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

處理內心,度一度

文/楊微屏

看見周圍一些朋友把全副心思都花在年紀小的孩子身上,彷彿看見當年的自己,到現在我還是感覺好像昨日才把女兒生出來,事實卻是她下個月就要慶祝16歲生日。

陪伴青少年孩子的方式,和照顧幼小孩子的相依戀是不同的,從女兒踏入青春期顯現出叛逆時,喚起自己當年青少年期的映像,想到當年自己誓言未來當了人家媽媽時,絕不會再用母親當年對我的方式複制在孩子身上,所以我一直學習如何在青少年的“孩子學”這門功課中成長和調適。

從她12歲開始,我就慢慢把她當成“大人”看待,走在路上不再牽她的手,在她朋友面前不會去觸摸她。但是私下無人時,我常常會要求她給我一個深深的擁抱,並且告訴她,我愛她。

感覺到她的情緒不穩和憂傷時,我會讓她知道,如果她覺得要向我傾訴,我一直在,隨時在,願意放開懷抱聆聽她傾訴,陪伴她哭泣。

但是,因為已經在心理上把她當作一個大人,而自己也曾經走過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青春年代,因此絕對理解不是每件事情都可以對媽媽說,如果不能對媽媽說,沒關係,那麼有可以傾訴的朋友也很好。要不然,用文字來作為釋放自己的管道,也是一個療程。

假期和她坐在咖啡館里,我一邊想著自己當年的16歲,一邊和女兒分享當時自己的心情,當年我沒有傾訴心事的對象,而且我經歷的是許多不被祝福而且不被看好的事情,所以後來事情的結局變得很糟糕時,更是無法向任何人傾訴,只能自己通過寫詩、寫文章、寫日記的方式釋放自己,自己處理內心的問題。

然而,因為青少年時期度得過,所以後來成長以後,就能堅強的處理內心,真正重要的事情,真的不是能夠告訴任何人的,只能自己用時間去處理和調整內心的變化,因為世上終究沒有過不去的事情,所有問題最後都會如過眼雲煙,處理內心就是一個度與不度的關鍵。

女兒的敏感、感性和堅定,我都看在眼里,但作為一個母親,而且在她身上看見一個隱藏著的當年的自己時,當然我關心,但不擔心。

每個青少年都要從逆境中學習處理自己的心情,否則有一天離開了家,自己在外生活時,周圍沒有平常依賴的家人和朋友時,度不過就可能會釀成悲劇。

以一個母親的心,當這兩天看見關於一名理大生因壓力而在畢業在即失去生命的新聞時,絕對可以理解他父母的傷痛。父母不管如何都有能力把孩子撫養長大,但卻不一定能協助孩子處理內心問題。

孩子的心要堅強,也並不是突然間就能形成,尤其現在所謂的“草霉族”真正衍生來源是父母自小過度的呵護,不讓他們承受一點點失敗甚至失望,所以父母也要檢討自己是不是太過保護孩子,而使到孩子不懂得甚至沒機會處理自己內心的起落。

我記得,我的外甥在16時曾經跟我說,他知道有一些事情,如果他去做了會失敗,但他不希望長輩因為他會失敗而阻止他去做,至少他要嘗試了失敗的滋味,那麼未來他才會更堅強的面對他的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