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幸福的滋味從心開始


午後,一名醫生朋友親自送來新著《幸福的滋味》,在我們辦事處里引起小小的騷動,同事和我都要求醫生在新著上簽名,並且像粉絲一樣合照留念,熱鬧的分享這份幸福的滋味。

認識這位醫生朋友,源於我家Cool-cool虎在3年前生病入院時。當時樂觀的小傢伙聽話的打針吃藥,做媽媽的內心卻有說不出的焦慮惶恐,這時有一名陌生的醫生經過病房時瞥見我們,給予我們一個友善溫暖的微笑。

這位醫生走向Cool-cool虎,親切地問她:“妳還有寫文章嗎?”,然後再給予我們一個微笑,就離開了病房。在那樣不安的情緒中,醫護人員親切的微笑,往往卻能奇妙的暖和了病人和家屬焦慮的心情。

過後在機緣巧合下,這位醫生朋友成為面子書上的網友,以及現實中偶爾一群人茶敘的朋友。從他感性的文章中,常常觸動心情的是醫院百態中發掘的人性善惡美丑,也得知他積極參與慈善行醫的工作,心里一直都很敬佩秉持“醫者父母心”的醫生。

Cool-cool虎的青少年表哥面對升學抉擇,所定下的志願目標反覆無常,最初聽他說要唸工商,後來卻說要攻讀醫科。當時他熱血滿腔的對我說:“我不是想要賺錢而已,當醫生可能不比從商好,但我希望能幫助人。”

我馬上就想起了那位醫生朋友,並以其參與國際賑災的義醫工作為榜樣,鼓勵虎表哥。社會上就是需要有這樣的俠義醫生,不純粹以金錢掛帥,而使到人世間在疾苦中掠過幸福的滋味。

不過,青少年的目標轉眼又有了變化,虎表哥最近卻想攻讀心理輔導系,原因是他覺得本身對心理學有興趣,在學校里時時也能有效的扮演輔導他人的角色,而且他認為未來能學以致用,輔導他人以進行正面的心理建設,也是一份幫助人的職業。

聽見他這一番分享,想到目前許多父母灌輸金錢掛帥的出路才是最重要的升學條件之際,一個青少年卻有自己堅持的想法,實屬難得。

最近時不時聽說校園內發生學生行使暴力、霸凌、甚至自殺事件,從中教育界也承認很多學校缺乏修讀心理輔導系的專業輔導老師,往往輔導老師所扮演的卻變成紀律老師的角色,使到青少年面對的問題,沒有獲得良好的聆聽和適當的輔導。

社會上越來越多人的心靈生病了,需要用心的醫生,也需要從“心”醫起的心理輔導師,相信凡是從“心”出發的行動,就會為更多人心帶來“幸福的滋味”。

2011年8月17日 星期三

“紅頭船”航向何方


我家Cool-cool虎交待虎爸爸接載放學時間延遲,因和數名同學被校方點中去聆聽馬潮聯大會的“紅頭船”講座會。

我隨口問:“那是你祖宗的故事,因為你是潮州人,所以才被選中出席講座會嗎?”

Cool-cool虎反問:“入學資料記錄,哪有註明籍貫的?”

印象中入學資料好像沒有這種記錄,孩子們也未必知道自己的祖籍,只知道自己是“華裔”、再廣義一些是“大馬人”。

數月前潮州會館舉辦現場學術比賽時,學生呈交作品時臨場須填上是否“潮籍”。一名理事告訴我,有些孩子明明是一對兄弟,哥哥填寫是潮籍,弟弟填不是。甚至同一個孩子去年參加類似比賽時填是潮籍,今年卻填不是。

Cool-cool虎當時在填寫祖籍資料時,想起兩年前她爺爺去世時的訃告有註明祖籍來源,所以才“過關”,雖然當時她一度有念頭想發短訊問虎爸爸。

孩子們不肯定祖籍,責任的源頭是父母。Cool-cool虎和同學們之間以華語或道地方言即北馬式福建話溝通,而很多人都和她一樣,講不出本身祖籍方言,因為父母在家沒有和孩子講方言。

Cool-cool虎小時候,原本我鼓勵奶奶跟她說潮州話,讓外婆跟她說客家話,以便她能掌握父母的祖籍方言。可是奶奶和外婆試了兩下的回報是“她好像聽不懂”,就放棄了,老人家們都因為要和孫子溝通,紛紛用華語取代方言。

而我們這些不夠堅持的父母,一些是本身懂但沒有用方言來和孩子溝通,一些是連這一代父母自己都已不會講祖籍方言,因此方言就逐漸消失在日常生活中。

耳濡目染下,Cool-cool虎雖有能力把客家話、潮州話一字不漏翻譯成華語,但就是不肯自己說出來,很多孩子如她一般,覺得自己的方言發音古怪。我甚至看見外甥女可以把客家話翻譯成英文,毫無差錯,但就是不願把方言說出口。

父母是最直接影響孩子學祖籍方言的人,傳統社會中很多媳婦嫁到夫家後,三兩下就學懂夫家祖籍方言,然後用這方言和孩溝通,把祖籍方言代代流傳。

現今女性做了人家媳婦後,也沒有這份堅持和能耐。所以在我們家,象徵潮州人精神的“紅頭船”,未來也不知航向何方。

我講起10多年前Cool-cool虎的外曾祖母來探望我們時,剩下我和只懂講潮州話的外曾祖母獨處,虎爸爸走開辦事,再倒回來時卻見我和外曾祖母“言談甚歡”,不禁奇怪的問外曾祖母是否聽得懂我說甚麼,外曾祖母但笑不語,大家都很好奇,我到底用甚麼語言跟她說話?

我會講福建話,聽得懂潮州話,所以就把很多福建話發音都加重,或轉一轉音,聽起來就差不多像潮州話了。Cool-cool虎聽我這麼揭盅,評道:“實在很搞笑!”

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不要輕易說死


雖說“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但是這愁,也不能全然無視。

比如,我家Cool-cool虎偶爾在面子書社交網上“要生要死”時,我表面上裝作若無其事,但也不敢掉以輕心,所以會藉機旁敲側擊,畢竟青少年的心思總是讓人捉摸不定,問得太多會被嫌囉嗦,不聞不問也會被解讀為“缺乏愛”、“不關心”。

瞄到她在閱讀作家“九把刀”的小說《拚命去死》,然後為娘者也快快加一把口說:“讀完後,借我。”

如果你正在抿嘴偷笑為娘者神經質,那也罷了,就別忽視最近這一代年輕人,在面子書上預告死訊已變相的成為一窩蜂的“時尚”。

不久前才有一個13歲小女生,害怕被家長知道曠課去陪小男友,在面子書留下帶有與家人訣別意味的留言後,就在學校跳樓,雖大命不死,但受傷後會否殘障已是一個後遺症,也帶給生養她的父母很大的衝擊。

即使我們不明白為甚麼這些青少年和年輕人,要把這種“要生要死”的事情當作很前衛的潮流,但這種訊息後面帶給我們的警示,是這些孩子們的情緒都需要關注,不能當作純粹的玩笑。

然而,青少年的心思敏感,他們對同伴們可能無所不談,面對家長來試探時卻考驗了表達的技巧。我不是專家,面對青少年孩子的微妙心思,也不斷在摸索要怎麼做才最適當。

Cool-cool虎面對我裝作不在意的探問她最近有甚麼事,心里有甚麼壓力之類問題時,洞悉我的隱憂後,反過來大聲笑說她才不會去想死甚麼的,就純粹是在面子書上隨便寫而已。

當然我對她的心理建設結構是充滿信心,可是當這些字眼出現時,卻也不能完全不當一回事,而且這種字眼對父母的感受來說,終究是不舒服的。

自小我都不厭其煩的告訴Cool-cool虎,對任何一個父母來說,孩子的生命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所以要認清即使成績考得不好、戀愛受到打擊、或是其他各種問題帶來心理壓力,都不能夠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生命不能重來,人來到世上就只有這一次,有勇氣死的人,更應該拿出勇氣來活下去。

都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珍惜自己的生命是一種責任,才是讓父母安心的孝行。

比較慶幸的是我們擁有宗教認知,任何宗教都不鼓勵自殺,自殺的後果就是不能根據原有的定律找到永生的安息,顯示自殺連天理都不容。

所以,青少年和年輕人們,這不是潮流,請想想你的家人,不要輕易說死。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少子化”的失衡

某天送我家Cool-cool虎出門遠行,下車後只見她走向青少年同伴,我靜靜的坐到另一邊,見到幾位母親也一樣守候在旁。

當巴士要開動時,孩子們成群自我們眼前走過,我注意到所有母親包括我,都沒有人起來走近孩子。

在冰冷的凌晨時分,我終於忍不住打破這種怪異的氣氛,對身邊一位母親說:“不可以走近他們的……,否則他們會不高興被媽媽當娃娃看待。”

旁邊的母親也一臉無奈的回應:“是啊,連上前跟他們講話,他們也會不高興。”

然後,媽媽們目送巴士走了,我看見剛才和我談話的媽媽牽了一位稚齡孩子走上車時,心里惘然。

這是第一次我有這個想法:如果我有多一個年紀小的孩子就好了!

帶著失落的心情,見到了我姐姐,姐姐聞言也有感而發,有時有事去到學校找孩子,這些青少年孩子好像很不耐煩,急著要把母親打發走。

姐姐感嘆說:現代的青少年的態度真是讓人難受。

後來,Cool-cool虎否認不理母親感受,並說經過我前面時,曾對我招手表示再見。我想,如果孩子們能開口對媽媽說說話,再上車,媽媽的心力也不會這麼脆弱。

10根手指不一樣長,每個孩子的習性肯定也不同,專家教導人們如何教養孩子,然而真正實行起來就會發現同樣一套,卻不能用在每一個孩子身上。

作家洪蘭說她家沒有叛逆期的青少年孩子,對很多家長來說這是多麼令人羨慕的事情,當然有人會說因為你自己不懂得當父母,才會有叛逆的孩子。

當然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現在當父母已不是容易的事情,從本身的經歷和周圍的親友處理親子關係的環節上,發現我們這些所謂“不懂做人父母的”,其實都不乏自小就付出時間和關注去陪伴孩子成長,在親子關係上也沒有所謂的高姿態,反而采取相當開明和讓步的方式時,會逐漸懷疑是不是因為太過像朋友,結果就教養出好像沒有教養的孩子。

這些年來,不斷有人問我,為甚麼只生一個孩子,不繼續努力。有些人作此建議是等第一個孩子大了,至少有另一個小的接下去填補父母的空窗期。

可是,這並不是最好的理由,每一個小的孩子終歸都會變成青少年,然後再長大成人,生多少個都是一樣,沒有人是可以填補誰,取代誰。

因此人們都說,就是有很多現代父母抱持像我這樣的態度,才會造成華裔社會“少子化”的現象。我想這個指責也沒有錯,就像我每次見到上一代的人,甚至可以生養17個孩子都沒有一句怨言,沒有像我們這樣驕縱的喊失落、喊父母難做時,不得不承認這一代的父母遠不如上一代堅韌,所以這一代的孩子也進入一個禮儀失落的年代。

最新大馬統計局發表2010年大馬人口和房屋普查報告書顯示,華裔人口雖增加70萬零728人,但在總人口(包括非公民)的比率則下滑1.9%,甚至較印裔和和其他種族人口比率下滑幅度大。

“少子化”的華裔家長心態,包括在高水準的生活中要負擔孩子供書教學的經費感到吃力,這一代的父母總想讓孩子得到更好,所以就生少一點來把更多關注集中在一、兩個人身上,長遠來說不僅影響了華裔人口結構,更讓人擔憂的是“少子化”造成人文倫理價值的失衡,父母和孩子容易變成自我而缺乏圓融,這是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亟需檢討補救的問題。