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翊
最近和友人聊起理想總是特別帶勁,可能在這年齡段,少年可以揮霍的也只有想象和夢。我們說起未來總是充滿憧憬,然后很快就想起自己目前能力的差距,突然就覺得前路茫然。
好友是美工科生,他最常做的舉動,就是盯着手機里Instagram或Pinterest里网路畫家上傳的畫作,然后長嘆:“我什么時候才能畫出這樣的東西。”
我常覺得自己的吉他練習進度很差勁,自從開始學習以來就沒怎么自信過,在Youtube上看的影片里吉他手指尖飛快有力,似乎總是遠遠甩我几條街。
有一次聊起,好友問,你有沒有覺得好像永遠都有比我們厲害的人?
對啊就是永遠都是有啊。學無止境這句話也許無比貼近現實,我們越過一座高山,又會看見更險的峻岭,然后繼續追赶攀登。
仔細想想,其實,我們總是在追赶前方遙遠的高大的背影,卻渾然不覺我們也在路程中成長,超越了從前,也成為了別人眼中的背影。
如果你有一天回頭看見后頭別人在仰望自己,滿足了覺得自己足夠強了,就學到這里停止,那么你的成就或許也就局限在這個點了。所以我和好友一樣,從來都不敢回頭,不敢停下腳步,只想變得更好。
這樣似乎是完美主義作祟,總是不滿足于目前的成就,一直覺得自己還沒有成功。我想若沒有這种想法鞭策,我們也不會那么努力去前進。我很早就開始覺得,若是對自己沒有設定要求,沒有逼着自己前進,等到你哪天后悔了,也沒有人會同情你。
順帶一提,我在考着試。我背好所有公式、做完所有課本例題了,可是信心滿滿翻開考卷,就覺得課本和考題的差异,就像難度A變難度SSS一樣。果然學無止境,在一份很難的考題之后,只會有更難的考題出現。
我要說的有兩件事。如果遇到比你更強的人,不要灰心,只要堅持下去,請記得那也許就是未來的你。然后也要記得,強者前面,總是有一道更加偉岸的背影。
人生就是這樣,一條永無盡頭的路,但不絕望,只有希望。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為了孩子,不是面子
文/楊微屏
董總風波看了就心煩,其實不想知道他們到底在吵甚麼,但我的孩子在獨中唸書,就從一個家長的立場來看,引來社團註冊局插手的跡象,令人感到非常擔心。
董總,對家長來說,就好像政府學校的“教育局”角色,董總的行政部門則相等於“政府部門”。在這種情況下,不管董總兩派鬧得怎樣或更換領導層,行政部的操作應該是正常運作而不受這些外來因素影響,這相等於大馬政府不管是由國陣還是民聯政府執政,各黨是否有派系斗爭,但國內的“政府部門”都還是不受影響的正常運作。
然而,兩派人馬吵到上法庭,還不肯罷休的入侵行政部,驚動了社團註冊局,接下來會有甚麼結果,讓人冒汗。
到底誰才能有權力來平息董總的糾紛,可以把那些不聽庭令、不遵循章程的人糾正過來呢?
很多聲音都在進諫,但固執的兩派人馬還是硬碰硬,沒有人願意各退一步,爭的只是各自的面子問題和一口氣,而忘記了初心是為華教。
很多年前,眼看在政府學校唸小學的女兒快升中學了,周圍很多朋友和我一樣逐漸對政府學校的教育制度朝令夕改、存有不公平固打制、以及種種隱憂而感到焦急,因為教育對孩子的未來是最重要的影響關鍵。
然而,那時候,我可以那麼堅定的告訴朋友們:如果對政府教育沒有信心,那麼我就不跟了。
所以,孩子送進了獨中求學,而且這幾年也體驗了獨中教育越辦越好,正慶幸當年做出的是正確的選擇,對獨中教育的前景充滿信心時,董總領導層卻鬧出了一發不可收拾的風波。
沒有人否決董總領導層當年對華教的付出,但抱著曾經的功勞,不代表必須漠視現今需要改變的步伐和心態,當家長和學生投予滿滿的信心之際,董總領導層卻忘記了初衷,忘記董總的存在是捍衛華教的斗爭,而不是人與人之間的面子。
每一年開學,獨中生增長率讓人雀躍,盡管政府多少年來都不肯承認統考文憑,但卻無阻家長和學生報讀獨中的信心。資源缺乏,政府不撥款,但支持華教的人卻相信董總作為火車頭,可以帶領大家一起守護華教尤其獨中穩健的成長。
現在,不只是失望,更多的是擔心。當董總自家的內斗,驚動了社團註冊局插手,結果會是甚麼呢?
可能,這時候已經有人在旁掩咀偷笑,甚至不必偷笑,就光明正大的譏笑,他們會覺得,不是誰在消滅華教,而是所謂華教人士的守護者,自己企圖去毀滅華教和獨中的前路。
就從一個家長的立場來說,我想說的是,請那些斗得焦頭爛額的人,回一回頭,正視孩子們在學習母語,接受母語教育的未來和前途吧!
為的應該是孩子,不是面子。
董總風波看了就心煩,其實不想知道他們到底在吵甚麼,但我的孩子在獨中唸書,就從一個家長的立場來看,引來社團註冊局插手的跡象,令人感到非常擔心。
董總,對家長來說,就好像政府學校的“教育局”角色,董總的行政部門則相等於“政府部門”。在這種情況下,不管董總兩派鬧得怎樣或更換領導層,行政部的操作應該是正常運作而不受這些外來因素影響,這相等於大馬政府不管是由國陣還是民聯政府執政,各黨是否有派系斗爭,但國內的“政府部門”都還是不受影響的正常運作。
然而,兩派人馬吵到上法庭,還不肯罷休的入侵行政部,驚動了社團註冊局,接下來會有甚麼結果,讓人冒汗。
到底誰才能有權力來平息董總的糾紛,可以把那些不聽庭令、不遵循章程的人糾正過來呢?
很多聲音都在進諫,但固執的兩派人馬還是硬碰硬,沒有人願意各退一步,爭的只是各自的面子問題和一口氣,而忘記了初心是為華教。
很多年前,眼看在政府學校唸小學的女兒快升中學了,周圍很多朋友和我一樣逐漸對政府學校的教育制度朝令夕改、存有不公平固打制、以及種種隱憂而感到焦急,因為教育對孩子的未來是最重要的影響關鍵。
然而,那時候,我可以那麼堅定的告訴朋友們:如果對政府教育沒有信心,那麼我就不跟了。
所以,孩子送進了獨中求學,而且這幾年也體驗了獨中教育越辦越好,正慶幸當年做出的是正確的選擇,對獨中教育的前景充滿信心時,董總領導層卻鬧出了一發不可收拾的風波。
沒有人否決董總領導層當年對華教的付出,但抱著曾經的功勞,不代表必須漠視現今需要改變的步伐和心態,當家長和學生投予滿滿的信心之際,董總領導層卻忘記了初衷,忘記董總的存在是捍衛華教的斗爭,而不是人與人之間的面子。
每一年開學,獨中生增長率讓人雀躍,盡管政府多少年來都不肯承認統考文憑,但卻無阻家長和學生報讀獨中的信心。資源缺乏,政府不撥款,但支持華教的人卻相信董總作為火車頭,可以帶領大家一起守護華教尤其獨中穩健的成長。
現在,不只是失望,更多的是擔心。當董總自家的內斗,驚動了社團註冊局插手,結果會是甚麼呢?
可能,這時候已經有人在旁掩咀偷笑,甚至不必偷笑,就光明正大的譏笑,他們會覺得,不是誰在消滅華教,而是所謂華教人士的守護者,自己企圖去毀滅華教和獨中的前路。
就從一個家長的立場來說,我想說的是,請那些斗得焦頭爛額的人,回一回頭,正視孩子們在學習母語,接受母語教育的未來和前途吧!
為的應該是孩子,不是面子。
2015年5月12日 星期二
詩人老師,永遠在
文/鄭翊
《与陳強華談詩——陳強華老師紀念展》日前在我學校安靜地辦起來了。我在協助備展的時候,看到听到感受到了一些事情,令我有小小的感触。
開展那天,學校的圖書館聚集了詩人和詩意。作為一個普通學生工作人員,我和其他同學一樣,安靜地站在旁邊,听他們輕聲討論着老師和老師的詩、在小小的展覽角落仔細游歷老師的一生。
這樣說好像有點矯情,但我沒有在用修辭手法,我真的覺得,那天早上穿過圖書館玻璃窗投射進來的光影跟平時不一樣,淡淡的,又有點溫暖。站在角落,似乎就能感受到老師生前,他的學生与同行對他的敬重愛戴。
后來有一場讀詩會。老師曾經的學生、朋友,文人墨客因為他圍成一個圈,坐在一起談他。我列席聆听,見證這一場以讀詩為名的老師追思會。
坦白說這場詩會讓我看見了很多不一樣的東西。比如說全校都知道副校長超級理性,出了名是鐵一般的男子,但他在詩會提及老師時,一度哽咽說不下去。比如說我听到一個個今天深深影響過我的師長,當年又是如何深受強華老師影響,而走到今天的育人子弟。
那天不知道誰說,也許是因為老師的滿腔詩意,又或是那簡單直率的生活態度,強華老師總是似乎沒有做什么實質性的事情,卻能在不知不覺中深深潛移默化身邊的學生与朋友。
以前老師在世,我甚至沒有上過老師一堂課,只是在下課放學的時候會找他。他看見我總是念叨着快去寫作。我跟他呆在一起,就是吃東西、寫東西、聊天、吃東西、寫東西……看起來好像沒有做什么,但我也不知道為什么,現在回想起來,才發現他就這樣在一言一行間,影響了我對寫作与生活的態度,不淺。
同校一位學妹沒有被老師教過,但她說,通過老師的詩句,似乎就能認識他這個人。老師离去,留下最愛的詩句讓后人重新認識他。
我想成為這樣的人。雖然我完全絕對不想要當教師,但我希望,不管我以后走哪一條路,我也能像老師一樣,用自己的人格和行為,去影響身邊的人。
生命中遇到過這樣的前輩,与他相處過,無疑是幸運的。
《与陳強華談詩——陳強華老師紀念展》日前在我學校安靜地辦起來了。我在協助備展的時候,看到听到感受到了一些事情,令我有小小的感触。
開展那天,學校的圖書館聚集了詩人和詩意。作為一個普通學生工作人員,我和其他同學一樣,安靜地站在旁邊,听他們輕聲討論着老師和老師的詩、在小小的展覽角落仔細游歷老師的一生。
這樣說好像有點矯情,但我沒有在用修辭手法,我真的覺得,那天早上穿過圖書館玻璃窗投射進來的光影跟平時不一樣,淡淡的,又有點溫暖。站在角落,似乎就能感受到老師生前,他的學生与同行對他的敬重愛戴。
后來有一場讀詩會。老師曾經的學生、朋友,文人墨客因為他圍成一個圈,坐在一起談他。我列席聆听,見證這一場以讀詩為名的老師追思會。
坦白說這場詩會讓我看見了很多不一樣的東西。比如說全校都知道副校長超級理性,出了名是鐵一般的男子,但他在詩會提及老師時,一度哽咽說不下去。比如說我听到一個個今天深深影響過我的師長,當年又是如何深受強華老師影響,而走到今天的育人子弟。
那天不知道誰說,也許是因為老師的滿腔詩意,又或是那簡單直率的生活態度,強華老師總是似乎沒有做什么實質性的事情,卻能在不知不覺中深深潛移默化身邊的學生与朋友。
以前老師在世,我甚至沒有上過老師一堂課,只是在下課放學的時候會找他。他看見我總是念叨着快去寫作。我跟他呆在一起,就是吃東西、寫東西、聊天、吃東西、寫東西……看起來好像沒有做什么,但我也不知道為什么,現在回想起來,才發現他就這樣在一言一行間,影響了我對寫作与生活的態度,不淺。
同校一位學妹沒有被老師教過,但她說,通過老師的詩句,似乎就能認識他這個人。老師离去,留下最愛的詩句讓后人重新認識他。
我想成為這樣的人。雖然我完全絕對不想要當教師,但我希望,不管我以后走哪一條路,我也能像老師一樣,用自己的人格和行為,去影響身邊的人。
生命中遇到過這樣的前輩,与他相處過,無疑是幸運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