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6日 星期四

理所當然



文/楊微屏

家長常常會感嘆現代的孩子樣樣東西得之容易,而覺得一切“理所當然”。

孩子逐漸長大之際,從日常的一些失措中,慢慢的省視到造就孩子的“理所當然”,父母本身也有責任。而家長的原生家庭狀況造就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影響教養出的孩子模式。

現代中學生考試前溫習功課的場合,常見是在高消費的咖啡館,米都家長也許感嘆當年學生時代是棸集在暹樾或一些宗教場所溫習功課,遠不如新時代的高度享受。

一些朋友分享心得,指要從小就“窮”孩子,不要讓孩子“富”慣,否則就難以從奢入儉。也有朋友堅持不讓孩子到咖啡館複習,要孩子留在家同樣可以把書讀好。

受限的孩子,在“得到”所要求的所謂自由和自主時,因為不是理所當然,才會感覺那是值得珍惜的“得到”。

當這些在咖啡館覆習的孩子,長大後到外國或外地升學時,父母是否還能承擔這樣的額外消費?尤其在馬幣大跌的形勢中,孩子們的留學生消費力就需要更自律。

這方面我承認有教養上的失誤,使到培養孩子消費價值觀上有隱憂。回顧在原生家庭中的自己,因為家人寵愛,即使只生於小康之家,但在物質上一直都是“理所當然”的得到,因此自己成為家長後,在這方面“捉緊”的尺度,不及許多同輩朋友的堅持。

關於經濟行情不好,匯率問題造就的負擔,時時會和可能將到外國升學的孩子討論,也讓孩子了解一旦成為留學生時要學習“克難”一些,可以選擇圖書館而不是咖啡館來溫習功課,以及課餘打工訓練成長的獨立,也減輕家長的負擔。

回想當年在吉隆坡求學,媽媽知道我課餘打工,跟我說不需要這麼辛苦,但我還是喜歡那種打工的自立自主的感覺。在原生家庭里的我,成長過程真的是太理所當然得到很多呵護。

而現在面對新生代的孩子,看到孩子的理所當然,有時會很生氣。孩子也會生氣,因為孩子在和其他人比較下自覺並沒有那麼理所當然,而在這拉鋸戰中浮現的價值觀,就需要重新通過協商和分析財務形勢找到平衡點。

所以,如果孩子有一天到外地求學,家長不要心疼,讓孩子去課餘打工接觸社會和人際磨練,可以從中省悟出一切原來不是那麼理所當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