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愛”,考幾分?

年底是孩子們考試的季節,大考小考政考統考,從幼稚園一直考到大學去。

我家Cool-cool虎若有所思的聊起,假如自己以實力考試得到某個分數,反之有人卻一起作弊而考到更高的分數,心里會覺得很不是味道。

我關心的是:“那你有作弊嗎?”,她說沒有。

考試的目的,是測試所吸收到的知識,懂得了多少。作弊是自欺欺人的作法,常常作弊的人終有一天會被“抓包”,以這種方式取得高分的作法是不實在的。

人格比分數重要,畢竟分數是一時的,人格卻是一輩子的。

向來我對Cool-cool虎的分數並不在意,但介意學習的過程中是否負責任和曾經盡力,當年自己不是“考試的奴棣”,如今也不要求孩子在分數主義下承受學習的負擔。

這份心情,就在前幾天於台灣親職專家游乾桂的“向善飛行──教育不能缺德”講座會上,更有進一步感觸。如果天下家長和教師都懂分數不是學習的目的,不該讓分數決定一切,甚至可能造成孩子喪失人格道德,我們的教育就不會像今天如此沉重。

最喜歡游乾桂這麼說:“考試分數不能當飯吃,太注重分數,愛會不見。現在就要教孩子‘愛’!”

他覺得好老師(我想應該也要包括家長吧?)會看見孩子不同的面向,不會只看分數,而是看孩子的專業、優點。教育工作者是鼓勵孩子造夢,教育是把孩子放在夢的天堂。(我想如果能這樣,孩子的學習會多麼快樂啊!)

深情的游乾桂對孩子最動人的期盼是:“教育中要求第一名是別人的事,最重要孩子快樂健康、要愛我!”(這句太棒了!)

如果孩子成績驕人,考試分數頂呱呱,卻不健康、不快樂,甚至連父母都不懂得愛,我想這跟養個機械人沒甚麼兩樣。

想到游乾桂說的“要孩子愛我”,心里不禁暗笑。

因為啊,我家Cool-cool虎整天就是這樣被我纏得不耐煩,發現步入青春期後的她不再如小時候老把“媽媽我愛你”掛在口邊後,每當她說:“媽咪,可以幫我拿這個那個嗎?”,我一定習慣性的說:“你先說你愛我。”,有時還索個吻,“要抱一個”甚麼的。

雖曾見她在文章中寫:“叛逆時期,對父母說的‘我愛你’,通常都是敷衍了事”,或者有時她乾脆抱怨說:“哎呀,這樣弄到我很累!”,可我就是要教孩子愛我,不想她進入青春期就忘記愛我了啊!

我出給女兒的考題是:愛媽媽。而且,不要50分(只是剛好及格),而是要98分。

她說:“好啦好啦,給你99.9分,拜託你讓我好好睡覺,明天我還要考年終考試啦!”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游乾桂:考試分數不能當飯吃,太注重分數,愛會不見。現在就要教孩子“愛”!




(亞羅士打)一個颱風刮起的日子,親職教育家游乾桂在台灣街頭見到一個智商低的“蒙古症”孩子,正騎三輪車進行資源回收以賺取菲簿收入。見三輪車上載了一個老人,游乾桂好奇詢問下,孩子說:“這麼大風雨,不敢把父親單獨留在家。”

游乾桂知道,這個孩子很愛爸爸。

他給了孩子一筆錢,叫他把父親帶回家,不要在風雨中繼續回收資源。在風雨中看見他們的背影,緩緩的離開。滿滿的感動盈上心頭,讓他深思“教育是甚麼該教?甚麼不該教?”

他想,有時見到對父母比較好的孩子,反而是不大會讀書的、不聰明的;有時讀書好的反而對父母不好。如果優秀的孩子不孝順,就不算優秀。

“考試分數不能當飯吃,太注重分數,愛會不見。”

現在就要教孩子愛我們!

台灣親職教育家游乾桂老師千里迢迢來到大馬亞羅士打,前晚在吉華獨中禮堂為由社區關怀工作室、吉華獨中及吉華獨中家教聯誼會聯辦的《向善飛行--教育不能缺德》講座會主講,與家長,老師和青少年分享教育心得,讓更多人走進孩子的世界,思考教育真正的目的。

游乾桂特別喜歡觀察老人,有時看多一眼會感傷。比如看見一對老夫妻從垃圾堆中找餿麵包,感慨他們有孩子嗎?如果他們有孩子,不知道孩子在想甚麼?而且,那顯示教育是失敗的。

“孩子不會愛父母,兩個原因各佔一半,一是父母沒有好好教他們,二是孩子沒有學好‘愛’。”

*******

父母和孩子相繫是緣份,游乾桂從孩子身上思考教育。

“父母跟孩子的緣份有多久?12年?!”

前面12年孩子是自己的,12歲之後中學時孩子是朋友的,大學時是愛人的,成年後是孩子的伴侶和家庭的,有些人一年見不上父母3次。

緣份,就此分道揚鑣?

他自己跟孩子很好,但緣份在孩子成長後少了些,約看電影也被拒,他說孩子到了大學會倒回來說“爸爸我愛你”。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會飛,可是想到孩子要飛時會感傷,目送背影,彷彿這刻的緣份被剪斷。
孩子離開時,你有教他回頭看你嗎?當我70歲,孩子40歲時,他會不會想我?”

他說:“教育中要求第一名是別人的事,最重要孩子快樂、要愛我!”

我們有沒有教孩子愛我們?

如果生病時打電話叫兒子,他說“你自己去看醫生”、“搭計程車去”、“車費我付”,多麼令人感傷的3句話。

想要的答案是:“我馬上回來帶你去醫院”。

*******
■講座會內容精選

●要教孩子用心。
─對孩子用心,老的時候孩子才會對我們用心,孩子會認為用心回饋,因為父母是“值得的”。─如果你在教育里多了顆心,你的孩子會貼心。
●教育也講情感,讓家是情感回歸的港灣
●做人第一、學問第二。
●要教孩子“愛”,有愛,人生觀就會“立人”,而不是“立己”,社會就能祥和。
●教育最美的是身教,要愛父母、朋友、家人。如果父母自己做不到,怎樣教孩子?
●父母講的東西,孩子會記得和懂得,只是年紀未到未悟,有時孩子假裝聽不到,但其實已記在心里成為座右銘。父母做的講的越多,孩子會記得的越多。
●孩子的福氣來自父母的放心,不是擔心
─人都會跌跌撞撞,跌倒了就爬起來。外國人都這樣教孩子。
─東方人卻很怕孩子跌倒,要好好檢討,孩子跌倒時卻打地板、罵地板。
●要教孩子有善念,要有好心。
●如果覺得孩子表現不佳,是我們的眼光有問題。有些人天生考試不佳,父母很棒孩子未必就這樣,一個人差不差不是由分數決定。
●父母應改名叫“伯樂”,孩子改名叫“千里馬”。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各有不同擅長的良能,只有“超人”才會樣樣行。
─要寬容孩子的不好,欣賞他的好。
●如果一個醫生缺愛,就不是好醫生。
●好老師會看見孩子不同的面向,不會只看分數,而是看孩子的專業、優點,教育工作者是鼓勵孩子造夢。
─孩子不會才去上學,不會時不要罵學生,如果讓孩子帶驚嘆號進來,帶問號出去,那不是教育,教育是把孩子放在夢的天堂。
●有些好老師以前不是好學生,因此更瞭解孩子內心的掙扎而會拉他一把,大人如果都變成孩子的“恩人”而非“敵人”,結果就不一樣。
●如果有錢人都懂得捐錢,那麼錢就能使社會更多人受益。有能力賺到錢並讓他人受惠就會好幸福,當我們覺得幸福時,即使沒有錢也會覺得幸福。
●錢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可以用的才是錢,對錢不執著。

******
●成功的關鍵條件:
1、專業:閱讀、下苦功、興趣
─父母和孩子一起培養閱讀習慣,孩子學到的是父母的行動,各行業的人都要閱讀才能增進新知識。
─找到所有資料,並且閱讀它,並且一定要弄懂。
─這個社會不是送給聰明人,而是努力的人。
─“做你會的,全力以赴”,魚和鳥不一樣,各有責任。
─告訴孩子,做你喜歡的事

2、人際、價值、健康、快樂。
─讓孩子健康、快樂,獲肯定和賞識的孩子會更自信。
─要有好的人際關係,出外靠朋友,行事也方便。
─教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人要為價值而活,不是價格,如果東西都講錢,會不快樂,如果沒有健康、沒有時間花錢也沒有意義。
─如果價值觀不對,慾望大過能力,反之就能力大過於慾望,面對屈就及物慾就不會有問題。價值觀是一輩子有用的禮物。

3、獨創:創意
─北歐芬蘭教育的成功,源於教孩子思考,把某個東西變得不一樣,激發創意。

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錢你這麼用

政府提呈明年度財政預算案派發很多“糖果”,這些很多人都已先後褒貶就不多說,我在想的是現代父母有沒有關注過孩子自行理財的“預算案”。

話說我家Cool-cool虎今年假期中,興高采烈的隨老師和同學到吉隆坡遊玩,我給了她一筆錢,約略預算概括入門票、餐費和買東西的錢後,另外多出100令吉則只是“備用應急”。

出門數天後,回程前夕她和我通電話時,卻說身上的錢所剩無幾,次日還有一筆進入水上樂園的門票預算和三餐開銷因而顯得失衡。

我驚訝地問起“備用應急”那筆錢時,她卻說買衣服和其他東西花掉了。

基於她在旅程中,沒有必要掃她的興,所以我也不加以責備,只是心平氣和的提醒她,既然之前沒有根據預算控制自己購物的慾望和開銷,那麼剩下最後一天,就要“聰明地”應用剩下的少數錢,以有限的資源去策劃當天的玩樂和飲食開銷,這也正好當作一個經驗,以後就必須謹慎關注理財預算的執行。

我也不會擔心這個孩子是否會讓自己餓肚子,而把錢都用在水上樂園開銷上,反正就藉機讓孩子嚐嚐花錢過度後,必須自行承擔的可能後果。

事情的結局,卻出乎我意料之外。

當她回到家時,問起最後一天的開銷分配,原以為她在缺錢情況下是啃麵包而已,豈料她卻跑去向老師借錢買東西吃。等到我提醒她記得把錢還給老師時,她卻說已經還了,而且打開錢包卻見她還有數十令吉,讓我感到一頭霧水。

她這才解釋說,之前“備用應急”的錢,她連同另兩三名同學,一起湊合借給一個忘記帶錢出門旅遊的同學。可最後一天跟老師借錢吃飯後,那名同學剛好遇見在吉隆坡的親戚,因此獲得金錢支援,當場就把錢還給同學們,因此Cool-cool虎馬上又有錢還給老師。

我很高興於Cool-cool虎在那短短數天的行程中,變通性的理財方式,不乏溫暖的掠過人情味。

至於在家,從她小學一年級至今,我就闡明她一天可帶去學校的固定零用錢數額,然後放手讓她每天自行從我放入一疊1令吉的小錢箱中,填補錢包中的金錢數額,這方式一直都在互相信任中非常管用。

兒童、青少年孩子的理財能力,間接影響未來成年後應對環境變幻時的經濟策劃和金錢管理能力,從小放手讓他們執行,讓孩子從更多經驗中學習,是成長的一個寶貴課程。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親職教育

周假和我家Cool-cool虎一起到超市購物,看見她一路忙碌地把物品從推車移到收銀櫃台讓我結賬,然後再把物品逐件放回推車,展現“力大無窮”的效率時,強烈感受到她又長大很多。

追隨她成長的步伐,感受到育兒路程中,目前是最費心力的階段,因為孩子不只外形逐漸變成大人的模樣,心智也在“忽而大人、忽而小孩”的蛻變中。

這些日子,在《鏡子說話》專欄中分享面對青少年孩子成長過程的心歷路程,期間一些家有青少年、獨生子女的父母,因感同身受也通過不同管道與我分享類似心情。了解到原來這只是每個父母都會經歷的“親子挑戰”,心情不再感到孤獨之餘,也常常閱讀一些親職專家分享關於青少年成長的書籍。

讀到台灣一名親職專家楊俐容書寫關於孩子的叛逆期,她自認作為專家面對大女兒13歲時的種種境況,竟然也一度覺得措手不及,但終於以積極的態度見招拆招,和孩子一起跨過這段充滿挑戰的成長歲月。

眼見專家也曾經歷這樣的過程,我這個媽媽心里“釋然”不少,至少覺得這是“正常的”。

專家的親職教育理念,其中一個重點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並以同理心站在孩子的立場,諒解青少年孩子們在身心發育的迷思中產生的激烈情緒和反應,尊重他們的交友空間和個人隱私,放手和信任他們在成長中的獨立能力,紓解他們在學業方面背負的分數壓力,不能再以權威來操控極力尋求自主的他們。

年初Cool-cool虎進入中學時,校方提到學校也積極推動“家長教育工作”,把孩子的學校倡導為社區家長學校,實踐“一個人交學費,一家人學習”理念外,也鼓勵校外社區的家長參與一些親子講座,共同學習。

這些日子以來,學校先後辦過幾場不錯的親職教育講座,包括曾桂安的“賞識教育”、以及台灣親職教育家游乾桂將在近日前來學校,與家長、老師和青少年分享教育心得,讓更多人走進孩子的世界,思考教育真正的目的。

在台灣、大馬及一些長期推崇“升學主義”的國家,填鴨式的教學制度追求高學術表現,逐漸讓一些存有教育良知的人,強烈感受到教育已飛離最初的原點,而希望喚起更多人覺察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在當前的教育方向迷思中,教育的變調,不單只是國家教育制度造成,在全面化教育的理念中,家長和老師的態度對孩子很重要。所以,我們不難發現周圍很多家長在埋怨教育制度之際,卻沒察覺本身也是在親職教育中扮演關鍵角色,忽略了身教塑造孩子的人格發展,繼而影響孩子的信念。

“忙、盲、茫”是很多家長在親職教育面前的境況,然而再忙都不應是家長吸收“親子學”的阻力,否則就可能會盲目而茫然的在青少年孩子的叛逆期中躊下許多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