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

理所當然


文/楊微屏

幾個18歲的孩子坐在對面,敘述假期內到泰北山區的經歷,聽著聽著,也想在哪一天不當記者時,去那個冷冷的山區教華文。

朋友聞言,大吃一驚:不要吧?要用木柴起火煮水,你哪裏能吃苦?

與吉華獨中去年底的數名畢業生及一名老師進行專訪時,孩子們說起進入泰北一個以種植咖啡為主的高山區時,當地雖有水電供應,但生活簡約的當地人仍砍柴生火,煮咖啡煮食,甚至孩子們入鄉隨俗,炸雞也用生柴起火來進行,以香蕉葉當餐具。

這些說故事的孩子中,其中一名是來自泰北山區的“阿卡族”女孩,她是在初中一時在泰國清萊中華文化教育協會保送下,到吉打吉華獨中求學。

泰北的華文教育,據說是當年從中國遊走而至的國民黨成員,在泰北定居後致力傳承華文教育,因此民辦的華校至今仍存在,長期都靠義務教學的教師,以比外頭菲簿的薪金,傳承中文精粹。

泰北的孩子白天到泰文學校上了一整天的課,晚上到華文學校學華文,這些學校都是建在很遠的山上,但孩子們卻不懼艱苦,開開心心來上課。

據了解,有關協會保送一些泰北孩子到吉華獨中,其實也希望是培訓“種子”,希望有機會能協助到泰北的華文教育的傳承和提高華文的教學素質。

辦學的人,教學的人,苦學的孩子,都顯現泰北華文教育一路走來不易,就像耗腳力的山路,一步一腳印,都依靠各方堅持的精神。

18歲的吉打孩子們,訴說他們在泰北六、七度寒冷天氣中,腳踏泥巴沾鞋子的山路,從舒適的城市生活走進全然不同的體驗,回來後青春不再蒼白,想必因此會體驗到,不是所有可以擁有的,都是理所當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