錯誤,或許是不懂表達。
有次,我在我爸爸面前和女兒分享故事:當年有個男孩對我說,我的父母不喜歡他,叫我跟他離家私奔,結果我說:“不可以的,雖然我很喜歡你,但男朋友是可以換的,父母親卻各只有一個,是不能換的……”
我爸爸聽了,哈哈笑的重覆提醒cool-cool虎小翊說:父母親都只有一個,是不能換的……。
父母永遠為孩子打開家門,任何時候都不會拒絕孩子回歸;然而更重要的是父母和子女都要打開心門,讓愛溫暖彼此的心,不會把誰背棄在門外。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