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魂牽情愁



文/楊微屏

沒有雨紛紛的清明節,天氣旱熱到讓人頭昏腦脹,真是清明時節熱死人(熱的是活人)。

清明節對每個人的意義不同,有些人覺得這是華人傳統風俗,一旦流失了,就會感覺文化的根漸漸拔除,因此最好能代代延續,就像華人過其他節日般,源遠流長的承傳。

很多游子會在清明節回鄉掃墓,揣測遊子的心情,大都是少小離家老大回,年紀越大的時候就越牽起鄉愁,清明回鄉掃墓正好是聚集親人一起追思共同親人的機會,其實牽繫的是還活著的親人之間的情誼。

爸爸總是在清明節前,提醒我和姐姐去媽媽的墳掃墓,每次把花帶給媽媽後,坐在墳墓上就感嘆又過了一年,媽媽現在哪裏?總是覺得墳墓里,不再有媽媽。

其實,我在意的是還活著的人,去世後的人於我來說,感覺不到實際存在,就是不存在了。

我還是覺得,當人還活著的時候,給予關懷和愛,才是最實際和重要的事情。

我喜歡爸爸提出海葬的概念,人在一生走完後,離開那天,只要最親愛的人,專注的根據自己選擇的方式,進行最後的告別。不要有喪禮儀式,不要有任何人來瞻仰,因為人死了的臉和本來的臉是不一樣的,尤其被化妝師畫到臉有腮紅做大戲般,死了也不開心的。也不需要收取帛金,就這樣靜靜的在深深的專注的愛里,把身體火化後進行海葬,讓一切隨風吹拂,煙消雲散。

當然,這樣就不能在清明節讓後代掃墓。但是,如果一個人永遠把另外一個人放在心中,墳墓只是一個形式,沒有墳墓,人還是在心中。

有一天當我死去的時候,也要這樣。

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夢想起飛,誰是殺手


文/楊微屏

孩子的老師籌劃關於5個不同領域的人“夢想起飛”的活動,在飯聚中聊天時,突然聽到老師說:家長往往是扼殺夢想的凶手。

就是這句話,說中了我正在思索的掙扎心情。

剛巧那幾天我的思緒,都在盤旋孩子未來升學選系的問題,在現實與浪漫理想之間有僵持點,而變成一個母親後的我不再有趣,很多時候考量的層面都很現實,可是想到自己是不是在打擊孩子追夢的理想時,心里又有了掙扎,正在思考的時候聽到這樣的一句話,敲擊心底那個在夢後面躲起來很久的自己。

一直在思考如何讓人明白,尋求夢想和現實的平衡點,我覺得要具備令人安心的實力之際,衡量有能力面對現實需求的條件,才有能力去實現夢想,而夢想需要現實來支持。

在思索這個問題時,孩子的老師和一些朋友,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去思索,各自和我在討論中表達了各自的看法。

孩子有孩子的立場,而母親有時有擔心的地方。不一定是要去打擊她,但我比較在意的是在夢想中要考量實際如何并存。

不過,最後這個變得失去夢想的無趣母親,在思考中找到答案,終究不想扼殺夢想起飛。

我想,我的孩子如果願意深造,她要讀甚麼科系,只要我有能力供讀,我都會讓她去,她應該去追求她的夢想。

成全了她追夢的權利后,未來的她自己對自己負責就可以了。我不必擔心太長遠,誰的人生又一定是對的呢?我也沒有所謂對的人生。對錯也沒有定義。

在跟孩子溝通關於夢想的追求時,讓她知道了我的想法和要求,她需要讓我放心的是,她知道她正在堅持追求什么,然后用她的能力來讓我相信她追夢的堅持。然後有一天,即使不順利,她都有能力承受。

我希望在過程中,她聽取多一些不同層面和角度的意見,确認下自己的選擇,然后作好心理建設面對任何后果,确認下自己的能力是否具備追夢的條件,這是我希望她做的。這樣就可以,我相信她可以。

我自己不需要想太遠,她的人生應該是她去探索和負責。如果夢想受阻,只會一生不甘心,去追夢了,就沒有所謂遺憾。

自己的路自己走,每個人都是個体,孩子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