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小學校為何沒有人
文/楊微屏
我不知道,如果一所學校只剩下一個人,或者一個年級只有一個人,很多年後這些小孩變成大人後,會有甚麼心情,既不能舉行同學會,或舉行那一屆的回校日,因為就只有他一個人。
是誰造成“小學校”沒有華裔學生來源,名校卻是許多人擠爆都想用各種管道,包括用錢用人際關係疏通,都硬要把自家孩子擠進去?
華校發展在大馬基於滲入政治因素,幾十年來變得悲情而敏感,華人最怕政府要關掉任何 一所華小、獨中或國民型中學,所以很多年後即使地方上的小學校,面對沒有學生來源,或者沒有華裔學生以致全校以友族學生佔多數,都沒有人敢讓學校關掉,否則就肯定會是全國華社對準的千古罪人。
新學年,來自檳城的一年級新生溫勝俊,越州到太平大直弄益華小學報到,順應一個大時代的華裔情意結,他一個小孩變成這所學校唯一的學生,學校因此不會因為所有學生畢業了又找不到新生來源而可能會被關閉。
小孩背負的是偉大使命,還是不符合理性與資源分配,是不同立場的人各有的看法。
不做華教的判官,但想起大多數華裔家長的心態。
這要從我家獨生女小學一年級開始說起,當年孩子報讀最接近我們家的華小時,全校人數約千多名,一直穩健的發展,附近的居民樂意把孩子送去求學。然後孩子進去後,學校的學生人數卻逐年下降,平均每年少百多個,結果到孩子小學六年級畢業時,全校學生剩下400多名。
為甚麼會這樣?
答案不是這所學校辦得不好,而是在那幾年的過程中,教育局改變分配中學配額的方式,不再像過往般讓在小六評估考試中獲7A的學生,升上區內的“名校中學”,反之把優秀生根據地理形式分配到同一區域的中學。
因此,很多家長都為孩子轉校,轉到其他可以讓優秀生直接獲分配到該“名校中學”的小學。在籍的學生轉校,一年級新生則根本不需要再考慮報讀這所學校,因此區內就出現了不平衡的學生來源現象,我的孩子的學校每年減少好多學生,而一些小學則面對太多人要擠爆現象。
過程中,很多家長來問我:你的孩子是優秀生,為何你不讓她轉校?留在這所小學,最後只會導致她進不了名校。
我沒有給她轉校。因為我沒有要她進去名校中學。我在她同意下把她送進去一所只有400多名學生的獨中。
當她以很多A的優秀成績進入那所獨中時,周圍的人都要發瘋了,他們說她媽媽神經病,浪費優秀人才,明明媽媽就是記者可以有機會嘗試人脈管道讓她進去名校,為甚麼卻不?
就是不要。
可是,6年後,現在我的孩子在這所獨中唸到中學最後一年即高中三了,這所獨中今年首度學生人數突破一千人,很多六、七個A的優秀生都爭著來報讀,這幾年校方都要舉行新生入學考試來篩選錄取新生。
過程中,有很多人進不到這所學校,竟然來問有沒有特別人脈管道可以讓孩子進去?
唉,名校情意結。
我見証自己的孩子所唸的小學,從逾千名學生高峰時期變成她畢業時剩下400人的窘境;也見証自己的孩子從只有400多名沒有人要讀的獨中,變成今年逾千人的“盛況”,前6年、後6年,真是感慨。
所以,為甚麼一些華校會沒有華裔學生,是政府的錯還是社會的錯嗎?都不是的。
答案,大家該都知道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