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你的孩子滿意你嗎?

文/楊微屏

“假設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每天一公里的路程,那麼子女對父母的愛總共是多少?”,這是上海交通大學期末考考題,讀到這個的同時,我也在想子女一般對父母教養的滿意度又到多少?

常常我們聽到父母對孩子的指望及達到合乎其心意的滿意度評價,可是孩子尤其很多事情其實喜歡收在心里的青少年孩子,對父母的滿意度又如何。

不懂乖乖的孩子是怎麼想,但我知道一般青少年的心底總有或多或少的叛逆,年少時作為人家的孩子,很多人碰上父母的教養方式傷害了感受時,都但願自己將來成為父母後,不會再複制同樣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

有些父母可以做到這樣,從自己的經歷中,面對眼前的青少年孩子時,宛如照鏡子般把過去的自己反映出來,因而存有同理心,而能以更寬容適當的方式來面對教養的責任。

然而,也有一些父母親,自己當年不喜歡父母用那一套來對待,並覺得成長時期心靈受傷,卻在成為別人的父母親時,不自覺的在轉移身份立場後,複制那一套自己不喜歡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因而損傷了親子關係。

而在不少家庭關係中,價值觀漸行漸遠的夫妻,往往是因為孩子而繼續忍耐維繫,然而孩子卻可能會變成某一方宣洩情緒的折磨對象,以作為報復或折騰某一方的工具,孩子變成不成熟的父母的“磨心”是不幸的。

這樣的關係,對孩子其實是成長期的最大傷害,因此也可能影響到未來對關係和婚姻失去信心。

這樣的父母,孩子肯定不會存有“滿意度”,複制報復性的教養造成的傷害更是親子關係的悲哀,作為這樣的父母,他的晚年如果會孤寂,孩子不願親近,其實也怪不得任何人。

作為父母,在想著是否滿意自己的孩子時,也順便想一想,你的孩子滿意你嗎?

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不要玩杯葛

文/鄭翊

据說每一個團体中,偶爾會有個人,總是大家杯葛的對象。

最近在辦某個活動的時候,同是工委的某位同僚因為說話不長腦,所以遭到大家的反感。背后說他坏話、用奇怪的方式盡量遠离他,大家唯恐他近身來。

去年尾,學校班長一度警告卻不見同學收斂后,就主動把偷帶手机的同學名字供出給了班導師。同學不悅于他的出賣,所以都不太理他。

我其實是站在他那邊的,我并不覺得他有做錯。或許一直以來對帶手机這件事,睜只眼閉只眼的我們才是錯了吧!

因為我支持他,所以每次提及這件事,都會被其他一些朋友,用嫌惡的語氣跟我嗆聲。雖然他說話直來直往偶爾帶刺,最近行事作風有時讓我不适,但他還是我的朋友。

我也曾經是那個被所有人遺棄在角落的人。那時三、四年級,大家不喜歡我,總是不理我,或者假裝和我做朋友,然后轉頭告訴別人說我最討厭鄭翊。我每一天去學校都希望時間赶快過去,比誰都想要快點畢業。

如果當初我有一個朋友愿意站在我身邊,或許我不會有今天那么偏激的性格。可惜那時真的沒有。我后來上中學,花了很長的時間,才學會信任朋友。所以在班長的事情上,我不愿意就這樣杯葛放棄一個我視為朋友的人。

有一陣子,我在被大家接納的時候,或許是出于報复心理,也許是害怕若不合群會惹眾怒,所以我都跟風,同學有不爽誰,我也不會去理那個誰,胡亂和同學一起說別人坏話,希望可以融入大家,不會被討厭。

偶爾夜半回想,我會發現其實我不喜歡這樣的我。明明自己就曾經是被傷害的那個,為何后來要用相同的方式去傷害別人。

我性格不好,我也有討厭的人,會不想和他說話、共事,偶爾還會背后諷刺人。我嘴巴賤,克制不了放箭,總是會對我討厭的人事物大放厥詞。

但現在該長大了,我希望以后即使討厭,我也能克制自己,放下偏見,淡然處之就好。

不要玩杯葛,不要用行動直接傷害一個人。因為那种被孤立,超越孤獨的感覺,真的很難熬。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童話暴力

文/楊微屏

中國福州一名小學三年級學生在老師命題關於王子與公主的作文題目後,以驚慄曲折的情節寫出王子發現公主和前男友在一起而珠胎暗結,迷暈公主後用棍狠打公主腹部20下至流產,過後王子與公主過著快樂的生活……。

老師覺得文章情節曲折有創意而給滿分,但同時又覺得文章內容意識有問題而放上網,結果在網絡上引起熱烈爭議。

關於王子與公主,關於美好的童話,在三年級的小男生的思維中醞釀出暴力元素,老師說是受港劇影響。然而老師的舉動也很矛盾,一邊給滿分,似已在道德價值和鼓勵創意方面有了掙扎,而老師進一步把文章放上網的舉動,對這個學生來說又會帶來何種層面的影響?

其實,童話暴力的“創始者”並非這名小男生,一直以來世界著名童話的許多殘暴情節,本來就受到爭議。最常受爭議的是《小紅帽》故事里,大野狼的肚子被剖開後裝入大石頭、《白雪公主》里的巫婆毒蘋果等,都潛藏可怕的“殺人手段”。

而許多公主在童話故事里,都在等待王子打救來改變命運,以嫁入豪門享福,更被視為塑造女性的愛慕虛榮心態,漠視了現代女性力求在各方面獨立以自強的能力。

關於“王子和公主結婚後,過著快樂的日子”,一直被視為婚姻的諷刺,因為背後等待的是柴米油盬和養兒育女引發的爭執與考驗。如果像小男生所說的王子棒打公主至流產後,還能一起過快樂的日子,似乎也是很多現代家暴的糾纏不斷情感。

小孩子依據本身的思維寫下了暴力童話,讓師長閱讀到了潛藏在內的暴力思維,而這樣的暴力思維在世界上,還潛藏在其他多少個孩子的思維和意識中呢?只是其他人沒有機會寫出來而已。

這其實是教育的反思面,因此每個作為家長、教師的人,是否都有關注孩子成長路上的教育資訊,包括從童話故事、書籍、電影、電視劇、網絡資訊等四面八方提供的元素,而影響了孩子在分辯道德和是非的標準。尤其在許多所謂的故事和劇情中,人性本來就沒有真正的正邪對錯是非黑白界限,孩子包括兒童和青少年未必能自己衡量拿捏。

而大人在驚訝童話暴力時,自己又曾經做了甚麼呢?

陪伴、關注,是重要的。道德價值和教養的事情,本來就不是一天里突然就形成後果,從小開始正視和一路引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需要長遠用心關注,暴力的源始和心里有沒有愛總是有關。

2015年1月8日 星期四

教養底線

文/楊微屏

一起謀殺案審訊過程中,豪門父親供証時自爆兒子在小學五年級時就開始吸毒,然後坐在証人欄幫忙涉謀殺案的兒子脫罪的父親,臉上仍看不到悔疚。

每次在案件開審前,見到這豪門的母親總是愛憐的把糖果和零食餵進兒子口中,而這已成年的兒子涉謀殺案審訊卻仍神情自若,談笑風生。

這一幕幕總是讓人難以釋懷。

我也是一個母親,當然懂天下的父母基本上都是愛孩子的,即使孩子是萬人唾棄,但父母總會不離不棄。

可是,作為一個母親,從這些縱容寵愛孩子過度的行徑,更讓人醒覺即使愛孩子,也要有家教底線,否則寵愛放縱出來的孩子,最終卻可能會危害到別人家的孩子。如果自家孩子是父母心頭肉,別人家孩子一樣是父母的寶貝。

這幾天社交網站,一個女生發佈被弟弟毆打的相片,並聲稱父母也一樣被打,背後的故事,據了解是父母長期都縱容兒子的惡行,源於寵愛過度的情意結。

這其實讓人擔心,如果暴力行動和犯罪傾向,長期被父母知道了卻不嚴正教養,任由孩子一錯再錯,是不是到有一天為人父母者終於死在自己寵出來的孩子手里時,才會後悔?

回頭看講究倫理的古書《三字經》說:“養不教,父之過”,再看看現在越來越多家庭奉行開明、朋友式的親子關係,這間中其實仍需要連結。作為父母,你可以和孩子像朋友這樣交心,可是卻不要忘記其實你並不是孩子的朋友,實際的身份還是孩子的父母,而這個身份是讓你有那個責任和權利,去把孩子引導到做人的正軌底線上。

你的孩子可以很任性、可以很“脫軌”,可以怎樣怎樣,但是卻必須要有底線,那個底線是你的孩子明白和知道他自己在做甚麼,而這底線是不會危害到別人,也不會把孩子自己推向犯罪的淵源。

2015年1月7日 星期三

文/鄭翊

長越大就越覺得時間飛逝,跨年不過就是一眨眼的時間,秒針一動就過去了。

新的2015年,對學生黨來說,最大的跨年禮物是天邊飛來的額外7天假期。但是不知道有多少個同學在歡呼的同時,會想起這段假期的筑基,是在半島水災的痛苦上?

我有家人住在吉蘭丹的那一方,据說一度淹到了近四層樓的高度,姑丈和表弟一度面對缺食水的窘狀。所幸最后叔叔、姑姑一家都移到了安全的地方,正在中風康复中的阿嬤也安然無恙。

這几個禮拜,除了見證洪水的殘酷,也看見了許多熱心人士的宅心仁厚。除了各大机构的官方籌資,民間也有不少獨立人士發起籌資活動,自組向周邊人籌募物資,安排運載到災區內。

我視如兄長的吉他老師一直是我敬佩的對象,這几天一直見到他在面子書上載照片,呼吁朋友捐贈支持愛心活動,跑上跑下幫忙接收物資。世界需要這樣一批有情義的熱心人,來抵御天災的無情。

這几天阿嬤的手机似乎出了問題,不管打給誰,總會不小心接通我的手机號。所以這几天我一見手机屏幕上跳出阿嬤的來電提示,就會丟下手邊工作馬上接起來,听着嬤嬤在電話那頭喊着某人的名字,然后笑着大聲回答說:“嬤嬤我是翊翊啦,你又打錯了”,然后阿嬤就會“咦”一聲,也笑起來。雖然打錯了,但是我們還是會聊上好几分鐘。

或許我就是在等這打錯的電話,來給這段假期添上一點點溫暖。

阿嬤第一句總是“你那邊有下雨嗎?”,第二句就是“你吃飽了沒?”。我莫名多了一點耐性,總是一字一句回答阿嬤的問題。或許這樣听着阿嬤說話,就知道吉蘭丹的他們沒事。

雖然如此,但水災造成的創傷并沒有減少,吉蘭丹被淹過,面目全非了。今年將到的新春,阿嬤阻止我們過去,沒辦法回去過年了。一場水災毀了几万人的家,也斷了我一年回鄉一次的机會。

摧毀只需要一瞬間,但建設卻需要花好長的時間。幫助災民重建家園,才是現下最重要的事情,首相的大腸杆菌其實根本不值得我們浪費時間一直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