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0日 星期四

讓孩子做回自己

文/楊微屏

在網上讀到俄羅斯冬季奧運會即將開鑼,著名美女小提琴家陳美將代表泰國參與障礙滑雪賽的文章,從而讀到關於她自小在母親精心栽培下成功的故事,而今她和母親關係破裂後,重新找回她自己當年想實現的夢想。

關於典型的“虎媽型母親”的教育方式,天下做媽媽的人看法是不同的,當然無可否認這樣嚴格栽培孩子成材的母親、或父親,過程中肯定比一般的父母付出更多心力、時間和精神。

不過,父母一心想要的,認為最好的,對孩子來說卻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認為是最好的。

曾經看過一段分享,一個鋼琴造詣很高的孩子在比賽中得獎後,被問及得獎後最想做的事情是甚麼。

孩子說:我最想做的是砸掉鋼琴”。因為他不想再練琴。

望子成龍、成鳳的父母有時總忘了自己的私心,其實在要求孩子務必要做到最優秀傑出時,他們是不會反問到底這是誰要的。

前幾天,在采訪工作中,一名14歲少年意外身亡後,我聽到一名同行問死者的父母:“如果你再見到他,你最想對他說的是甚麼?”

死者的父親說:“是不可能再見到的,最多只能夢見他。”

死者的母親說:我會叫他安心的走,去做他想要做的事情。

事實上,這位少年在生時,他的父母也讓他做他自己就好,孩子熱愛羽毛球,告訴朋友他並不期望在學業上有成就,但心願是能進入大馬羽球訓練學校,在羽壇大放異彩,而他的父母在他活著的時候,是完全支持他的,只是孩子的早逝使到一切心願已不能實現,但即使他逝世後,他的母親還是希望孩子能繼續去做他想要做的事情。

讓孩子做回他自己想做的事情。

讓孩子活著時可做回他自己,可以安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不是天下所有父母都懂的。只有那些被父母嚴格要求而自小不能做回自己的孩子,才會懂。

即使無法抹煞和否認付出過人心力、精神、金錢、時間的父母,肯定比一般父母更能塑造出孩子後天付出努力取得的高成就,但這是不是孩子要的,是重點。

如果孩子也甘心願意要配合父母的心願,變成父母想要那個樣子,而自己也覺得很好,那不是問題。

如果不是,是否,孩子可否做回他自己?

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再苦,我們都要學華文

文/鄭翊

“華教園丁”莫泰熙老師在我校兩天的華教故事課,着實讓我獲益匪淺。

一直以來,從華小到獨中,都心安理得在華文教育中成長。

但感謝莫老師的分享,才讓我明白,我們今天享有的華文教育,是在先賢堅持捍衛下,才保留至今的。

我們這代未曾經歷過當年的動蕩,僅僅聆听故事,只能感受到當事人的憤慨,實則沒辦法真正体會到那种難以言喻的澎湃情感。

林連玉、沈慕羽、林晃升……獨中歷史課本曾經出現的人名,至今我才開始明白他們到底付出了多少。從前只知道他們為華教的貢獻与犧牲,卻從來不太理解他們是為何而戰。

從莫老師口中得知,獨立以來,為了華教、為了中華文化、為了大馬華人不斷根,有多少真誠的人在無私付出。有的出錢出力,有的不畏強權發聲,有的甚至坐過牢。這些人一點一滴的努力,為今天求學中的我們,保存了學華文的權利。

小聲的說,兩天的華教故事課,我有不小心睡着的時候。惊醒后又有些愧疚,只覺辜負了台上人,也有負于先賢的奮斗。但是我听進去的,不少仍在腦子盤旋。

這些天仔細想想,只覺得身為大馬華族,除了銘記先賢的努力,我們還需要延續華教的精神。然而國中的朋友有些甚至都沒机會認識族魂、族英是何許人也,更何談知道華文教育來之不易。

華文教育是海外華人与母語文化聯系的最重要橋梁。但在体制下,60+1間的獨中、逐漸減少的華小,都隱隱喻着這座橋的不穩定。倘若我們頂着黃皮膚黑頭發,卻說不出一句中文,那便是一种恥辱。

我熱愛華文,也熱愛這個叫馬來西亞的國家。多元文化是大馬的特征,身為三大民族的其中一員,華人操着華語在這片土地行走。我希望,華教的路不會越走越坎坷。

然而,就算再坎坷,在華文教育中成長的我們,也要延續先賢的精神,為捍衛母語文化繼續努力。未來總是充滿寄望的,不是嗎?

下一次,當我們抱怨華文作業有多刁難、作文有多煩、SPM華文有多難考的時候,或許應該回想華教先賢的辛苦打拼。

再苦,我們都要學華文。

2014年2月5日 星期三

新年.回鄉

文/鄭翊

我爸的老家在吉蘭丹,每年過節我們都會回去一趟。從吉打到吉蘭丹要途經東西大道,每次六個小時多的山路都讓我坐得快吐。

但是回到去,看見久違家人的笑靨,我會覺得我吐幾次都值得。一年只能見到吉蘭丹的家人短短幾日,所以每次要回去前我都會很興奮。

新年對我而言,最重要的除了紅包,就是和家人團聚的情誼。

常常有人說最怕新年回家,聽到姨媽姑姐問成績問家事問戀情。我倒是沒有這種困扰,有時還很開心被問。一年只見一次,光看到大家的臉都高興了,才不介意他們問甚亂七八糟的問題。

平日一家三口同住,作為獨生的孩子,又很少與親戚接觸,說實在有點小孤單。回到老家,遇到堂妹、表弟妹們,我真的很高興,看到小小只的他們在我身邊轉悠。小輩中我年齡最大,總有一種我該保護他們的使命感。

叔嬸、姑姑、姨婆們都很疼我。每年回去短短時間,但是他們對我的好,我總是看在眼里。我珍惜回去老家的時光,卻也舍不得我的手機電腦。可能在他們眼里,我就是個IT仔,眼里只有手機,但他們還是沒有多說甚,一如既往親切。

今年奶奶臥病在床。但是我知道,她看到我們回去,心里很開心。總有點內疚,我只能在新年短假回去看她、照顧她。臨回去前,她告訴我媽,等明年我們再回來,她就一定可以恢复,成功站起來行走。新一年的期待,總是給予人無限希望。

今年的紅包雖然縮水不少,但是我其實只是嘴上說說,并沒有很介意。只要看到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頓飯,我就覺得很滿足了。

我不是一個孝順的孫兒,也不能隨時與父系家庭見面、相互關心。我想我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與家人多聯絡。我必須上進努力,保持閃瞎人的亮眼成績,然後在下一個新年,帶着滿滿的驕傲回去,讓家人以我為榮。

明年的新年。呵呵,開始期待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