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微屏
最近所見的世界新聞和本地新聞大都偏向隱晦,然而昨早走進吉華獨中采訪“不只是閱讀”生活營開幕儀式,看見學生們對外收集公眾捐獻的二手書書展,書香散發溫熱閱讀的光,隱晦的心靈因此也被照耀得溫暖起來。
這個屬於學校“閱光團隊”舉辦的系列推行閱讀的活動,在聯課處教師帶領下由校內一群高中一學生籌辦,推動進入社區的閱讀活動,希望能在被形容為“文化沙漠”的米都,點燃閱讀的光,讓更多人因愛書而心靈受到啟發和成長。
在孩子們籌備的過程中,也聽到孩子們分享的一些經歷,為了讓活動更有意義和充滿創意,孩子們同時也考慮到書價帶來的經濟問題,就想出了一個創意亮點,以創意而實惠的構思嘗試不一樣的東西。
其中的亮點是孩子們籌劃的二手書展,采取“以書易書”的分享概念,書展特意以稱斤的噱頭,制定點數交易方式,以鼓勵人們用舊書來換取書籍。凡攜同舊書前往書展者,可得相應的點數值以換購書籍,亦可以現錢兌換點數,這似乎有效的鼓勵更多人前來采集書香。
有趣的二手書展取名“暗香書影”,配合“閱光”主題,讓人感覺到那隱藏在書里的暗香和影子,等待書的知音來散發出心靈的光和亮。
看見孩子們在籌辦生活中時面對不少問題和挫折,雖然已數度通過本地各華文報章宣傳召募營員,但在生活營日期非常逼近的前兩天,營員的人數和預定目標落差很遠,孩子們一度感到挫敗於文化沙漠中推動閱讀原來那麼難……。
不過,柳暗花明又一村,到了生活營開始時,營員從四面八方到來,人數超過60人,像一點一點的光突然匯集亮起來的感覺,讓人重新對推動閱讀的努力燃起了希望。
讓人感動的是,這批愛閱讀的孩子們在籌劃活動時,雖然面對一些技術上的問題,卻仍沒有放棄,假期中他們所主辦的“不只是閱讀”生活營,真的不只是閱讀書籍,也包括闖關遊戲、看電影以從中連接閱讀,通過玩樂遊戲、音樂去体驗生活、閱讀与文字的魔力。
他們所要帶出的訊息是,所謂閱讀不僅止是通過書籍,通過生活、電影、音樂其實也是在“閱讀”著一種經驗和心情感受。
而二手書展和生活營過後,這項“閱光計劃”將遴選區內一些微型華小推行晨讀計劃和協助有關學校整理圖書館,把收到的二手書也分贈到這些微型華小,賦予書的第二次生命同時,也進行著深入社區的人文關懷活動。
當孩子們在開幕儀式後進入營內,我和董事、校長們在茶敘閑聊時,有感於這幾個主要統籌“閱光”的孩子們,本身從小就是和書做好朋友。家長在孩子出生後的前5年,如果付出引導孩子閱讀,在孩子5歲之後就會有意想不到的長遠收獲,因為書就是孩子們生活中自然存在的一部份,閱讀的光就在暗香書影里,比預期中更有效的開拓孩子們的思考力和視野。
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人生扣殺球
文/鄭翊
湯杯羽球賽帶着小小的遺憾結束了。
記得那几天的微信、臉書都不斷被thomas這個詞刷屏。已經好久沒關注羽球賽了,我卻在听聞大馬隊,和另一匹黑馬日本隊一起闖入決賽后,終于忍不住跟着老爸關注起來。
從小我心目中的神,拿督李兩局輕取對方,穩穩拿下第一分。住我家隔壁兩條街的陳文宏和他搭檔肥哥雲天豪,在三局惡戰后敗掉。而小帥哥張維峰的敗陣有點在大家的意料之外。
第二雙的那場,我覺得情況開始不樂觀,所以翹掉不看,結果他們竟然贏了。而最后的劉隊長,用大家的話來說簡直就是“睡醒了”,居然和排名懸殊的對手惡戰了三局。
雖然無緣湯杯,但是我覺得不重要。我國7個選手的拼勁,都精彩地呈現在我們眼前。那几個小時,全國上下同心憤慨,哀喜榮辱都緊緊相連。
我真的很佩服第二雙的兩位(抱歉大哥們我又忘了你們的名字)。如果是我,在看見隊友連輸兩場后,信心一定會大挫,覺得自己一定也不行。或許這就是成為國手的最基本條件——強大的心理建設。無懼前挫,勇往直前。
劉隊長那一場球,牽扯着這屆球賽的胜負。不敢想象他承受的壓力是有多大。但是看見他“睡醒”,在場上緊追對手比分,我除了緊張,更多是為他感到驕傲。他克服了既有的心理障礙,打出了漂亮精彩的3局。
也許,不論打球或過生活,心態永遠是主導方向的哪一個。只有心態調整正确,我們才能堅定不移地朝目標堅持下去,擊出人生中漂亮的扣殺球。
我看了几場比賽,還是不太分得清日本人長長的名字。他們的胜利,帶給我的是淡淡的遺憾。
看見劉隊長黯然退場,我真心為他難過。我想我們都能明白這种感受,明明垂手可得,卻偏偏就是差一點。
臉書上有人認為其他選手辜負了拿督李的努力,我只覺莫名其妙,難道你看不見劉隊長、維峰、雲陳的全力以赴嗎?有人只曉得po狀態哀嚎說“特假沒了”,卻不知道,7個人的奮力,都需要我們的鼓勵与肯定,也值得我們的敬仰。
然而,胜敗,日子終究還是要過的。就像我們隔天都還是要去上學一樣。
這場球賽,另外讓我印象深刻的,有RTM1講評員的煩人,還有攝影机不斷捕捉到的,某個喜歡用旗子罩頭捂臉的大哥。
湯杯羽球賽帶着小小的遺憾結束了。
記得那几天的微信、臉書都不斷被thomas這個詞刷屏。已經好久沒關注羽球賽了,我卻在听聞大馬隊,和另一匹黑馬日本隊一起闖入決賽后,終于忍不住跟着老爸關注起來。
從小我心目中的神,拿督李兩局輕取對方,穩穩拿下第一分。住我家隔壁兩條街的陳文宏和他搭檔肥哥雲天豪,在三局惡戰后敗掉。而小帥哥張維峰的敗陣有點在大家的意料之外。
第二雙的那場,我覺得情況開始不樂觀,所以翹掉不看,結果他們竟然贏了。而最后的劉隊長,用大家的話來說簡直就是“睡醒了”,居然和排名懸殊的對手惡戰了三局。
雖然無緣湯杯,但是我覺得不重要。我國7個選手的拼勁,都精彩地呈現在我們眼前。那几個小時,全國上下同心憤慨,哀喜榮辱都緊緊相連。
我真的很佩服第二雙的兩位(抱歉大哥們我又忘了你們的名字)。如果是我,在看見隊友連輸兩場后,信心一定會大挫,覺得自己一定也不行。或許這就是成為國手的最基本條件——強大的心理建設。無懼前挫,勇往直前。
劉隊長那一場球,牽扯着這屆球賽的胜負。不敢想象他承受的壓力是有多大。但是看見他“睡醒”,在場上緊追對手比分,我除了緊張,更多是為他感到驕傲。他克服了既有的心理障礙,打出了漂亮精彩的3局。
也許,不論打球或過生活,心態永遠是主導方向的哪一個。只有心態調整正确,我們才能堅定不移地朝目標堅持下去,擊出人生中漂亮的扣殺球。
我看了几場比賽,還是不太分得清日本人長長的名字。他們的胜利,帶給我的是淡淡的遺憾。
看見劉隊長黯然退場,我真心為他難過。我想我們都能明白這种感受,明明垂手可得,卻偏偏就是差一點。
臉書上有人認為其他選手辜負了拿督李的努力,我只覺莫名其妙,難道你看不見劉隊長、維峰、雲陳的全力以赴嗎?有人只曉得po狀態哀嚎說“特假沒了”,卻不知道,7個人的奮力,都需要我們的鼓勵与肯定,也值得我們的敬仰。
然而,胜敗,日子終究還是要過的。就像我們隔天都還是要去上學一樣。
這場球賽,另外讓我印象深刻的,有RTM1講評員的煩人,還有攝影机不斷捕捉到的,某個喜歡用旗子罩頭捂臉的大哥。
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閱光
文/鄭翊
多事之秋。
最近正和4個好友如火如荼籌辦着一系列的閱讀活動,包括二手書展、生活營、講座等等。
想概念名字時,五個人圍成一圈,咬着菊花茶吸管,亂掰着什么“書劍恩仇錄”、“墨香”這樣的爛梗。最后神來一筆提出“閱光”,一律通過。
閱讀在生活中其實就像一束光,穿透生命,反射人生百態。
自小我酷愛閱讀,雖然在很小的時候,常常撕爛書以示我對它們的熱愛。但無可否認,閱讀的習慣讓我成為如今的我,為文字能力打下基礎,也學會轉換角度思考。
然而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家,愛閱讀的人沒有多少個。這一代都普遍認為閱讀就是看書,一點都不比電腦好玩,從而潛意識抗拒閱讀与知識。在這里,閱讀是需要被推廣的,所以我們策划了“閱光”系列。
策劃活動其實很好玩。像那二手書展,我們擬定在月尾25日至30日在吉華獨中開辦,因此半個月前就開始征收二手書,本意是“以書易書”,分享書香。
在高人指點下,我們采用了稱斤式的方法來交易書,比如你拿了一本書過來,我就當場幫你稱重,得198g換取2個點數。這些點數就可以在書展上換購書籍。屆時如果沒有點數,3令吉可換取1點。所以單單想象“小說一斤十五塊”這樣的叫賣,就覺得超好玩的。
閱讀不只是閱讀,除了書与紙,我覺得也可以在音樂電影中閱讀到生活。
“不只是閱讀”中學生活營的概念就是這樣。預計讓中學生參与的閱讀營,我和兄弟一號參考了著名跑人節目,興致勃勃設計着闖關游戲,搜尋了小說改編的電影,同時還在設想如何營造輕松的氣氛,讓營員能夠理解閱讀可以很好玩、很輕松,不枯燥。
策劃大型活動,其實要考慮的東西很多。慶幸我們身在一個支持學生活動的學校,獲得了董事的贊助,否則經費會是個大問題。
對于不擅辭令的我,聯絡分享會講師簡直就是超挑戰,戰戰兢兢發出邀請又害怕被拒絕,受邀后還要商討細節,簡直可怕。還有招人參与活動,當然錢不是問題,人才是大問題。
二手書征收一開始其實反應不熱烈,嚇死我們了,還以為會失敗,甚至至今我們都在苦惱中學閱讀生活營的營員人數問題。
總之,辦活動簡直就是折磨人。下星期還有期末考,我快暴斃了。希望我能越挫越勇,祝活動順利進行!
對了,如果有興趣了解參与本人与同學策划的活動,歡迎上臉書搜尋“吉華獨中閱光”了解更多詳情。歡迎加入這場閱讀盛宴。我絕對沒有在打廣告,沒有喔。
多事之秋。
最近正和4個好友如火如荼籌辦着一系列的閱讀活動,包括二手書展、生活營、講座等等。
想概念名字時,五個人圍成一圈,咬着菊花茶吸管,亂掰着什么“書劍恩仇錄”、“墨香”這樣的爛梗。最后神來一筆提出“閱光”,一律通過。
閱讀在生活中其實就像一束光,穿透生命,反射人生百態。
自小我酷愛閱讀,雖然在很小的時候,常常撕爛書以示我對它們的熱愛。但無可否認,閱讀的習慣讓我成為如今的我,為文字能力打下基礎,也學會轉換角度思考。
然而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家,愛閱讀的人沒有多少個。這一代都普遍認為閱讀就是看書,一點都不比電腦好玩,從而潛意識抗拒閱讀与知識。在這里,閱讀是需要被推廣的,所以我們策划了“閱光”系列。
策劃活動其實很好玩。像那二手書展,我們擬定在月尾25日至30日在吉華獨中開辦,因此半個月前就開始征收二手書,本意是“以書易書”,分享書香。
在高人指點下,我們采用了稱斤式的方法來交易書,比如你拿了一本書過來,我就當場幫你稱重,得198g換取2個點數。這些點數就可以在書展上換購書籍。屆時如果沒有點數,3令吉可換取1點。所以單單想象“小說一斤十五塊”這樣的叫賣,就覺得超好玩的。
閱讀不只是閱讀,除了書与紙,我覺得也可以在音樂電影中閱讀到生活。
“不只是閱讀”中學生活營的概念就是這樣。預計讓中學生參与的閱讀營,我和兄弟一號參考了著名跑人節目,興致勃勃設計着闖關游戲,搜尋了小說改編的電影,同時還在設想如何營造輕松的氣氛,讓營員能夠理解閱讀可以很好玩、很輕松,不枯燥。
策劃大型活動,其實要考慮的東西很多。慶幸我們身在一個支持學生活動的學校,獲得了董事的贊助,否則經費會是個大問題。
對于不擅辭令的我,聯絡分享會講師簡直就是超挑戰,戰戰兢兢發出邀請又害怕被拒絕,受邀后還要商討細節,簡直可怕。還有招人參与活動,當然錢不是問題,人才是大問題。
二手書征收一開始其實反應不熱烈,嚇死我們了,還以為會失敗,甚至至今我們都在苦惱中學閱讀生活營的營員人數問題。
總之,辦活動簡直就是折磨人。下星期還有期末考,我快暴斃了。希望我能越挫越勇,祝活動順利進行!
對了,如果有興趣了解參与本人与同學策划的活動,歡迎上臉書搜尋“吉華獨中閱光”了解更多詳情。歡迎加入這場閱讀盛宴。我絕對沒有在打廣告,沒有喔。
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時間都去了哪
文/楊微屏
從3月至今一直被周圍的人死亡的陰影籠罩,從生活中熟悉的人,到采訪工作中一直不斷接觸的死亡個案,進出喪府的心情就像魔咒催眠,常常處在低能量中。
今早起身不久後就馬上進行的采訪任務,又是前往一個喪府了解情況,感慨的是驟逝的女教師在12天前仍不知道本身患有任何疾病,當天嘔吐時她和家人都還以為是食物中毒所致,但送院後卻發現原來是潛伏沒有徵兆的先天性病症動脈瘤,突然發現時卻已經是腦部出血,手術後昏迷不醒,甚麼都來不及交待就走了。
女教師的丈夫說,她生前最關注的是兩個孩子,可是沒有徵兆下發生事故,所以也沒有任何事前交待,讓人感慨生命無常,不在人的掌握中。
在采訪回程中,心情低落,最近太多人突然就在沒有任何警示下驟然去世,感覺到做人其實很辛苦,最終不管以甚麼方式死去,但終究還是會離世。
難怪,周圍很多朋友都不願意再生孩子,理由是做人很辛苦,為甚麼還要再去讓一個生命來到世界受苦。
當然,這是悲觀的想法,然而在感嘆死亡的神出鬼沒之際,從別人的死亡中反思的是對於在世的日子,我們消耗的時間都用在了哪裏?
上周五孩子的學校舉行“家長日”,看到已升上高中一的孩子,和她班上的孩子們都已經較4年前剛剛進中學時,長大了很多,時間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歲月的增長,然後映出了逐漸老去的我們。
家長日的主題曲是《時間都去了哪》,不停的播放提醒人們珍惜和感恩年紀越來越大的父母親。
在心情低靡的這些日子,我喜歡這樣子在孩子的學校內,於家長日進行老師、孩子和家長之間的親職交流和親子互動,有素質的時間進行交流,暫時把對生命無常的恐慌和無助放到一邊,而把希望放在生命的延續所展望的未來。
生命可以很長,也可以很短,每個人都不知道最後一天是幾時,也未必可以在最後一分鐘的呼吸前,來得及問自己,這一生的時間都去了哪?
人生不就是這樣,小時候在成長中學習生活的本能,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吸收知識,為學業、為玩樂、為同伴而生活。到了中年時期則為家庭、為兒女、為生計而奔忙,一些有反哺之心的良知的人則會想到父母親。然後到了老年,就是在有限的生命中活一天賺一天。
而生老病死如今不再是定律,一個意外、一個病症,都會逆轉生命的規律,很多人也來不及老就死了。
而在有限而無常的生命中,我不懂別人,我覺得再忙也分配得出時間去陪伴父母、孩子和親人,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自問時間都去了哪,不要忘了生命中重要的人需要我們抽出時間陪伴。
從3月至今一直被周圍的人死亡的陰影籠罩,從生活中熟悉的人,到采訪工作中一直不斷接觸的死亡個案,進出喪府的心情就像魔咒催眠,常常處在低能量中。
今早起身不久後就馬上進行的采訪任務,又是前往一個喪府了解情況,感慨的是驟逝的女教師在12天前仍不知道本身患有任何疾病,當天嘔吐時她和家人都還以為是食物中毒所致,但送院後卻發現原來是潛伏沒有徵兆的先天性病症動脈瘤,突然發現時卻已經是腦部出血,手術後昏迷不醒,甚麼都來不及交待就走了。
女教師的丈夫說,她生前最關注的是兩個孩子,可是沒有徵兆下發生事故,所以也沒有任何事前交待,讓人感慨生命無常,不在人的掌握中。
在采訪回程中,心情低落,最近太多人突然就在沒有任何警示下驟然去世,感覺到做人其實很辛苦,最終不管以甚麼方式死去,但終究還是會離世。
難怪,周圍很多朋友都不願意再生孩子,理由是做人很辛苦,為甚麼還要再去讓一個生命來到世界受苦。
當然,這是悲觀的想法,然而在感嘆死亡的神出鬼沒之際,從別人的死亡中反思的是對於在世的日子,我們消耗的時間都用在了哪裏?
上周五孩子的學校舉行“家長日”,看到已升上高中一的孩子,和她班上的孩子們都已經較4年前剛剛進中學時,長大了很多,時間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歲月的增長,然後映出了逐漸老去的我們。
家長日的主題曲是《時間都去了哪》,不停的播放提醒人們珍惜和感恩年紀越來越大的父母親。
在心情低靡的這些日子,我喜歡這樣子在孩子的學校內,於家長日進行老師、孩子和家長之間的親職交流和親子互動,有素質的時間進行交流,暫時把對生命無常的恐慌和無助放到一邊,而把希望放在生命的延續所展望的未來。
生命可以很長,也可以很短,每個人都不知道最後一天是幾時,也未必可以在最後一分鐘的呼吸前,來得及問自己,這一生的時間都去了哪?
人生不就是這樣,小時候在成長中學習生活的本能,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吸收知識,為學業、為玩樂、為同伴而生活。到了中年時期則為家庭、為兒女、為生計而奔忙,一些有反哺之心的良知的人則會想到父母親。然後到了老年,就是在有限的生命中活一天賺一天。
而生老病死如今不再是定律,一個意外、一個病症,都會逆轉生命的規律,很多人也來不及老就死了。
而在有限而無常的生命中,我不懂別人,我覺得再忙也分配得出時間去陪伴父母、孩子和親人,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自問時間都去了哪,不要忘了生命中重要的人需要我們抽出時間陪伴。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